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10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层次分析法就泾川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经济开发措施与农业生产结构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六项措施的优先次序为:果业工程(0.279)>经济开发(0.190)>坡改梯工程(0.171)>牧草工程(0.140)>防护林工程(0.124)>拦蓄工程(0.096).农、林、牧、果用地比例从1990年前的4.9:3.4:0.8:0.9发展到1995年的3.3:4.2:0.9:1.6,农业生产结构趋向合理化。果树业收入由1990年的0.53亿元发展到期末的3.3亿元,林果业已经发展成为泾川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509.50元增加到1995年的914.00元。  相似文献   
2.
梯田是农业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甘肃梯田建设现状及梯田建设技术指标着手,分析了现有梯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标准梯田的概念及主要技术指标、生态梯田的概念和建设思路及主要技术标准、低标准梯田的定义和判别指标及改造方向.  相似文献   
3.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经济作物,盐碱作为大豆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形成负面调控,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为解析盐碱对大豆非生物胁迫遗传调控机制,帮助研究人员完成耐盐碱表型的精准鉴定,2022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在黑龙江省北部大豆主产区建立了首个大豆耐盐碱表型精准鉴定平台。利用大庆地区原位盐碱土,规划设计3个耐盐碱鉴定梯度池,设计高、中、低耐盐碱池的pH为10.2,9.2和8.2。在实验室混土比例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高、中、低耐盐碱池的混土比例,且混土后高、中、低耐盐碱池的pH变化幅度分别为10.14±0.07,9.22±0.19,8.13±0.07,测量值与预期理论观测值基本一致。上述结果表明通过科学混土建立的大豆耐盐碱表型鉴定池是科学可行的,可用于大豆耐盐碱种质筛选评价及耐盐碱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4.
甘肃黄土高原小流域埂坎苜蓿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甘肃省华亭县青林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小流域自然条件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态习性的综合研究分析,确定了紫花苜蓿为当地发展埂坎牧草的首选草种,利用非生产用地的梯田埂坎种植紫花苜蓿72.8 hm2,不仅使土地利用率提高5.5个百分点,且年增加草产量5 154.24 t,载畜量增加2 824个羊单位,缓解了粮草争地矛盾,保护了地埂,减少了维修用工,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流域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埂坎资源利用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甘肃省各县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平均湿度、无霜期、≥10℃年活动积温、极限低温、平均低温7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全省划分的埂坎利用的7个类型区为:白银庆阳北耐旱灌草利用区、兰州白银南庆中灌草利用区、定西临夏灌草乔利用区、平凉庆阳南天水北乔灌草利用区、甘南灌草利用区、陇南天水南乔灌草利用区、河西灌溉乔灌草利用区,并提出了各区适生的经济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6.
对林草植被、河流泥沙、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程度等因素的分析表明,甘肃省洮河流域具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临潭县斜藏沟等39条小流域作为2019-2030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重点,类型包括生态治理型、水资源保护型和乡村旅游型等。  相似文献   
7.
以甘肃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孙家岔流域为例,在分析研究区百年一遇暴雨资料的基础上,推算了研究范围内的洪峰流量,重点研究了暴雨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特点。结果表明,在暴雨条件下,坡度12°的农坡地土壤侵蚀量大于坡度24°的荒坡地,为荒坡地的7.5~10.4倍;坡度24°左右的荒坡地相对于坡度12°~14°的农坡地,因其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易于产流产沙,更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基地,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坡耕地由特大暴雨所产生的面蚀模数和坡面径流模数分别是多年平均值的109倍和7.3~7.6倍,而荒坡地面蚀模数和坡面径流模数分别是多年平均值的6.95倍和2.9~3.0倍。  相似文献   
8.
优良木本饲料华北驼绒藜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孙浩峰 《草业学报》1998,7(1):19-23
华北驼绒藜通过3种造林方法和4种灌溉方案交互作用试验,在甘肃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抗旱性状,经测定其 主要水分生理指标为:水势-1.18MPa蒸膳强度为32.13mg/(cm^2.h);粗蛋白、粗脂肪含分别为10.08%和1.39%,粗纤维含量低,为24.40%,优于本地区栽培较广的柠要、二色胡枝子等,为优良的木本饲料;生长迅速,枝叶发达,根系分布深,为优良的保水固土灌木。  相似文献   
9.
以兰州市孙家岔流域为代表,研究了甘肃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效应。结果表明:依降水量和种植作物不同,梯田与坡耕地相比较,小麦、玉米、土豆增产幅度分别在14%~50%、47%~64%、29%~127%之间;梯田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农坡地、荒坡地和造林地,分别高出2.23、3.85和2.74百分点;隔坡梯田是干旱山区一项拦蓄、利用径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措施;沙棘和柠条林地地表土壤及枯枝落叶的渗水、贮水特征相对于杨树等乔木林地更加有利于水土保持,是适合于研究区或同类区域的优良水土保持灌木树种。  相似文献   
10.
以甘肃省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区内的孙家岔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确定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以典型流域孙家岔为样地,分析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多数年份,坡耕地平均面蚀模数接近或小于荒坡地,多年平均面蚀模数小于荒坡地,孙家岔流域及部分同类地区小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3 000~8 000 t/km2。从地貌上看,面蚀主要发生在梁峁及坡面上,并且从上到下逐渐由弱变强,孙家岔流域发生水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3.26%,其中面蚀62.21%,分布范围广,是面蚀的突出特征之一。孙家岔流域发生重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9.96%。切沟和早期还在下切的冲沟对土地破坏严重,对土壤侵蚀模数的急剧增加乃至对流域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