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7篇
  15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地貌分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侵蚀产沙规律,将晋西羊道沟小流域划分为坡面、沟坡和沟道3个大的地貌单元;并在坡面、沟坡和沟道不同的地貌部位建立了相应的侵蚀产沙关系式;在GIS空间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流域的汇流网络,并引入到地貌分带研究中,计算结果反映了小流域不同地貌单元的侵蚀产沙规律,揭示了水沙汇流在小流域产沙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分、盐分时空变异强,是影响土壤光谱特征的两个重要因素。土壤水分、土壤盐分之间关系、土壤水分、盐分与土壤光谱特征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利用遥感光谱信息监测土壤盐渍化的精度。通过对在2007年10月利用Hydra土壤水分/盐分/温度三参数测试仪获得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潮土水分、盐分数据和同点利用ASD FieldSpecRProFR便携式分光辐射光谱仪获得的潮土野外光谱同步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潮土10cm(包括潮土和盐化潮土两个亚类)水盐特征和土壤表面野外光谱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潮土土壤水分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曲线拟和,盐化潮土拟和度更高,当WFV〉0.275和WFV〉0.209时,盐化潮土和潮土分别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土壤电导率不断增加。与原始野外光谱相比,包络线消除法后光谱波段与土壤水分和土壤电导率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利用包络线消除法后的波段分别建立了潮土和盐化潮土土壤水分、土壤电导率逐步回归预测方程,为动态水盐条件下盐渍化土遥感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印度农业研究系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国家农业研究系统结构始终站在国家农业发展的前沿,对印度的农业发展起到了举点头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国家农业研究系统的组成、优势领域与关键技术,运行机制等方面概要介绍了印度农业研究系统发展的现状,同时阐述了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的多种对策。。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与演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84,1986,1991,1996年和2001年的多源遥感数据,结合GIS空间数据和野外考察资料等,对1984年东营市建市17年来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和动态演变规律进行分析。1984年以来,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总体上在不断增加。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旱地和未利用地为主,旱地的面积有较大的减少,而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化不大,略有增加。在各个不同的时段内,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面积都占1/3左右。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类型中,未利用地与耕地之间的双向转换非常频繁,是最重要的两种变化类型,由于次生盐渍化的原因,耕地退化为未利用地在1986年后都占据首位;未利用地与灌草地、灌草地与耕地之间相互转化所占比例也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刺槐林植被恢复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为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山西省黄河中游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评估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征。[结果]刺槐林地能够有效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尤其在造林初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显著提高,且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刺槐林地对浅层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改善作用较大,土壤水分在40cm以上土层坑内平均水分比坑外提高了3.97%,在40cm以下土层仅提高了2.74%;土壤养分在20cm以上土层,坑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平均含量分别比坑外提高了6.61%,6.14%,1.55%和1.98%;在20cm以下土层,对土壤全磷和全钾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刺槐林地不同程度地改善和提高了于浅层坑内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分剖面类型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2、2003年和2006年采集的土壤盐分剖面分析数据,探讨了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壤盐分剖面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2002年到2006年,该地区土壤盐分剖面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没有改变,黄河三角洲土壤盐分剖面类型总体以表聚型为主,这表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风险大,必须进一步提高盐渍土的治理和合理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9年起黄河实行全流域调水调沙,2002年起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恢复工程开始实施。本文结合1999年以来的Landsat TM/ETM+星数据和我国新近发射的环境一号星CCD数据(HJ-1A/1B CCD),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环境一号星CCD数据质量与Landsat TM相当,完全能满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监测的需要。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恢复和开发利用在不断加大,近10年中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仅14.95%的翅碱蓬草甸、39.96%的柽柳灌草丛、22.21%的芦苇沼泽和3.77%的芦苇草甸保持相对不变,2001和2004年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相对强烈,到2004年四类自然植被群落相对不变的区域急剧减少,2006年-2008年相对稳定,近10年中逆向演替的区域是正向演替区域的2.07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脆弱性,应注意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评价鄂尔多斯地区径流泥沙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以位于该地区的西柳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64-2012年该流域主要气象站和水文站的实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和Pettitt等多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对近半个世纪以来该流域典型洪水、年径流泥沙、年最大流量及最大含沙量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西柳沟流域高含沙洪水发生的频率为74%;1980年之前,年最大流量及最大含沙量关系斜率为1.578 7,2000年之后,这一斜率值降为0.331 9,说明在相同流量的条件下,该流域发生洪水的含沙量减少为上世纪80年代的1/5;年径流与输沙量均呈减少趋势,其中1997年为突变点,突变年前后降雨变化不显著。9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等政策相继实施,坝系工程、重点小流域治理成效突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说明人类活动,特别是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是影响该流域径流泥沙过程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在2005年4月7日—11月23日期间获得的布设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18个长期野外水盐观测井的30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水吸力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内30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相关性不显著;2005年4月7日—6月6日期间(即植物生长初期、农作物播种期),仅DZ05、DZ16和DZ17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DZ08、DZ13和DZ15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可用曲线方程拟合;2005年9月30日—11月23日期间(植物生长末期),DZ01、DZ02、DZ04、DZ06、DZ10、DZ12、DZ14、DZ15和DZ18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可用曲线方程拟合,DZ07和DZ16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呈显著负相关,DZ03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植物生长末期是现代黄河三角洲研究野外实测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
对在2005年4月7日—11月23日期间获得的布设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18个长期野外水盐观测井的30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水吸力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内30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相关性不显著;2005年4月7日—6月6日期间(即植物生长初期、农作物播种期),仅DZ05、DZ16和DZ17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DZ08、DZ13和DZ15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可用曲线方程拟合;2005年9月30日—11月23日期间(植物生长末期),DZ01、DZ02、DZ04、DZ06、DZ10、DZ12、DZ14、DZ15和DZ18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可用曲线方程拟合,DZ07和DZ16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呈显著负相关,DZ03号观测井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植物生长末期是现代黄河三角洲研究野外实测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水吸力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