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2篇
  13篇
综合类   8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地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问题,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重庆市黔江区李家溪安置点为例,采取社会调查、探索性因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回归方程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政治、生活、文化、心理五个维度对易地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情况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李家溪易地搬迁农户总体社会融入处于基本融入阶段,搬迁农户经济融入处于深度融入阶段,政治融入和生活融入滞后,年龄、民族、家有学生等因素对心理和文化融入影响明显,基于此提出提升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发展型、赋能型和借力型提升路径,促进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治理有效目标.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反映乡村受到内外力干扰作用下保持系统稳定或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从恢复力视角研究乡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西南丘陵地区重庆市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运用改良的CRITIC模型、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乡村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及系统障碍度进行测度并对乡村类型进行识别,针对性提出各类乡村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乡村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空间格局上,均呈现“西高东低,由中心城区向周边递减”的分布特征;(2)重庆市县域乡村不同子系统恢复力障碍度存在差异性,障碍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态系统障碍度、社会系统障碍度、经济系统障碍度;(3)根据乡村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因子障碍度与系统障碍度,重庆市县域乡村可划分为经济主导障碍型、社会主导障碍型、生态主导障碍型、社会生态双重障碍型、经济生态双重障碍型、经济社会双重障碍型6类,结合各类型乡村的自然资源本底、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多方面情况,针对性提出恢复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3.
山区农村贫困问题是中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探讨贫困化分异机制对山区贫困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运用地理探测器、多元线性回归等模型方法诊断出山区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到县城中心距离、到乡镇中心距离、到主要干道距离和坡耕地占比是影响山区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根据巫山县各乡镇贫困分异的主导因素,划分出农村贫困化地域类型;针对影响因素不同的地域类型提出不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南岸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得出重庆市南岸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客观依据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提供理论支撑。采用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法对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测算,然后采用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对其进行修正,获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根据整理潜力和南岸区实际情况,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进行了规划,并制作2020年重庆市南岸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图。  相似文献   
5.
王文吉  廖和平  朱琳 《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97-297,299
将城乡建设用地看成一个系统,基于功效系数法,以南岸区为例,进行城乡建设用地系统协调度评价。结果表明:南岸区城乡建设用地系统处于失调状态。据此,南岸区政府应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契机,采取有效的措施或途径,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系统互动,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系统趋向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6.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贫困之间的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构建以区县为单元的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县域交通可达性相对较高,区县之间差距较大,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可达性值由东向西逐渐降低;②重庆市县域多维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空间集聚效益较强,高多维贫困度和较高多维贫困度的区县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低多维贫困度和较低多维贫困度的区县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和主城区;③将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水平分为低度耦合、中度耦合、高度耦合、极度耦合4种等级,重庆市县域耦合度整体较高,片区之间耦合水平具有差异,主城区和都市圈耦合水平相对较高,属于低贫困程度的高耦合水平,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耦合水平相对较低,属于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的低耦合水平;④将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类型分为交通可达性滞后型、多维贫困滞后型、双贫困同步协调发展型三大型,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交通可达性滞后型区县较分散,多维贫困滞后型区县集中在重庆市西部地区,双贫困同步协调发展型区县则分布在市域西南和东北两端.  相似文献   
7.
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运用判断矩阵法、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依据居住场势理论,探索一种集理论关联、功能指向、效用分析为一体的新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和模式设计方法,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提供方法借鉴,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为例进行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整治模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可划分为4种整治类型区,其中Ⅰ类区适宜采用生态移民涵养式整治模式,Ⅱ类区采用新型农村产业化整治模式,Ⅲ类区采用新型农村社区化整治模式,Ⅳ类区采用生态压缩发展式整治模式。计算得到的白市驿镇各村居住场势分量呈现地域性特征:生产分量地域特征最为明显,由建制镇周围向较远区域递减,近郊型行政村生产分量值(Nip)高于中心和远郊型行政村;生活分量值(Nil)分布特征与其基本相同;生态分量值(Nie)较高区域集中在远郊森林密集、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通过与各行政村自然、社会经济本底情况的验证比对,白市驿镇整治分区结果符合区域实际特征。因此,本研究认为区域内居住场势差异是影响农户自主迁徙的客观推动力,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整治分区和模式设计,可以体现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区域特征与功能指向,为整治活动的科学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协调重庆市南岸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应用文献资料法,对南岸区土地资源利用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利用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评价了南岸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出南岸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模式、环境友好型城镇土地利用模式、工业土地利用环境友好模式。提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以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土地资产处置,关系到企业改革的成败。文章论述了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的必要性、处置方式、存在问题,本着“明晰产权、显化资产、依法处置”的原则,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即要有利于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又要避免国有土地资产的再流失。  相似文献   
10.
典型丘陵地带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的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拟为提高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0年为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迅速提高阶段;2000-2004年为短期波动阶段,其中2002年达到峰值;2004-2006年为集约利用水平一度降低阶段;2006-2008年为逐步提高阶段。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必须尽快确立国家标准与规程,克服障碍因素影响,坚持内部挖潜,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