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GIS专业人才目前的培养方式,以应用型高校滁州学院GIS专业培养模式为例,提出了GIS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该模式有针对性,并在原有人才培养方式上提出合理化建议。结合应用型高校GIS专业的特点,依据个人特色和目标,将CDIO模式引入到GIS专业人才培养中,有针对性地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细化专业培养方向,重视校企合作模式,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实验教师团队建设等专业培养模式优化措施,提升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基于CDIO模式的培养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改善了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的变化特征,为以后防旱抗灾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利用WAP(weight average of precipitation)指数法、空间Kriging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淮河流域干旱变化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春季WAP指数在21世纪初下降幅度较大,易发生春旱,冬季WAP指数在1980年以后明显增加,冬旱有所减轻;年均WAP指数表征的干旱存在2~3a的主周期和6~7a的次主周期;在空间上,WAP指数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干旱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结论]WAP指数能够很好地表征淮河流域干旱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3.
周亮广  梁虹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186-188,197
贵州省地处喀斯特山区,地表水渗漏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开发利用率较低,水资源总量和利用量差别较大.两个不同指标下水资源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匹配差异显著.贵州省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喀斯特的强烈发育,使其水资源开发利用量远不能满足人口需求;同时,其经济发展落后,经济水平亦远不能满足人口的需要.人口因素是贵州省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喀斯特环境与人口压力和落后的经济发展相耦合,导致贵州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与其人口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以潜山市天柱山镇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对退宅还耕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退宅还耕助力脱贫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发现:①时间上,2015-2018年天柱山镇脱贫人口数量大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至2018年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3.46%。②天柱山镇实施退宅还耕前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农村建筑用地转换为耕地和林地,耕地质量较好,土地增产增收,为农民脱贫致富拓宽了渠道。③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安排向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当地扶贫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④对农村废弃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与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了生态环境,有助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构建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利用空间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技术方法,探究适宜性分布状态。研究发现:(1)舒城县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等级整体较高,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分布具有较高的地形指向和经济指向。居民点适宜性呈较强集聚格局,热点区分布表现为由舒城县中心城区四周呈梯度衰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冷点区集中于晓天镇、五显镇、三七镇等外围山区;(2)通过聚类分析将行政村划分为4个类别,第1类占总行政村数量的31%,该类别居民点适宜等级较高,第2类占总行政村数量的23%,第3类占27%,第4类占19%,该类地区短板效应明显,在整治中需要有针对性改善。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亮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32-12634,12655
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指标中选取影响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的2大主成分,运用熵值法赋权得出安徽省2001~2006年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值。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的2大主要因子,该省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逐年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安徽省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根据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和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别分析了研究区内2000—2010年不同时段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贡献率以及不同年份各单项功能生态服务价值。[结果]研究区林地和耕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2000,2005,2010年生态服务总价值量分别为:532.31,537.59和531.35亿元;土地利用类型的贡献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贡献率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9个单项生态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气候调节气体调节原材料生产提供美学景观食物生产废物处理水文调节。[结论]研究区内的生态服务价值呈现相对稳定态势,其中林地对生态服务总价值的贡献最大,建设用地是生态服务总价值增长的主要牵制力。  相似文献   
8.
塘坝灌溉是当前江淮丘陵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方式,研究江淮丘陵塘坝灌区的抗旱能力,对于促进灌区塘坝水利工程建设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该研究选取江淮丘陵2个典型样区,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塘坝容积、有效降雨量等数据为基础,在不同降雨频率下对研究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水量供需以及塘坝抗旱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中塘坝面积均在3%~5%;水田面积占比亦相当,约为17%,但旱地面积差距较大,样区1占比达50%以上,约为样区2的5倍.样区1水资源供需比远小于1,水资源供需不平衡,而样区2水资源供需达到平衡.2个样区塘坝的抗旱能力分别为50.51%、93.65%,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塘坝的抗旱能力明显差异;根据降水概率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将有助于调控江淮丘陵灌区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9.
江淮分水岭地区旱灾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气象、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旱灾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防灾减灾措施4个方面选取了8个指标构建旱灾风险评估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对该区2000—2010年旱灾风险等级分布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由于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更为客观的赋权,因而使研究区旱灾风险等级的区分度更加明显;时间上,2000—2010年江淮分水岭旱灾风险等级有降低的趋势,较低以上的干旱风险等级地区面积增加了约19.8%;空间上,高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南部地区(来安、滁州、全椒、合肥、肥西、金安、裕安等)风险等级整体上低于北部地区(凤阳、定远、淮南、寿县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