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林业   1篇
  3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鹌鹑蛋、肉营养丰富,是公认的珍贵食品和滋补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食物。介绍了鹌鹑的生活习性、饲养管理、繁育、孵化及疾病防治,以期为鹌鹑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鹌鹑蛋、肉营养丰富,是公认的珍贵食品和滋补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食物.介绍了鹌鹑的生活习性、饲养管理、繁育、孵化及疾病防治,以期为鹌鹑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内外绿地规划指标,结合岳阳市的实际,对岳阳市城市绿地规划指标体系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认为用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三项指标来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无法正确地反映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水平,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绿化质量.因此城市绿地指标除原有的这三项指标外,还应包括生态、环境、景观、园林、分布的均匀度、植物结构、配置模式以及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张慧智  李红  王植  周连第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117-121,125
研究以北京市境内拒马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拒马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03-2008年逐年增强,到2008年流域整体达到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其中,流域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水平较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可持续水平其次,前3者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中等水平;而流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较弱。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流域各乡镇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流域内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相对缺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且存在较大地域差异、农民生活仍不富裕、产业结构失衡以及旅游业迅速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是拒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中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获得的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优良雏鸭、雏鹅的选择方法以及公、母雏鸭,公、母雏鹅的区分方法,以期为更好地选购雏鸭和雏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持续支持下,北京市在生活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清洁能源利用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也存在城乡建设水平差距较大、项目建用匹配性不强、传统风貌特色不断消失、管护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建议从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短板、重新审视人居环境治理理念、科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和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等角度开展工作,进一步改善北京农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气候变暖与土壤铅污染对农作物及其地下根系生长的影响,利用夜间增温系统研究了4种土壤铅水平下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及其地上地下分配、收获指数、根系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夜间增温提升小麦全生育期的土壤温度0.6~1.4℃,增温效果明显。未污染处理的小麦蜡熟期总生物量与籽粒产量在夜间增温下显著提高,但收获指数却显著降低。铅污染加重造成小麦籽粒产量与总生物量下降,但夜间增温使铅污染处理小麦的产量显著增加14.7%~19.1%、总生物量显著增加13.0%~26.5%,其收获指数增加,表明夜间增温提高了小麦抗铅污染危害的能力。增温对提高小麦根干物质积累表现为正效应而铅污染胁迫则表现为负效应,增温具有增加小麦根系干重及根冠比的趋势,但受铅污染程度、作物生长时期制约。小麦根系活性随土壤铅污染加重而下降,而夜间增温具有提高低铅土壤小麦各时期根系活性的趋势,夜间增温在抽穗期显著提高了4个铅处理的小麦根系活性(12.2%~40.2%),增温下根系活性的增强有助于作物抵御铅污染危害。研究结果表明增温对小麦地下系统的正效应影响有助于提高其抵御铅污染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本原则,根据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标准,提出了岳阳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城市绿地规划的建议。岳阳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是:到2005年规划建设绿化覆盖率达到36%,绿地率达到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m^2;到2015年规划建设绿化覆盖率达到40%,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m^2。规划中注重城市生态体系的建立。注重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城市绿化和生态园林的建设,达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中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土壤温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其区域分异和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本研究根据中国1971~2000年地面气候资料中年均和月均土壤温度、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了我国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特征,并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土壤温度从春季到夏季变化最大,20℃等温线的纬度跳跃接近25°,而由冬季到春季土壤温度的变化最为缓和。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区域中土壤温度与气温、降水之间的相关性也各不相同,在温带区域和青藏高原区,气温是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区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壤温度的空间预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土壤温度栅格数据是很多区域性宏观研究的重要基础,对离散的土壤温度数据进行空间预测分析获取空间上连续的土壤温度数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我国698个气象站点的年均土壤温度和年均气温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不同气象和地形因素对年均土壤温度的影响;根据全国各地可获取数据源的不同,分别用3组不同的影响因素为辅助变量:(1)年均气温;(2)经度、纬度和海拔;(3)年均气温、经度、纬度和海拔,采用回归克里格法预测我国年均土壤温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年均气温、经度、纬度和海拔对年均土壤温度空间变异均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空间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检验显示用经度、纬度和海拔预测土壤温度的精度最高,基于年均气温、经度、纬度和海拔预测的稍差,只用年均气温预测的最差。辅助变量数据的精度及其与年均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对预测效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