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6篇
  3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预混合饲料是"一种或多种微量成分加有载体与稀释剂的均匀的混合物",俗称预混料,某些场合也叫做"小料",素有饲料中的"软黄金"之称,在饲料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预混料含有的添加剂组分分为单一型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复合型预混合饲料两大类,复合型预混合饲料又分为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矿添)以及复合预混合饲料等。  相似文献   
2.
基于淮安市淮阴区机插秧规模化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县区机插秧规模化发展的问题与困境,从宣传推广、耕作理念和管理模式等角度,提出县区机插秧规模化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的陕西省叶面积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积指数(LAI)作为表征植被冠层的重要参数,在定量分析陆地生态系统能量交换中具重要意义。利用MODIS叶面积指数产品,结合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对2001-2014年陕西省LAI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陕西省LAI最大值平均总体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年内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2)陕北地区LAI上升趋势明显,年际波动较大,渭北塬区以及陕南东部部分区域LAI呈上升趋势,但年际间变化不大,其他区域LAI年际间变化趋势和波动均不明显。3)陕西省范围内典型植被类型LAI最大值平均年际变化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年内变化曲线各不相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是陕西省LAI上升的主要原因,气候因素是LAI产生波动的直接原因。反映了陕西省植被群体结构空间分布以及变化特征,为进一步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4.
基于MOD16产品的陕西关中地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OD16产品,利用作物缺水指数法,结合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及MOD17植被指数信息,分析了2000—2013年陕西关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基于MOD16产品的作物缺水指数的计算结果与站点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并且两者的相关系数通过了P0.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MOD16数据可以用于关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分析;作物缺水指数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在关中地区的东部和北部值较高,较为干旱,特别是在关中东北部和西安市周边干旱特别严重,作物缺水指数多年平均值在0.795~0.832,达到重旱等级,并且区域内干旱程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作物缺水指数有明显的年内变化波动,在3—6月及10—11月值最高,作物缺水指数达0.7左右,其中3—6月是重旱和特旱集中发生的时期,而10—11月以轻旱和中旱为主;2000—2013年作物缺水指数在2003年出现最低值(0.65左右),后逐年升高,在2013年达最高值(0.8左右);2000—2013年轻旱面积呈减小的趋势,中、特旱呈增加趋势;作物缺水指数与温度、降水及植被的关系密切,高温少雨时,作物缺水指数偏高,干旱容易发生,同时归一化植被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植保无人机在苏北地区推广应用的重要性和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并对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疫情对春耕生产农机作业的影响及农机作业受阻带来的问题,并就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保障春耕生产农机作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何慧娟  沈润平  杨晓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34-16437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区域尺度设置对气候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区域明显受到外强迫场的束缚,随着区域尺度的增大,模式外部强迫与内部作用达到一定平衡,模拟结果也将逐渐稳定,但是随着模式区域尺度的增大,其内外相互作用难以达成平衡。因此,进行区域气候模拟时,须根据目标区域的情况对模式区域尺度进行仔细选择。对于陕西地区的模拟,选择1 700 km×2 000 km的区域尺度设置,模拟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基于RS和GIS的延安市环境质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S和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延安市1997年、2004年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将环境质量分为5级。结果表明:1997-2004年延安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北部地区环境综合指数增长率高于南部地区。综合分析延安市土地利用数据表明,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状况密切相关,气象条件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退耕还林工程对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生产力评价及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完成情况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应用美国蒙大拿大学提供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MOD17A3),利用Arc GI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区分NPP与气候因素(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和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NPP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明显特征,2000—2013年植被NPP均值大部分区域在150~300 g C/(m~2·a)之间,均值为134.23 g C/(m~2·a);植被NPP年际变化除无植被覆盖区域,其他地区均为增加趋势;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相关系数均表现为正相关与负相关并存,大部分地区NPP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强,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总体没有与降水量相关性明显,且均有极小部分地区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土地覆被的改变对该区域植被NPP的变化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15 a秦岭林区水源涵养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岭是陕西省乃至全国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研究秦岭地区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时空演化规律,对于寻找影响水源涵养能力变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和水均衡原理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4年降雨量和蒸发量数据对秦岭地区的水源涵养量进行定量评估,探讨近15 a来秦岭水源涵养量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量和陆地蒸散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秦岭地区年水源涵养量在8.22~441.4 mm之间波动,整体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其中2011年最大,为441.4 mm,2002年最小,仅为8.22 mm;年水源涵养量安康市最高,宝鸡市最低;近15 a来,秦岭地区水源涵养能力的结构有所改善,0 mm和0~300 mm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占总面积的比例由84.48%下降至76.95%;300~600 mm和600 mm所占比例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占总面积比例由15.52%上升至23.01%。秦岭地区年水源涵养量线性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增加的面积占总面积近9成,其中微弱增加占主导;增加最显著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汉江中段。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秦岭地区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