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索适宜庐江地区双季晚稻抛栽模式适宜的施氮量,为大面积生产中应用抛栽技术实现节肥减氮、提高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镇稻18为材料,按全生育期纯氮量设4个处理(285.0kg/hm~2、217.5kg/hm~2、150.0kg/hm~2、0kg/hm~2),采取庐江地区常规人工抛栽模式按同一密度同时进行抛栽,常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统一水肥管理,综合比较各处理在生育期、茎蘖动态和产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表现。结果:随着施氮量不断增加,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天数不断增加,每穗总粒数、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不断增加,结实率、千粒重不断降低,单位面积茎蘖总数在高峰期前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成熟期以217.5kg/hm~2处理有效穗数最高。综合来看,全生育期纯氮量217.5kg/hm~2是庐江地区作双季晚稻抛栽模式较为适宜的施氮量。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常规早籼稻品种浙辐203为供试材料,井关PZ80D-25型高速插秧机为供试插秧机械;试验设定25cm固定行距,株距设置为11cm、12cm、14cm、17cm4个处理水平,试图探索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的适宜株行距。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配置不影响生育期表现;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11cm、12cm株距处理的有效穗数较14cm、17cm株距处理提高13%以上;株距为11cm、12cm的小株距处理所构建的大群体并未导致结实率和穗粒数的显著降低;11cm、12cm株距设计具有更好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同时表现出更优的实际产量结果。综合来看,25cm×11cm和25cm×12cm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最佳的株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3.
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高产品种上农粳2号和镇稻18为材料,采用常规毯苗机械栽插,分别设置20 d、24 d、28 d、32 d等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秧龄天数增加,参试品种的绿叶数、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均逐渐升高;与20 d、24 d和28 d秧龄的处理相比,32 d秧龄处理的成熟期提前4~5 d,茎蘖高峰期提早15 d左右,结实率显著升高;与24 d秧龄处理相比,上农粳2号和镇稻18在32 d秧龄处理下的产量分别提高10.26%和20.82%。在秧苗强化化控和苗床管理的条件下,安徽沿江地区常规毯苗机插的栽插秧龄可延长至32 d。  相似文献   
4.
吴晨阳  王婉莹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3):260-267,273
[目的]定量分析国家中心城市2006—2017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具体情况,为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良性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6—2017年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面板数据,从压力和状态两个层面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6—2017年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和障碍因素进行评价和诊断,并基于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结果,定量测度基础设施承载力状况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结果] 2006—2010年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水平总体上大幅度提升,2011—2017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北京、上海、成都、郑州、西安的基础设施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广州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改善幅度最小;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持续增加,基础设施的承载压力也持续增加,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发现制约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家庭年生活用水量和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结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对人口的虹吸作用越加强烈,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以及人均家庭年生活用水量可能与城市的经济与人口规模产生脱钩现象,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的基础设施需求。  相似文献   
5.
6.
选用硅酸钠(Na2SiO3·9H2O)为硅源,于大田条件下对耐热性不同的2个杂交水稻组合在拔节期连续3次喷施4个浓度水平(T-CK,0mmol/L;T-1.25,1.25mmol/L;T-2.50,2.50mmol/L;T-3.75,3.75mmol/L)的外源硅,研究施硅对花期自然高温和自然常温下杂交水稻柱头授粉性能、花药开裂性能和受精率的影响,并筛选适宜浓度的硅酸钠施用方案。结果表明,在田间高温条件下,与T-CK相比,施硅处理(T-1.25、T-2.50和T-3.75)使热敏感组合金优63和耐热组合汕优63的颖花受精率分别提高10.6和4.7百分点(绝对值);花药基部开裂宽度分别增加19.0%和10.3%(相对值);每柱头花粉萌发数增加16.9%和39.6%;授粉总数分别增加3.4%和30.5%;花粉萌发率上升11.3和7.0百分点;花粉萌发数大于10粒的小花的占比上升9.3和27.6百分点;花粉总数小于20粒的小花占比下降18.8和8.1百分点(相对值)。经对两个组合在常温和高温下施硅的花药发育及授粉特性的解析,初步认为外源硅对水稻授粉性能有综合提高作用,但比较而言,其作用可能主要与提高花粉发育质量有关,而提高授粉总数和改善花药裂药性能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外源硅施用对高温敏感组合效果更佳,其适宜的喷施浓度为2.50mmol/L。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双季晚稻适宜播种量,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上农粳2号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播种量(50、75、100、125 g/盘干籽),用井关PC8-25型插秧进行行距25 cm和株距11 cm机插,在同一田块条件下,比较其不同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期、产量及产量主要构成指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研究中,秧盘播种量50 g/盘和75 g/盘的群体产量效果优于100 g/盘和125 g/盘。  相似文献   
8.
9.
为推动庐江地区双季早稻水稻机插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设置5个不同的机插取秧量,选取早熟常规籼稻品种浙辐203为材料,对其不同机插取秧量条件下的机插质量、生长特性、产量形成等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当取秧档位为4和1时(对应的穴取样量分别为2株/穴和4~5株/穴),2个处理产量最佳,分别为9474.0kg/hm~2和9448.5kg/hm~2。  相似文献   
10.
以常规粳稻品种镇稻18和杂交粳稻品种春优284、甬优4550为供试材料,设置钵苗机插、毯状秧机插及传统塑盘旱育抛栽3种不同栽植模式,试图探索沿江地区双季晚稻北缘地区适宜的栽插方式及配套技术问题。结果表明,钵苗摆栽模式配合大龄壮秧培育技术可以提前2~3 d安全齐穗,提前3~6 d成熟;受机械性能限制钵苗机插基本苗数少于毯状秧机插和抛栽模式,但进入大田生长期后,单位面积茎蘖数差异逐渐缩小,钵苗机插模式表现出较好的群体弹性和成穗的稳定性;钵苗机栽在颖花数和结实率方面表现优异,实测产量较毯状秧机栽高5.2%。总之,钵苗机插模式应用于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是适应于本地区双季晚稻生产的机械化栽插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