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9篇
  33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1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液泡膜 ATP 酶(H+-ATPase)和液泡膜焦磷酸酶(H+-PPase)是液泡膜上两个含量丰富的蛋白,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液泡膜 H+-ATPase 和 H+-PPase 水解底物释放能量,同时产生大量 H+由胞质泵入液泡内,形成细胞质与液泡间的 H+ 电化学势梯度,为多种溶质分子的跨膜主动运输提供驱动力,维持细胞内的离子稳态和渗透平衡,为细胞内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此外,液泡作为植物细胞离子养分的储存库,其膜上 H+-ATPase 和 H+-PPase 能够通过改变其活性来调控硝酸盐在胞质和液泡间的分配比例,进而影响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在逆境胁迫条件下,提高液泡膜 H+-ATPase 和 H+-PPase 的活性有利于提高植株对逆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减少逆境胁迫对植株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介绍了植物液泡膜 H+-ATPase 和 H+-PPase 的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并对其在植物抵御非生物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提高作物的氮素利用率及逆境适应能力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
不同肥料增效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肥料增效剂对南方丘陵地区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施用肥料增效剂(双氰胺、氢醌、复合增效剂、多维肥精和聚天冬氨酸)能增加水稻有效穗0.9~2.1穗,增加每穗粒数3.4~10.6粒,水稻籽粒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在3.51%~6.15%之间,施用双氰胺增产效果最好,产量达到7 982.8 kg/hm2。肥料增效剂能够有效增加水稻养分积累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双氰胺氮、钾肥料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64.21%和48.45%,磷肥利用率为24.67%,仅次于氢醌。添加肥料增效剂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2.29%~8.44%、3.91%~7.40%、2.90%~8.72%。  相似文献   
3.
以湘杂油763为材料,测定不同施肥量(以N、P<,2>O<,5>、K<,2>O、B计,处理A:240、120、210、1.2kg/hm<'2>;处理B:180、90、157.5、0.9kg/hm<'2>;处理C:120、60、105、0.6kg/hm<'2>;处理D:60、30、52.5、0.3kg/hm<'2>;E:...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菌剂对生猪养殖垫料堆肥腐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猪养殖垫料废弃物与稻草高温好氧发酵堆肥,研究了添加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堆肥处理的电导率(EC)比不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常规堆肥处理提前7 d达到最大值,且添加微生物菌剂4的堆肥处理的电导率(EC)下降最快;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其腐殖化作用比不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常规堆肥处理强,发酵较为完全;添加微生物菌剂加强了微生物的活动,但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堆肥与不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常规堆肥之间的温度、水溶性NO<,3>-N、NH<,4>-N、全氮、全磷、全钾等理化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添加不同的微生物菌剂对提高生猪养殖垫料和稻草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具有显著的效果,与不添加微生物菌剂常规堆肥处理相比,添加微生物菌剂1、2、3、4堆肥处理的木质素总降解率分别高出了12.2%、31.3%、49.6%、34.8%,半纤维素总降解率分别提高19.0.%、20.2%、12.2%、21.3%,纤维素总降解率分别提高8.2%、16.9%、16.2%、15.9%.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新油菜品种‘湘杂油1360’的影响,了解早熟新品种油菜的生长特性,实现新品种油菜的高产高效栽培,于2012—2013年在湖南省耒阳设计小区试验。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油菜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油菜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并计算经济施磷量。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每株角果数对产量的影响最高,每角果粒数次之,千粒重与产量关联度最低。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株高>分枝数>分枝位>主茎节数>根茎粗,株高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拟合结果得到在180 kg/hm2 N、135 kg/hm2 K2O的基础上最佳施磷量为143.80 kg/hm2,经济产量2113.63 kg/hm2。  相似文献   
6.
施肥水平对冬油菜产量与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施肥量对冬油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硼肥施用水平下大田冬油菜生长、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肥能促进冬油菜生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收获期油菜氮、磷、钾、硼养分的积累总量提高,同时,冬油菜的产量、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的增加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CO2浓度对油菜根系特性和叶片硝酸还原酶的影响,为确定环境CO2浓度升高对油菜生理及形态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不同CO2浓度温棚环境下,采用Hoagland 完全营养液砂培法,设CO2浓度、油菜品种两个因子,探讨不同CO2浓度对油菜根系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相对于正常CO2浓度(CK),高CO2浓度处理的油菜品种X-2在抽薹期的一级侧根数、根体积、根茎粗分别增加0.43%、34.33%和16.61%,总根长降低33.01%;在盛花期,根体积、根茎粗、总根长和根冠比分别增加18.77%、9.68%、3.88%和3.57%。X-6高CO2浓度处理在抽薹期的一级侧根数、根体积、根茎粗、总根长分别增加19.58%、9.17%、9.87%和21.08%;盛花期根体积、根茎粗和根冠比分别增加1.95%、12.70%和10.52%,一级侧根数和总根长分别降低6.80%、23.37%。与对照相比,高CO2浓度条件下,X-6的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总吸收面积在抽薹期和盛花期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X-2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抽薹期和盛花期X-2根系活力分别增加83.40%和18.67%,而X-6根系活力较对照分别降低12.50%和380.13%;X-2和X-6在抽薹期的NR活性分别降低12.65%和37.71%,在盛花期则分别增高18.59%和10.67%。【结论】不同生育期不同浓度CO2条件下,品种X-2的根系性状表现相对优于X-6,CO2浓度升高利于改善X-2抽薹期和盛花期的根系性状和生理活性;高CO2浓度对不同时期X-6的根系性状和生理活性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8.
我国磷矿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但中低品位磷矿占其储量85%以上,合理利用中低品位磷矿对提高磷矿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介绍我国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储量和筛选方法的基础上,从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生产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磷矿粉和微量元素肥的工艺概况及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中低品位磷矿的利用和宏观调控提出以中低品位磷矿生产钙镁磷基和过磷酸钙基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中低品位磷矿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等建议,以期为中低品位磷矿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有机无机肥配施是一种传统的施肥方式。该施肥方式能为作物提供持续、全面的养分,更好地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肥配施生猪养殖垫料和稻草加菌剂2发酵而成的有机肥处理(处理E)的小白菜叶绿素含量高和根系活力相对较强,产量最高,较纯化肥处理提高了8.15%;品质方面,有机无机肥配施E处理的小白菜叶片维生素C含量最高,硝酸盐含量最低。因此,与其他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E处理更能促进小白菜的生长,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0.
油菜生育期氮肥素的吸收、分配及转运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Hoagland完全营养液的砂培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两个冬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吸收的氮素在体内的分配、转运及损失情况。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平均值),83.5%苗期吸收的氮素和67.3%蕾薹期吸收的氮素分布在叶片中;79.1%开花期吸收的氮素分布在叶片和茎中,其中叶片中分布的氮占42.8%;而角果发育期吸收的氮素有42.4%直接分配到角果中,此时角果已成为氮素直接分配的比例最大的器官。苗期、蕾薹期、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吸收的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运比例分别为34.4%、44.3%、41.2%和31.7%,单株转运量分别为203.2、325.8、218.0和82.0 mg。在籽粒全氮中转运氮占65.1%,其中蕾薹期吸收后转运的氮素所占比例最大,为25.8%,其次是开花期和苗期,分别为16.9%和15.9%,角果发育期比例最小,为6.4%。以上4个生育期吸收的氮素损失比例分别为24.0%、10.5%、11.7%和7.3%,单株损失量分别为141.6、79.2、43.2和16.2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