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14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闽东南天然降雨雨滴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实测滴谱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闽东南地区雨滴大小分布函数。F=1-exp[-(d/3.58I0.28)5.19I0.11]并导出了雨滴中数直径、动能与雨强的关系为D50=3.34I0.29和E=36.04I0.29。笔者认为两型对雨滴特征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4.
我省各主要河流年输沙量达1600多万吨(不是所有河流),但还有50-60%的推移质砂砾被滞留在坡面与凹洼地,所以河流输沙量并不等于地表土壤侵蚀量。从年内分布看,以5-6月份各河流输沙量最多,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期;从年际分布看,各河流输沙量随着年代的迁延,输沙增长率日趋严重,水土流失也循此规律出现。如1958年前水土流失面积仅4500km^2,三年困难时期增至7970km^2,到80年代却达13560km^2。从地区分布看,闽南地区因人烟稠密,植被破坏严重,所以晋江、九龙江输沙量最高,而闽北森林植被较好的闽江流域输沙量却 低得多。  相似文献   
5.
闽东南花岗岩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系通过26个径流小区试验,经1985年~1987年3年的测试资料统计分析结果,阐明了在闽东南花岗岩地区的降雨参数在不同坡度,不同生物与工程相结合措施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初步摸出本地区的水土流失规律,并提出生物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最有效办法。为该地区进行有效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边沟结合覆盖作物是坡地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用等高沟坡结合覆盖作物的斜坡种植经营果园的新技术,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抑制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降低经营成本且便于机械化作业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红黄壤利用改良区划的原则与分级标准,把福建省划分为两个土壤地带、四个地区和八个土区,即:Ⅰ中亚热带红壤黄壤地带Ⅰ_1武夷山-戴云山-鹫峰山山地红壤、黄壤、水稻土,林、粮、茶地区。Ⅰ_1(1)闽东北中山山地红壤、黄壤、黄泥田,改低、防蚀区。Ⅰ_1(2)闽西北中山山地黄壤、红壤、冷浸田,改低、培肥区。Ⅰ_1(3)闽北低山山间盆地红壤、冷浸田、潮泥田,改低、培肥、防蚀区。Ⅰ_1(4)闽中中山红壤、山地黄壤、黄泥田,综合治理区。Ⅰ_1(5)闽西南中山河谷盆地红壤、山地黄壤、紫色土、黄泥田,改低水土保持区。Ⅰ_2闽浙东部滨海丘陵平原红壤、水稻土、盐土,粮、茶地区。Ⅰ_2(1)闽东滨海丘陵平原红壤、乌泥田、黄泥田、埭田,防旱、培肥、水土保持区。Ⅱ南亚热带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地带Ⅱ_1东南沿海砖红壤性红壤、红壤、水稻土,粮、经作、热作地区。Ⅱ_1(1)闽东南滨海丘陵平原砖红壤性红壤、乌泥田、埭田、赤砂土,水土保持、培肥、防旱区。Ⅱ_2闽粤低山丘陵砖红壤性红壤、红壤、水稻土,粮、林、经作地区。Ⅱ_2(1)闽东南低山丘陵砖红壤性红壤、红壤、赤砂土、潮泥砂田,防湿、防旱区。  相似文献   
9.
30min瞬时雨强极显著地影响着泥沙输移比,30min瞬时雨强越大,泥沙输移比越小,且泥沙输移比随30min瞬时雨强有y=1.20x~(-0.35)的变化规律.植被覆盖度也是影响泥沙输移比的因素,被覆度越大则输移比越大.降雨量和坡度对泥沙输移比无显著影响.本文还探讨了泥沙输移比值,认为该地区的泥沙输移比约为0.42—0.44.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USLE)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总结。指出各地在引用USLE 模型时务必利用当地的实测资料确立本地的 R 值最佳计算组合,并对模型中其它5个因子的取值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适合我国情况的各因子取值,提高土壤流失预测预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