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温室农业控制的需要,开发了温室无线智能控制终端。该系统基于ZigBee无线网络,以Jennic公司生产的ZigBee无线微型控制器JN5139-M01模块为核心,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由无线生理生态监测节点、ZigBee温室无线智能控制终端和智能语音模块组成。无线传感器节点分布于温室的各个测量点执行各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和无线发送等工作,温室无线智能控制终端负责处理所有无线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数据信息。智能语音模块能够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生产指导建议。温室无线智能控制终端实现了对温室环境因子(土壤温度、叶片温度,光照、茎秆生长、土壤水分等)的数据采集和有效控制。通过试验验证,该系统运行稳定,并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2.
3.
金属矿山尾矿废弃地植物修复措施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采矿活动及其废弃物的排放造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矿区植物修复法具有成本低、美化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等诸多优势,是金属矿山尾矿生态恢复的最佳途径。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我国发现的几种适宜修复污染矿山尾矿的植物种类,为今后的矿区植物修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贵州乌江流域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研究了贵州乌江流域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灰土(岩性均腐土)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状况等)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良好生态系统的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层次分异较明显,土层较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以粘壤土和粘土为主;土壤容重适宜,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良好,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强。退化生态系统(裸地)的土壤各种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减弱。提出评价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性的主要指标,并得出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能力依次为:灌丛+弱度侵蚀、森林+轻微侵蚀〉荒草+泥沙淤积、旱地+中度侵蚀〉裸地+强度侵蚀。 相似文献
5.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中期(7月28日)补施75.kg/hm2钾肥对去叶枝常规密度群体和留叶枝稀植大棵群体后期棉花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棉花群体中期补施钾肥,均能延缓叶片衰老,保持生育后期有较高的叶面积,并能显著提高棉花生育后期主茎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气孔导度Cs;显著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从而提高了后期群体和叶片对光能的利用;有效地增加了总铃数和铃重,使子棉产量提高8.9%~9.3%,纤维比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6.
光谱微分技术在高光谱数据处理中应用广泛,为研究分数阶微分对光谱反射率与盐渍土含盐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影响,细化相关系数变化趋势,该文选取新疆塔里木南缘于田绿洲盐渍土为研究对象,以土壤样本含盐量和反射率高光谱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rünwald-Letnikov分数阶微分公式编程计算光谱反射率以及对应的均方根、倒数、对数、对数倒数、倒数对数变换的0~2阶微分(间隔0.2阶),对比分析每种变换各阶微分与土壤含盐量相关系数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微分处理对单波段相关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微分处理,通过相关系数0.01显著性检验水平的波段数量明显增加(0.6阶>1阶>2阶>0阶),随着阶数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均在分数阶0.6处达到最多。在0.6阶处,光谱反射率及5种数学变换通过相关系数0.01显著性检验的波段数量按照从大到小为:倒数对数变换=对数变换>均方根变换>倒数变换>光谱反射率>对数倒数变换。对于波段2444、2423、2142、2005 nm,微分算法能够大幅提升与含盐量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绝对值取最大值对应的阶数均为分数阶。从局部到整体,分数阶微分提升相关性的效果明显优于整数阶微分。该研究结果为分数阶微分在高光谱技术监测土壤盐渍化现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外盆栽方法,以生长于辽宁省的5种不同杨树品种(分别为辽育1号、938-18、盖杨、辽育3号、小胡杨)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杨树品种在土壤Cd胁迫条件下速生杨树品种对重金属Cd的反应,为Cd污染土壤的树木修复提供依据,并借以推动我国污染土壤树木修复工作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每一树种各处理之间的苗高、地径并没有显著差异.938-18、盖杨及小胡杨的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辽育系列苗木的生物量明显受镉污染的影响,低浓度的Cd污染刺激了苗木生长,高浓度的Cd污染对苗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抑制了苗木的生长.土壤中的Cd污染没有对938-18与小胡杨插穗生根数量造成影响.土壤中的Cd2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盖杨及辽育3号的生根数量. 相似文献
8.
沙蒿植被粗糙度动力学特性的检验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主要利用D ong等提出的曲线拟合的方法,结合野外实测数据计算沙蒿植被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对计算出的粗糙度和风速进行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由此对沙蒿植被地表粗糙度的动力学特性进行检验与研究,结果表明:在下垫面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沙蒿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与风速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即粗糙度具有动力学特性。但是由于两者相关程度并不显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忽略风速对粗糙度的影响,仍然应用B agno ld的传统方法对粗糙壁面的粗糙度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9.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棉氮、磷、钾的吸收利用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杂交棉氮、磷、钾的积累量,特别是显著提高了杂交棉后期氮、磷、钾的积累量和积累比例。施氮量N 300 kg/hm2的子棉产量最高,比施氮量N 225 kg/hm2处理增产0.9%,但差异不显著。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 但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施氮可以显著提高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 而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0.
在山东临清、夏津和惠民的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与整枝处理下棉花产量分布、库源比例和熟相, 探讨种植密度和留叶枝对棉株产量空间分布和熟相的影响。结果表明, 产量在棉株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是, 去叶枝棉株的产量全部来自果枝, 留叶枝棉株的产量主要来自果枝(85%), 叶枝所占份额较低(15%); 无论去叶枝还是留叶枝, 产量主要分布在下中层(72%)和内围(74%), 上层(28%)和外围(26%)产量分布较少。密度和整枝对棉花产量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 但两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密度主要影响产量在棉株上的内外分布, 随密度升高, 产量向内围集中; 而整枝则主要影响产量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 留叶枝使产量上下分布更加分散。整枝对棉花熟相影响不大; 但密度显著影响熟相和库源比例, 低密度下库源比例大、轻度早衰, 高密度下库源比例小、轻度晚熟, 中等密度(5.25株·m-2)下库源比例适宜, 熟相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