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5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水稻发育期信息对水稻长势监测、田间管理、品质及产量估算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索一种高效、实用性强、适合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特点的水稻发育期识别及监测方法,基于风云三号气象卫星250 m分辨率数据,利用水稻生长发育期的EVI变化特征,对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进行识别,并把遥感识别结果与地面观测站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水稻关键发育期遥感识别的准确率在80%以上,其中抽穗期的准确率最高,分蘖期的准确率最低,发育期遥感识别的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相比,各发育期均有提前和延后的判识点。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长势遥感监测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FY-3A/MERSI与Terra/MODIS的单波段反射率和NDVI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FY-3A/MERSI数据产品与Terra/MODIS数据产品的衔接,利用统计方法,对FY-3A/MERSI与Terra/MODIS的红光、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和NDVI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Y-3A/MERSI和Terra/MODIS数据中红光、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和NDVI值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超过0.93;在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中,FY-3A/MERSI与Terra/MODIS的单波段反射率和NDVI值不同,但FY-3A/MERSI计算的NDVI值均小于Terra/MODIS计算的NDVI值,并且NDVI平均值的日变化大于红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平均值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3.
系统评述了山东省围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各种资源的概况,研究探讨了围子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该基础上,根据围子山自然保护区的现状,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开发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农作物种植信息对于粮食估产,防灾减灾,乃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种植类型信息的提取精度提供有参考意义的方法,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针对多光谱数据在区分玉米和大豆种植信息方面的局限性,基于环境减灾星高光谱数据(HSI),利用决策树法提取主要农作物类型信息。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市的土地覆盖类型以农耕地(包括大豆、玉米、水稻和其它作物)为主,占该市土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玉米种植区是该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各作物分类精度均超过80%,总体精度达到88.71%。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软件中应用的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包括静态检测技术和动态检测技术,然后根据安全漏洞的类型分析了检测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SWAT模型模拟、景观转换分析、地理探测器计算等方法,使用气象观测、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植被指数等数据,以西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划定流域边界,分析1980-2015年西辽河流域的面积变化和景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湿地变化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980-2015年西辽河流域湖泊和沼泽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多数土地利用类型侵占过沼泽和湖泊,其中耕地侵占的面积最大;1980年以来西辽河流域经历了干-湿-干的变化过程,大部分时间为干生生境;2000-2015年西辽河流域沼泽湿地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平均为0.30,年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平均为257.73 g/(m2·a),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湖泊面积、沼泽湿地面积和径流深度的变化与降水量和蒸散量的相关关系极显著,NDVI和GPP与生长季积温的相关关系极显著;自然因素对湿地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人为因素,降水量是西辽河流域湿地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降水量和蒸散量的协同作用对湖泊、沼泽和径流深度变化的驱动能力q>0.70。该研究可为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兴安岭天然阔叶混交林生长季CO_2通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成龙  刘丹 《中国农业气象》2011,32(4):525-529,537
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采用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对小兴安岭天然阔叶混交林CO2通量进行为期1a的连续观测(2008年),分析了生长季(5-9月)CO2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天然阔叶混交林系统的CO2通量变化范围为-0.46~0.42mg.m-2.s-1;最大吸收量出现在6月份的9:00,最大释放量出现在7月份的5:00。白天气温低于26.63℃时,碳吸收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加大;但气温超过26.63℃后,则呈相反趋势。夜晚气温在13.50℃时的碳释放量最大。2008年整个生长季呈现白天碳吸收,夜晚碳释放的现象,总体表现为碳吸收,吸收总量为212.32g.m-2。  相似文献   
8.
以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借助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手段,以1989、2006年2期Landsat TM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及方法,选取景观指标定量分析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兴凯湖国家级保护区呈现以水域景观为基质,农田、沼泽景观等相对为主体,其他景观呈补丁状散布其中的主体景观格局;农田景观的面积增加幅度最大,速度最快,主要由草地、林地、沼泽3种景观类型转换而来;研究区域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减小、均匀度指数减小、优势度指数增大;人类活动是影响该保护区景观时空格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其职能部门在加大其保护力度的同时要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以实现该保护区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黑龙江省气候资源特征和森林生长特点,选取年平均气温等12个气象因子作为林业气候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建立黑龙江省林业气候资源评价模型,并分析黑龙江省1961—2013年各单项气候资源和综合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黑龙江省光能资源存在显著减少趋势,突变年份在1983年,有11年左右的周期特征;热量资源存在显著增加趋势,突变年份在1986年,有23年左右的周期特征;水分资源存在微弱增加趋势,无突变年份和周期特征;综合气候资源存在显著增加趋势,突变年份在1985年,无周期特征。从空间上看,黑龙江省主要林区光能资源的优势区位于东部山地和小兴安岭周边区域;热量资源的优势区位于东部山地和小兴安岭东部;水分资源的优势区位于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西侧;综合气候资源的优势区位于东部山地西侧,其次为东部山地东侧、小兴安岭中部和南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林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一个高效、准确的冰雹灾害遥感监测方法,为黑龙江省开展生态灾害的卫星遥感监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针对2011-08-18黑龙江省木兰县一次冰雹灾害的个例,结合天气实况和雷达资料,利用从环境减灾卫星获得的遥感数据(2009-2011年),分析了冰雹灾害前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对遭受冰雹灾害区域进行了遥感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植物遭受冰雹灾害后的一段时间内,NDVI出现异常下降的现象,与未遭受冰雹灾害的区域差别明显,说明利用NDVI来判别遭受冰雹灾害的区域是可行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此次遭受冰雹灾害的区域为木兰县西南部(东经127°38′~127°55′,北纬45°55′~46°06′),受灾总面积为82.17 km2。监测结果表明,遥感监测冰雹灾害的准确率平均可达86.67%。【结论】利用环境减灾卫星对冰雹灾害进行遥感监测和灾害等级评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