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1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为研究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氮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进行了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2013年3个施氮水平(0,180,360kg/hm~2)及2014年4个施氮水平(0,90,180,270kg/hm~2)的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以期揭示施氮及套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N_0及N_(90)处理下套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比单作低20.5%、7.5%,表现为套作劣势,而在N_(180)、N_(270)、N_(360)处理下,套作玉米与单作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单/套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降低,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在吐丝期到收获期达到最大。相对单作,各施氮处理下小麦对套作玉米的茎秆生长均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在拔节期套作玉米茎秆生长率比单作低12.5%,这种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施氮量到达180kg/hm~2后影响不显著。3)在N_0、N_(90)处理下,单作玉米花期氮积累量在生殖生长期更多转运到籽粒,而在N_(180)、N_(270)、N_(360)处理下,套作花期前氮积累量转移到籽粒的比例更高。而两种模式下均以施氮180~270kg/hm~2下氮转运指标最优,这说明在该施氮条件下最有利于提高植株氮素转运机能。综上所述,适量施氮有利于稳定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中的玉米产量,提高氮的吸收转运效率,减轻小麦对玉米生长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条件下,套作玉米施氮量以18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适用于成都平原的高效广谱蚕豆根瘤菌,并对其相关促生功能进行初步评价,为成都平原高效蚕豆根瘤菌剂的研制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供试6株根瘤菌由课题组前期分离自成都平原,其与四川主栽蚕豆‘大白蚕豆’匹配良好,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这6个菌株分泌生长素及溶磷能力。菌株与蚕豆品种匹配试验采用低氮砂培法,供试蚕豆品种为成都平原主栽品种‘成胡14’、‘成胡15’;两个品种的蚕豆种子播种后,分别接种6个菌株,以不接种为对照 (CK),光照 (控温22~25℃、光照强度2800 lx左右、日照时间14 h) 下培养41天后收获,测定植株生物量和根瘤数。然后,对匹配性试验筛到的两株高效广谱根瘤菌进行田间验证,供试蚕豆品种为成胡15,将2个根瘤菌制备的菌剂 (活菌数5.0 × 108 CFU/g以上,载体为泥炭) 进行拌种,以不接菌处理的灭菌泥炭为对照。在盛花期 (生育期105 d) 采样测定株高、根瘤数、地上部分植株干重;收获期 (生育期200 d) 采样测产;测定两个时期植株样品氮、磷、钾含量。盛花期采用BOX-PCR分子标记法测定接种根瘤菌占瘤率,同时提取接种菌株SCAUf73、SCAUf76 的总DNA,比较接种菌株及相应根瘤类菌体根瘤菌DNA的BOX-PCR分子指纹图谱。用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法对田间验证的优良菌株SCAU73进行分类地位研究。【结果】1) 通过匹配性砂培试验,筛选到2株与2个成都平原主栽蚕豆品种均高效匹配的根瘤菌SCAUf73、SCAUf76。SCAUf76、SCAUf73能使‘成胡14’、‘成胡15’植株干重较CK显著增加40.5%~ 61.6%。2) 通过两株菌田间接种试验发现,接种SCAUf76处理的蚕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接种SCAUf73处理蚕豆植株干重、全氮含量等指标均高于CK,籽粒鲜产比CK显著增加25.0%,并显著高于SCAUf76,其占瘤率达到33%。3) 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表明,SCAUf73可能是Rhizobium的一个新类群。4) 促生性试验表明,6株菌都能分泌生长素 (IAA),最大分泌量为21.0 mg/L(SCAUf76);供试菌株的溶磷能力不明显。【结论】从成都平原上筛选的6个菌株中,SCAUf73具有分泌IAA能力,与蚕豆接种后,占瘤率达33%,可显著促进蚕豆氮素吸收积累,提高蚕豆籽粒产量。与成都平原的主栽蚕豆品种匹配的高效广谱根瘤菌SCAUf73,适用于成都平原的蚕豆生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翻压接种根瘤菌的紫花苕子对植烟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等的影响,在烤烟地冬闲时种植接种根瘤菌的紫花苕子(VR)与不接种根瘤菌的紫花苕子(V),并预留不种苕子的冬闲地(CK)。紫花苕子初花期时(生育期187 d)采集植株测定其生物学性状及养分含量,然后全部翻压回田,45 d后种植烤烟。烤烟种植时,冬闲地按照广元烟草公司推荐施肥量,即全量施肥(CF);不接种根瘤菌的紫花苕子翻压并减少20%施肥量(V-20%CF);接种根瘤菌的紫花苕子翻压并减少20%施肥量(VR-20%CF)。烤烟种植前及收获后,采集土壤测定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 接种根瘤菌能增加紫花苕子的生物量及养分含量,相比不接种根瘤菌的紫花苕子,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根产量、总瘤数、株高增加1.3%~50.7%;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加1.8%~5.0%;氮磷钾积累量增加14.3%~21.5%。2) 测定种烟前土壤可知,翻压接种根瘤菌的紫花苕子能更有效地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与冬闲地比较,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增加2.5%~126.6%;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增加14.6%~82.5%;细菌、放线菌、真菌增加85.3%~236.9%。测定收烟后土壤可知,减少20%施肥量的情况下,翻压接种根瘤菌的紫花苕子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与全量施肥比较,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增加12.3%~64.1%;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增加5.4%~67.0%;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增加65.1%~473.3%。在减少20%施肥量的情况下,翻压接种根瘤菌的紫花苕子能够更有效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环境,对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2011,2012连续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在不同氮用量下(小麦,0,60,120,180,240kgN/hm,记为WN、WN、WN、WN、WN;玉米,0,97.5,195,292.5,390kgN/hm,记为MN、MN、MN、MN、MN;大豆SN、SN、SN、SN、SN)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P<0.01)。小麦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都随氮用量增加而呈增大趋势,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以WN处理最高,为20610kg/hm,产量以WN 处理最高,为8176kg/hm,但WN、WN、WN 间无显著差异。玉米拔节期、喇叭口期和吐丝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随氮用量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在MN时达最大;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随氮用量增加而增大,在MN 处理最高,分别为13143kg/hm和6976kg/hm,但MN、MN 间差异不显著。大豆在盛花期、收获期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氮用量增加而呈先减少再增大的变化趋势,收获期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以SN 处理最高,分别为5457kg/hm 和1977kg/hm,但MN、MN 间差异不显著。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总籽粒产量和产值随氮用量增加而增大,在N处理最高,分别为11959kg/hm 和27288 元/hm,但总产值减去氮投入的产值效益在N 时最高,为25196元/hm,N、N、N 间无显著差异。小麦、玉米、大豆的产值占体系周年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2%,55%,13%,因此,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中玉米为主要作物,其次是小麦,再次是大豆。适宜施氮量小麦为120kg/hm,玉米为195~292.5kg/hm,大豆可据苗情不施或适当追施氮肥,周年体系氮肥用量应为255~382.5kg/hm。  相似文献   
5.
小麦施氮后效和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13-2014年度田间试验,在种植小麦时设置不施氮、低氮、中氮、高氮4个氮肥施用量(0,60,120,180kg/hm2),同时设置净作大豆(小麦-大豆)和套作大豆(小麦/玉米/大豆)两种种植模式,探究了前作小麦施氮后效及净作、套作两种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净作或套作,大豆均能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N120处理(纯氮120kg/hm2)时达到最大值,其中套作大豆籽粒产量最高为4133kg/hm2,达高产水平。2)分枝期时大豆地上部生物量为净作显著高于套作,平均高62.3%,而收获期时为套作显著高于净作,平均高57.9%。与净作相比,套作大豆单株粒数、籽粒产量分别高63.9%和55.9%,百粒重二者间相差不大。净作大豆的籽粒重在主茎、分枝上分别占54.2%和45.8%,以在主茎上较多,而套作大豆的籽粒主要分布在分枝上,平均达68.9%。虽然套作大豆的倒伏率比净作大豆高5.2%,但空杆率、瘪荚率却分别低78.0%和25.4%。前作施氮量增加,套作大豆籽粒在分枝上的比例增大。3)大豆主茎长,在分枝期时为套作(平均39.5cm)比净作(平均33.3cm)显著高6.2cm,而收获期时为净作(平均84.8cm)比套作(平均74.4cm)高10.4cm;第一节间长,在分枝期、收获期均为套作(8.3和6.6cm)大于净作(5.6和4.6cm);分枝数,在分枝期时为净作(平均1.9个)显著高于套作(平均0.7个)1.2个分枝,而收获期时是套作(平均6.1个)高于净作(平均3.5个)2.6个分枝。同时套作大豆分枝数随前作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大豆能充分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套作大豆前期虽受玉米的抑制影响,但玉米收获后能加快生长,可以通过合理的前作氮肥调控促进分枝、结荚和鼓粒,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刺槐、紫穗槐、黄檀根瘤菌抗逆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0株分离自四川省凉山州的刺槐、紫穗槐、黄檀根瘤菌进行了耐酸碱、耐盐、耐高温或低温的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刺槐、紫穗槐、黄檀根瘤菌具有很强的耐酸碱性,所有菌株都能耐受pH值5~12的环境,76.7%的菌株在pH值4~12的环境中仍有活力.耐盐性普遍较差,有86.7%的菌株不能在1%的NaCl平板上生长,13.3%的菌株能在4%的NaCl平板上生长.黄檀根瘤菌耐盐性一般强于刺槐和紫穗槐根瘤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对温度的耐受性上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有17.6%的菌株在4~60℃均能生长,黄檀、紫穗槐根瘤菌耐60℃高温和4~10℃低温的能力均强于刺槐根瘤菌.供试根瘤菌对温度的抗性主要受宿主植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海拔高度和土壤类型的影响.筛选到抗逆性强的优良菌株是:黄檀根瘤菌Spar18、Spar19,紫穗槐根瘤菌Spar28、Spar29,刺槐根瘤菌Spar8.  相似文献   
7.
在YMA平板上对18株分离自四川的慢生型花生根瘤菌进行Fe、Co、Zn、B、Mo、pH的耐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柠檬酸铁、钼酸铵浓度为0.50%时供试菌株均能生长,当柠檬酸铁浓度增至1%时有22%的供试菌株能正常生长,当钼酸铵浓度增至0.6%时有11%的菌株能正常生长;在硼酸浓度为0.05%时所有菌株生长受抑制或不生长;在硫酸锌或硫酸钴浓度为0.025%时分别有50%或28%的菌株能正常生长,当浓度增至0.075%时,供试菌株不生长或61%的菌株不生长。表明供试菌株对Fe、Mo的耐性较强,而对Co、Zn、B的耐性较弱;不同根瘤菌株对同一微量元素的耐性差异较大,同一根瘤菌对不同微量元素的耐性差异也较大。多数菌株在pH 6.0~8.0范围内生长正常,耐碱能力比耐酸能力强。因此,在研制"根瘤菌 微量元素"复配的根瘤菌剂时,微量元素不能随意复配,同时还需注意菌剂的pH。  相似文献   
8.
“根瘤菌+Mo”菌剂和AM菌剂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四川花生主产区酸性紫色土缺氮、磷、钼的现状,并依据“高效花生根瘤菌+Mo”显著的增产效果和丛枝菌根(AM)真菌高效吸磷特性,分别将R(高效花生根瘤菌)+Mo、AM菌剂(Glomus mosseae)、AM +R+Mo对盆栽花生进行处理。试验结果如下: (1)单接种G. mosseae 能显著提高土著根瘤菌的结瘤能力,极显著提高盛花期植株含磷量。植株盛花期干重、叶绿素、总氮、总钾量高于单接种花生根瘤菌Spr4-5(R)和CK,且与CK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接种根瘤菌Spr4-5比单接种G. mosseae增产10.1%,差异不显著;分别比CK增产52.5%、38.5%,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Spr4-5和G. mosseae均是高效菌株。(2)Spr4-5和G. mosseae双接种比单接种Spr4-5或G. mosseae分别增产3.8%、14.3%,差异不显著;比CK增产58.3%,达极显著水平。(3)“AM+Spr4-5+钼酸铵”菌剂处理比等钼量的“Spr4-5+钼酸铵”菌剂的产量低,且达到极显著水平; G. mosseae 对钼敏感;与供试根瘤菌正协同效果最佳的钼酸铵浓度为2‰。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氮对饲草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长期施氮对饲草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变化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对试验地第7年耕层土壤养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方法】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氮水平为0、22.5、45、67.5、90 kg/hm~2,饲草玉米密度为6.0×104plant/hm~2,分析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随氮肥用量增加,饲草玉米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在施氮量为67.5 kg/hm~2时产量最高;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呈显著增加,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有机质、氮素含量及3大微生物数量与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产量、氮素含量及微生物数量有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碱解氮含量对产量间接影响较大。【结论】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和微生物数量促进了饲草玉米产量的增加;其中,有机质含量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碱解氮对产量间接影响较大,因此适当施氮保持土壤养分及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提高饲草玉米产量。在N3处理饲草玉米产量最高,通过方程模拟氮肥用量为70.7 kg/hm~2,可达到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发掘玉米密植增产潜力,探明耐密植玉米品种“正红6号”常规施肥下的密植效应,在川中丘陵区中江县布置田间试验,设置5.25(CK,实际生产密度)、6.00、6.75、7.50、8.25万株·hm-2 5个种植密度,研究“正红6号”不同种植密度下生长、倒伏及产量等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和叶面积指数都随之增大,而茎粗随之减小;平均每增加0.75万株·hm-2,株高、穗位高分别平均增大6.47 cm、2.13 cm,最大叶面积指数平均增大0.46,茎粗平均减小0.46 mm。密植后,单株地上部干物质量下降,群体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叶和茎鞘干物质转运量增加,茎鞘干物质转运率先增加后降低,而叶干物质转运率降低;成熟期各部位干物质分配比重为:籽粒>茎>叶>穗轴>叶鞘>苞叶,各部位对密植的响应不同。随着密度增加,倒伏率与倒折率显著增大,空秆率、穗下垂率增大,双穗率减小;穗数显著增加,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呈下降趋势,秃尖长呈上升趋势。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7.50万株·hm-2时籽粒产量最大,相比对照显著增产38.02%。由此可知,玉米密植增大了茎秆倒伏倒折风险,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干物质生产力来弥补单株生产力的下降,从而获得高产。经模拟,川中丘陵区“正红6号”作为春玉米的适宜密植密度为7.94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