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螟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危害对水稻高产稳产有直接影响。近几年来,宜兴市水稻大螟发生回升明显,笔者分析了新形势下水稻大螟的发生特点及回升原因,并科学地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对水稻安全生产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土壤团粒分形维数及其与团粒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为防止土壤退化及减少土壤侵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黄土残塬沟壑区,利用分形理论对刺槐纯林、油松纯林、侧柏纯林3种纯林和油松×刺槐、油松×侧柏、油松×狼牙刺3种混交林林地及天然草地土壤表层团粒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刺槐纯林土壤团粒分形维数最小;0~10 cm土层土壤分形维数为2.252 5~2.757,与>5 mm和0.5~2 mm两粒级土壤团粒含量呈极显著相关,与其他粒级土壤团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10~20 cm土壤团粒分形维数为2.5294~2.7017,与>5 mm粒级团粒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与其他粒级土壤团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土壤团粒分形维数与粒径>0.25mm土壤水稳性团粒总量、稳定性系数、重量平均粒径、几何平均粒径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引进更新树种形成混交林是解决人工纯林连栽障碍问题的根本途径,为了了解陕西秦岭山区日本落叶松、油松、灰楸和锐齿栎4种典型人工林树种混交的可行性,本项研究尝试通过不同针阔树种林地腐殖质层土壤的原位混合培养来模拟混交造林试验,从土壤生物化学和枯落叶分解的角度探讨了4种树种种间关系的协词性。结果表明:(1)在针叶林地引入阔叶林树种后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原林地枯落叶年分解速率的提高,而且随着引入阔叶树种比例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引入树种灰楸的作用大于锐齿栎;(2)在阔叶林地适量引入针叶树种后虽然也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原林地枯落叶年分解速率的提高。但是随着引入针叶树种比例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引入树种油松的作用大于落叶松;(3)从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和枯落叶分解的角度综合表明,4种典型人工林树种的针阔种间关系均表现为协调,而且油松与灰楸的种间协调性最好,其次为落叶松与灰楸、油松与锐齿栎,而落叶松与锐齿栎的种间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刘增文  段而军  付刚  崔芳芳 《土壤》2008,40(6):997-1001
由于人工纯林中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单一性、对养分吸收利用的选择性和对环境效应的特殊性,土壤性质往往呈现偏离原平衡态并朝某个方向非平衡或极端化发展的趋势被称为土壤极化,它是导致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之一。根据对秦岭北山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灰楸(Catalpa fargesii)和锐齿栎(Quercus.aliena var.acuteserrata)等几种典型人工纯林土壤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在由天然草地向针叶林地的发展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在恶化,并且有偏酸化的趋势,土壤养分发生贫瘠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但部分酶活性有所改善;而在由天然草地向阔叶林地的发展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呈改善的趋势,酸碱性偏向中性化,土壤养分出现富集化或两极分化。在由天然草地向人工林地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土壤性质的绝对综合极化程度一般表现为酶活性>微生物量>养分含量>物理性质>酸碱性的规律。其中,土壤物理性质极化程度一般表现为针叶林地大于阔叶林地,微生物量极化程度一般表现为针叶林地小于阔叶林地,而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极化程度因林地而异,并以灰楸林地为最大,锐齿栎林地为最小。  相似文献   
5.
人工纯林一般在生长早期或第1,2代生长阶段表现尚好,林地土壤还会出现一定的"自肥"现象(肖慈英等,2002;薛立等,2003;2005),但由于其树种组成和结构的简单性、对土壤养分的选择性利用和对环境效应的特殊性,长期连续生长或多代连栽的人工纯林会出现许多不良后果,如土壤的"自贫"(Keeves,1996;庞学勇等,2004)、"自毒"(曹潘荣等,1994)和"极化"(刘增文等,2007)等退化现象和林木生长衰退的"自衰"(朱守谦等,1992)现象,从而引发连栽障碍问题,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引起广大林学和生态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中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及三者的关系,为合理治理、改造人工纯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秦岭山区,对典型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kaempferi)、锐齿栎(Quercus alienavar.acuteserrata)、灰楸(Catalpa fargesii)纯林及各混交林土壤的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养分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针阔混交林可提高土壤全N、速效N、全P和有机质含量;混交林土壤转化酶、脲酶活性平均值较人工纯林分别提高了16.66%和53.76%,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值较针叶纯林提高95.87%,其中细菌数量提高幅度为104.47%,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土壤转化酶与脲酶、过氧化氢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r<0.05),并与土壤细菌数量及土壤基本养分(全N、速效N、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放线菌与土壤全N、速效N、有机质含量和pH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针阔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并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微生物的再分配;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能够及时反映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秦岭山区陕西周至县厚畛子镇安沟流域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锐齿栎、楸树、油松和日本落叶松4种典型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定位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当地森林的土壤微生物从数量上主要以细菌为主,约为微生物总量的87.86%~97.65%,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最少.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明显,夏季高出冬季74.43%~354.05%.纯林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关系为:阔叶林纯林>针叶林与阔叶林1:3比例混交>针叶林与阔叶林1:1比例混交>针叶林纯林.外源性C、N混合干扰使微生物数量比对照区增加了35.30%~945.88%.枯落叶客置使针叶林纯林的微生物数量增加了25.59%~73.87%,阔叶林减少了29.95%~68.12% .因此采用外源性C、N干扰,客土混合及枯落叶客置的定位模拟试验 ,进一步探讨不同树种的种间关系,为指导当地人工纯林的管理和更新改造提供理论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认识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残塬沟壑区主要人工纯林土壤性质的极化趋势,采用多样地多样点混合取土法,对该区进入后期成熟生长期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ia)等人工纯林,以及相同立地条件下植被充分覆盖、生长旺盛的天然草地(对照)土壤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油松林土壤物理性质弱度恶化(极化度Pr为-9.26%),有偏酸性发展的趋势,中度贫养化(Pr为-11.54%),部分酶活性中度恶化(Pr为-12.88%),微生物总数量有所增加;侧柏林土壤物理性质有恶化趋势,pH值保持基本稳定,弱度贫养化(Pr为-8.24%),部分酶活性尚未发生明显极化,微生物总数量保持基本稳定;刺槐林土壤物理性质呈中度恶化(Pr为-12.74%),pH值保持基本稳定,中度贫养化(Pr为-12.77%),部分酶活性弱度恶化(Pr为-8.89%),微生物总数量保持基本稳定;各种土壤性质的绝对综合极化程度表现为微生物数量组成最为敏感,酸碱性相对变化缓慢。可见,长期生长或多代连栽的人工纯林土壤性质存在极化和退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以28种百合花瓣为试验材料,对花瓣中水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花青素相对含量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为开发营养价值高的百合花瓣、筛选赏食同源百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百合花瓣中水分含量为82.30%~90.61%,可溶性糖含量为0.73~5.81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2.04~15.81 mg/g,维生素C含量为28.51~97.01 mg/100 g,花青素相对含量为0.01~6.57 mg/g。主成分分析表明,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可溶性糖和水分可作为评价百合花瓣品质的主要指标。百合不同品种间花瓣中各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生产上可根据花瓣不同营养品质和功能进行加工利用,所测品种中绚烂、富康之梦综合评价较高,可用于赏食同源百合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48%盖灌能乳油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控效果,笔者设置了相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8%盖灌能乳油加禾泽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在实际防控中,可每667m2用48%盖灌能150mL加禾泽、或每667m2用41%草甘膦150mL加48%盖灌能50mL加禾泽,于春季茎叶喷雾防治1次,对地上部分和地下根茎均可达到较好的防效,可有效控制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