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3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本文以淮南平圩电厂粉煤灰处置场(高皇贮灰场)为例,系统采集老灰场覆盖层土壤、新灰场表层土壤和灰场外表层土壤样品,调查粉煤灰堆置对周围土壤中有害微量元素污染贡献.土壤样品选用适宜的消化方法进行预处理,采用现代分析技术ICP-AES和HG-AFS测定了样品中重要环境意义微量元素(As、Cd、Cr、Hg、Pb、Se、Mo、Ni、Cu、Zn),进而对微量元素进行了环境污染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元素含量均没有超过国家土壤一级质量标准,但粉煤灰长期堆置导致土壤中有害元素积累,粉煤灰中部分元素(如Se,Pb,Mo等)的环境生态风险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粉煤灰充填复垦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阐明复垦方式对土壤和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淮南田集电厂粉煤灰为例,采用不同的覆土方式,以全土为对照,在5块试验田种植大豆和玉米,定期观察其长势,并利用ICP-AES和HF-AFS测得种植农作物后土壤、粉煤灰、大豆和玉米的茎叶和果实中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各种充填方式下,表层土壤大部分重金属含量降低,而Hg和Se含量增多,并表现出随覆土厚度增大而减少的趋势;复合充填下层土壤中Hg的污染指数为5.732,明显高于其他充填方式;在覆土30cm的充填方式下,农作物的株高大于其他覆土方式;并且在覆土30、50cm方式下,作物的茎叶和果实中所含的重金属的量比较接近全土种植下作物中重金属水平。所以,相对于50cm的覆土方式,覆土30cm充填方式是采煤塌陷地带生态修复和燃煤电厂粉煤灰处置较为经济的方式,也是对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影响较小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采矿活动对煤矿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以国家亿吨煤建设基地、已有百年开采历史的淮南矿区为例 ,研究长期采矿活动 (尤其是煤矸石堆积 )造成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从不同开采历史的 3个矿井区 (大约分别为 10 0、5 0、2 5年 )选择 4条土壤采样线 ,系统采集煤矸石堆附近的土壤样品 ,使用美国IRISIntrepi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全谱直读光谱仪对土壤中主要有害元素 (Cu、Ni、Pb、Zn、Sn、Cr、Co)进行分析 ,用土壤标样 (GBW0 74 0 3)控制分析质量。采用元素富集系数法 (Al为参比元素 )来评价重金属的富集水平。研究结果表明 :矿区土壤已表现来自采矿活动的重金属污染贡献 ,且具有累积性。不同矿井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呈现随开采历史及堆积煤矸石风化时间长而递减的趋势 ,且Co、Cu、Zn、Ni、Pb表现相对较强的迁移性 ,其含量在部分矿井区土壤中超过国家土壤一级污染标准。但矿区土壤中分析的重金属元素均未超过国家土壤二级污染标准 ,这说明煤矸石中重金属向周围土壤的迁移是缓慢过程  相似文献   
4.
淮南粉煤灰处置场周围土壤中若干金属污染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系统采集高皇和上窑两个贮灰场周围土壤样品,采用ICP-AES分析方法,调查土壤中若干金属元素(Cd、Cr、Cu、Mn、Ni、Pb、Zn)含量,评价淮南市三大热电厂大体积粉煤灰长期处置导致土壤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这些元素在土壤中表现积累性富集,Cu、Cd、Cr具有相对高的迁移性。但土壤金属含量除Cu外,均没有超过国家土壤一级质量标准,土壤属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类型。因此,有效处置管理措施能够控制淮南粉煤灰中有害金属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粉煤灰充填复垦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阐明复垦方式对土壤和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淮南田集电厂粉煤灰为例,采用不同的覆土方式,以全土为对照,在5块试验田种植大豆和玉米,定期观察其长势,并利用ICP-AES和HF-AFS测得种植农作物后土壤、粉煤灰、大豆和玉米的茎叶和果实中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各种充填方式下,表层土壤大部分重金属含量降低,而Hg和Se含量增多,并表现出随覆土厚度增大而减少的趋势;复合充填下层土壤中Hg的污染指数为5.732,明显高于其他充填方式;在覆土30cm的充填方式下,农作物的株高大于其他覆土方式;并且在覆土30、50cm方式下,作物的茎叶和果实中所含的重金属的量比较接近全土种植下作物中重金属水平。所以,相对于50cm的覆土方式,覆土30cm充填方式是采煤塌陷地带生态修复和燃煤电厂粉煤灰处置较为经济的方式,也是对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影响较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