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30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7篇
  51篇
综合类   14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45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问:什么是合成油、矿物油?该分类方法主要是针对调配所使用的基础油的类型。如果直接使用经蒸馏、萃取、脱蜡、脱沥青、精制、加氢等工艺获得的产品做为基础油,则该润滑油就称为矿物润滑油。合成基础油是由小分子物质如乙烯(C2H4)等,经化学合成得到的化合物。这些经人工合成筛选出来的化合物,拥有特殊结构,具有许多优良性  相似文献   
2.
采集我国15个省份的耕作土壤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Pb并种植小白菜,比较梯度薄膜扩散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与传统化学方法(土壤溶液法、EDTA法、HAc法、CaCl_2法和全量法)评价土壤中Pb生物有效性。简单回归分析表明,各评价方法测定的土壤Pb含量与小白菜Pb含量都呈显著相关关系,但DGT技术相关性(R~2=0.97)最高。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融合土壤pH值、有机碳(OC)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粘粒含量等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传统评价方法融合了pH值、OC含量等土壤性质,R~2较对应的简单回归分析有所提高,都能用于评价土壤Pb的生物有效性,但通过DGT技术所构建的模型方程(R~2=0.97,p0.01)几乎不受土壤性质的影响,且较传统化学方法相关性更高,因此,DGT技术是一种可以用于评价土壤中Pb生物性的较优方法。  相似文献   
3.
明确稻壳生物炭的农业生态效应对合理利用其修复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稻壳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5、10、20、50、100 g·kg~(-1))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p H、CEC和Cd、Zn赋存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稻壳生物炭的添加使土壤p H升高0.18~0.29个单位,CEC提高32.89%(5.68 cmol·kg~(-1));同时,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弱酸提取态Cd、Zn分别降低21.88%、19.63%,氧化态Cd、Zn分别降低24.12%、18.62%,可还原态Cd、Zn分别降低13.72%、8.97%;而使残渣态Cd、Zn分别升高115.56%、39.45%。综上所述,稻壳生物炭的添加提高了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p H和CEC,促进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Cd、Zn的弱酸提取态、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向化学性质稳定的残渣态转化,降低了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实现了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不同N、K肥用量对青海春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用量N、K肥配比对青海省东部灌溉农业区春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K配施能够明显地提高春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N0水平各处理春小麦产量平均为2 542.8 kg/hm2,N1水平各处理产量平均为3 933.5 kg/hm2,比对照增产63.5%~67.8%,N2水平各处理产量平均为4 494.5 kg/hm2,增产88.2%~91.4%。N0处理的小麦籽粒粗蛋白含量为101.4~105.4g/kg,明显低于N1、N2处理(108.1~125.9 g/kg)。不同K水平之间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在同一N水平下,随着施K量的增加,产量和蛋白质有增加的现象。N、K营养元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通过该试验初步确定该地区春小麦达到高产优质的适宜N用量为300 kg/hm2,K用量为K2O 90 kg/hm2。  相似文献   
5.
以关中土为供试土样进行田间试验,向耕层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外源铅(Pb0:背景值,CK;Pb1:175 mg·kg~(-1)+背景值;Pb2:350 mg·kg~(-1)+背景值),进行小麦—玉米轮作试验。分别于2011—2013年小麦收获季采集耕层(0~20 cm)土壤,分析土壤中铅全量及有效态铅含量的年际变化,以及铅对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年中,施铅处理下土壤中铅全量及有效态铅含量分别下降13.22%和30.65%,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与对照(CK)相比,Pb1、Pb2处理下SOC平均含量分别下降了16.30%和11.86%;DOC平均含量分别下降了4.05%和7.34%,与土壤铅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低浓度铅污染下土壤微生物商(q M)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不显著。此外,土壤速效养分的分析显示,土壤碱解氮含量在外源铅加入初期下降明显,且在Pb1处理下碱解氮减少量最大;土壤速效磷含量随土壤铅含量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则随土壤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试验表明,外源铅的加入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对土壤碳、氮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能够与土壤溶液中的磷酸根生成难溶性盐,与土壤胶体或土壤矿物晶格中的K+发生置换,加大土壤速效养分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6.
7.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方法,对黄土高原两种农田土壤剖面(0~100 cm)中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农田土壤剖面(0~100 cm)中无机磷形态占全磷的90.95%;无机磷又以Ca-P为主,所占比例在87.86%~92.55%之间;糜子地土壤剖面中无机磷总量、Ca2-P、Ca8-P、Al-P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建筑节能的范畴,提出了"太阳能建筑"这一概念,并浅析了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介绍了太阳能建筑的应用模式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紫色水稻土胡敏酸的形成——稻草腐解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腐植酸类物质的形成是土壤固碳的重要过程,但对腐植酸类物质形成过程的了解仍不甚清楚,为了丰富土壤腐植酸类物质形成理论,采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固态交叉极化-魔角旋转~(13)C-核磁共振光谱技术分析了紫色水稻土稻草腐解过程中胡敏酸的波谱学特征.结果表明,稻草腐解的前期,胡敏酸的红外光谱所有吸收峰(3 364、2 933、1 653、1 599、1 508、1 461、1 421、1 331、1 225、1 126、1 033 cm~(-1))强度皆有明显减弱,核磁共振光谱的烷基、多羟基和芳基的共振峰明显减弱且甲氧基的共振峰显著增强,即表明提取的胡敏酸为类胡敏酸的木质素;随着腐解的进行,胡敏酸的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强度皆显著增强,核磁共振光谱的烷基、芳基和羰基的共振峰增强,即表明此时的胡敏酸已是以木质素残体为核心并结合烷基、酰胺以及糖类物质反应形成的高分子聚合体;稻草腐解的后期,胡敏酸的红外光谱的2 933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减弱,1 65l、1 599、1 508、1 461、1 422和1 224cm~(-1)处的吸收峰小幅增强,核磁共振光谱的烷基共振峰减弱,甲氧基共振峰增强,表明此时的胡敏酸发生脱烷基(主要是甲基)过程.因此,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与核磁共振光谱共振峰强度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稻草腐解过程紫色水稻土胡敏酸的形成过程具有阶段性,紫色水稻土胡敏酸的形成过程符合木质素学说.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11日上午,河北省畜牧良种站与加拿大Microbix公司“中加家畜精子分离技术签约仪式”在河北宾馆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河北省具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家畜精子性控生产技术和条件,结束了河北省无性控精子生产基地的历史,是河北省畜牧品种改良工作中的一件盛事,也是河北省畜牧业发展史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