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2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盖膜层数及酿热物厚度对烤烟苗床微气象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盖膜层数及下垫不同厚度酿热物,改变了烤烟苗床的温度、湿度及光照度分布规律,形成了各不的微气象特征,进而影响烟苗的生长发育,根据贵州的试验结果表明:盖3层膜和单层膜下垫12 观厚酿热物苗床的微气象特征对烟苗生长有利,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黔西乌蒙山区,通过对玉米不同发育期的田间小气候和生长动态的平行观测,探索当地玉米超高产栽培的田间小气候特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以3638的4900株/(667m^2),毕单4号的4100株/(667m^2),表现最好,田间光、热、水、风及其通量最有利于产量的形成,实际产量最高达631.6-725.6kg(667m^2)。但根据乌蒙山区当年的气候资源估算,生产潜力可达1182-1244kg/(667m^2),增产潜力还非常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生态条件下王米主要生育阶段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毕节高海拔地区3333~4444株/667m2,在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抽雄吐丝)的田间小气候随密度增加更为适合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特别是每667m24444株这一密度群体结构最为合理,株间温度22~33℃,相对湿度为85%左右,对太阳辐射能吸收能力强,反射损失少,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玉米实际667m2产522.3kg,马铃薯、玉米套作复合产量达676.58kg/6m2,相对于其它密度能获得较佳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若按当地当年气候资源估算,其利用率仅为34.8%,可能增产潜力非常大。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森林不同小生境的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喀斯特地貌森林中不同小生境的太阳辐射,温度、湿度等进行了多次的观测和研究表明:喀斯特地貌森林中的土面、石面、石沟、石缝、因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生态小气候差异明显,土面、石沟的生态小气候条件好,光、热、湿变化缓和,有利于林木生长,而石面,石缝的辐射,温度,湿度变化剧烈,不利于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森林的土壤温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邦琨  曾信波 《土壤》1996,28(1):46-48
本文以常态地貌上发育的马尾松林与草地作为对照,系统分析了喀斯特地貌上发育的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温度与土壤热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与土壤热通量的变化幅度均以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草地。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态玉米高产群体的小气候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生态条件下玉米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毕节高海拔地区3333-4444株/667m^2播种密度在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抽雄叶丝)的田间小气候随密度增加更为适合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特别是每667m^24444株这一密度群体结构最为合理,株间温度22-23℃,相对温度为85%左右,对太阳辐射能吸收能力强,反射损失少,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玉米实际667m^2产522.23k  相似文献   
7.
杨建松  张邦琨  龚雪芹 《种子》2007,26(3):70-73
在黔西乌蒙山区的高海拔地区,采用不同的品种、密度以及分带套作的先进种植方式,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发育期的田间小气候和生长动态的平行观测,探索不同玉米品种在超高产栽培中不同群体结构下光能分布特征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黔西鸟蒙山区的高海拔地区,适宜的玉米带距为1.5—1.7m,种植密度为4000—5000株/667m^2;品种以株型较紧凑的中杆大穗型杂交种3638为宜,在生长发育期间能更好地解决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光能利用率和气候资源利用率还相对较低,增产潜力非常大。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探索玉米高产群体的小气候特征,通过对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生育阶段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分析表明,毕节高海拔地区播种密在3333-4444株/(667m^2),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田间不候随密度增加更为适合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特别是4444株/(667m^2)这一密群体结构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稻田小气候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平行观测,探索水稻优质高产的田间小气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小气候效应,符合局部气候原理和田间小气候基本规律。在采用岗优22组合,密度2.25万窝/hm2的稻田里,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抽穗开花期,能形成更为合理的田间小气候,水温、地温和气温配合较优,光照较好,有利于CO2的输送,增强了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因而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能达到10410kg/hm2的产量,但根据当年的光、热、水条件和生产水平要素估算,生产潜力可达13558.5kg/hm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