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39篇
  免费   3225篇
  国内免费   2365篇
林业   2658篇
农学   2789篇
基础科学   2509篇
  4860篇
综合类   12399篇
农作物   1648篇
水产渔业   1693篇
畜牧兽医   3429篇
园艺   889篇
植物保护   1255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486篇
  2022年   920篇
  2021年   1109篇
  2020年   1059篇
  2019年   758篇
  2018年   676篇
  2017年   1346篇
  2016年   1552篇
  2015年   1263篇
  2014年   1634篇
  2013年   1858篇
  2012年   2438篇
  2011年   2374篇
  2010年   1872篇
  2009年   1799篇
  2008年   1616篇
  2007年   1735篇
  2006年   1520篇
  2005年   1194篇
  2004年   948篇
  2003年   840篇
  2002年   655篇
  2001年   625篇
  2000年   539篇
  1999年   472篇
  1998年   431篇
  1997年   361篇
  1996年   294篇
  1995年   323篇
  1994年   275篇
  1993年   263篇
  1992年   203篇
  1991年   182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竹类植物不同组织部位及不同处理方法对其基因组大小的影响,可提高植物基因组大小测定精度。  方法  以竹类植物叶片和笋为材料,以水稻Oryza sativa为参照,设置细胞核染色时间为1、3、5、7、9、12、18、24和30 min共9个梯度,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组织部位及处理的基因组大小进行分析。  结果  ①对同一竹种而言,其叶片和笋流式峰形图相似,基因组大小仅存在微小差异,差值为0.04~0.20 pg。②不同竹种对染色时间要求不同,其中,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花叶唐竹Sinobambusa tootisik f. albo-striata、平安竹Pseudosasa japonica var. tsutsumiana、曙筋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f. akebono、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花叶赤竹Sasaella glabra f. albo-striata及红秆寒竹Chimonobambusa mamorea f. variegata染色1 min即达到最大荧光峰值,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和黄皮绿筋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染色3 min达到最大峰值,茶竿竹Pseudosasa amabilis var. amabilis和柳叶细竹Thyrsostachy ssiamensis染色5 min达到最大峰值,仅黄皮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叶片)7 min达到最大峰值。③12个竹种的荧光强度在1~30 min内存在较大变化,除茶竿竹、柳叶细竹、孝顺竹叶片及唐竹笋外,其他竹种的荧光强度变化值均在5%以上,特别是平安竹和花叶赤竹变化更大,分别为12.93%和12.88%。④热带木本竹种孝顺竹和柳叶细竹基因组大小为(1.64±0.54)~(2.69±1.01) pg,其他10个温带竹种基因组大小为(3.76±1.51)~(5.73±1.85) pg。10个温带竹种中,刚竹属Phyllostachys竹种基因组较小,大小为(3.76±1.51)~(3.91±0.95) pg,其他竹属的一些竹种基因组较大,大小为(4.82±0.54)~(5.73±1.85) pg。  结论  ①竹类植物叶片和笋均可作为基因组大小分析材料,细胞核染色时间对基因组大小测定结果存在一定影响,染色时间以3~5 min最佳。②热带木本竹种基因组大小明显小于温带木本竹种,温带木本竹种中,刚竹属竹种的基因组大小明显小于其他竹种。图1表5参29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气固两相流中固体颗粒间碰撞对冲蚀的影响,提出一种利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DSMC)方法和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颗粒间碰撞的冲蚀预测方法。使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将气相作为连续相,通过Navier-Stokes方程求解,颗粒平移运动由离散相模型(DPM)求解。颗粒平移运动由Eulerian-Lagrangian框架下的DPM求解,计算颗粒间碰撞运动时采用DSMC方法以少量采样颗粒代替真实颗粒,碰撞的发生条件通过修正的Nanbu方法判定。分析气固两相流中颗粒间碰撞对弯管冲蚀速率和颗粒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DSMC方法计算颗粒间碰撞,Oka模型的平均百分误差从39.2%降低至27.4%;计算颗粒间碰撞时弯管内拱侧的无颗粒区变小,最大冲蚀位置沿外拱轴线后移5°,同时V形冲蚀痕迹的两翼向外侧扩大。使用DSMC方法计算颗粒间碰撞可以明显降低模型误差,考虑颗粒间碰撞的Oka模型与实验结果偏差最小,是冲蚀预测的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水力机械抗空化性能,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NACA0015水翼非定常云空泡脱落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空化阶段下非定常空泡结构对翼型表面产生的空化脉动规律,探讨空化非定常过程中压力脉动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基于密度分域滤波器的湍流模型(FBDCM)能较好地模拟水翼表面空泡周期性脱落的非定常过程;在攻角为8°,空化数为1.25的工况下,空泡演化的非定常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附着型空泡形成与生长阶段、附着型空泡脱落与云空化形成阶段和云状空泡发展与溃灭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空泡体积分数增至该周期内最大值;在第三阶段,由于空泡在翼型表面逐渐脱落并溃灭,翼型表面的压力水平逐渐回升,且回射流是空泡脱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低温为害棉花种子萌发过程的关键期,以新陆中46号、新陆早57号、新陆早74号和新陆早82号为试验材料,25℃为对照温度,通过室内发芽试验,研究12℃低温处理下4个棉花品种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活力指标变化和胚根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2℃低温处理能降低棉花种子活力和抑制胚根生长,不同品种间耐低温能力存在差异,新陆早57号低温耐受力最强。7个测定指标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发芽指数与活力指数、胚根鲜重与胚根干重间相关性最大,发芽势与胚根长、发芽指数与胚根长间相关性最小。不同棉花品种各处理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序为T 2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光周期对糜子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为糜子光周期遗传调控网络及相关基因定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盆栽试验设置4种光周期处理,选用光敏感性差异不同的3个品种(N1-光钝感-内糜1号,N2-光中间-内糜2号,N3-光敏感-宁糜14号),调查不同处理植株的物候期,测定不同处理抽穗期内源激素含量、成熟期株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光钝感品种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结果】长日照显著延长糜子生育期,增加株高,光敏感品种N3全生育期长日照生育期天数和株高较短日照分别增加62.07%、104.24%,光钝感品种N1为3.51%、33.35%;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抽穗后叶片净光合速率表现出明显差异,延长光照能显著增强糜子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光周期处理下不同光敏感品种内源激素变化明显,一定浓度IAA促进抽穗,IAA与GA和ZR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40,与ABA呈极显著负相关(-0.62),ABA与GA和ZR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为-0.70和-0.39,GA与ZR呈极显著正相关(0.47);全生育期短日照条件下不同光敏感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全生育期短日照N1-2、N2-2、N3-2蛋白质含量较全生育期长日照N1-4、N2-4、N3-4分别高18.89%、80.50%和61.23%。光敏感品种较光钝感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更容易受短日照影响。【结论】光周期显著影响不同光敏感性糜子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长日照显著延长糜子生育期、增加植株株高和增强叶片净光合速率,但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一定浓度IAA含量调控糜子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  相似文献   
6.
从幼化的砧木采穗圃采集亚林6号插穗,进行硬枝扦插生根试验。利用植物生长调节IBA、ABT1、NAA、GGR6、IAA剂配制的不同浓度溶液及作为对照的清水浸泡插条切口,而后扦插于无菌基质。遮阴拱膜保湿环境下抚育45 d及露天滴灌环境下抚育15 d后,对生根效果进行取样检测、差异显著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扦插生根效果差异显著,IAA、IBA、GGR6等在合适配比下有较高的生根率和萌梢生长量。其中处理A1、G3、G2生根率分别达到75.6%、56.9%和52.8%,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生根率和愈伤发生率的规律不一致;生根类型有皮部生根、愈伤生根、混合生根3种类型;实验中扦插生根以皮部生根为主,混合生根为辅;IAA等处理有利于提高皮部生根发生,NAA、添加腐植酸的IBA等处理有利于促进愈伤组织生根。IAA 250 mg·L-1溶液处理的扦插生根效果最好,GGR6 500 mg·L-1扦插生根效果次之。综合成本优势和操作方便性,建议生产中使用GGR6 500 mg·L-1处理培育柿砧木扦插苗。  相似文献   
7.
齐斌文 《绿色科技》2021,(6):202-204,2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食用菌多糖抗运动疲劳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食用菌多糖提取方法不同而食用菌多糖的提取率也不相同,超声波法+复合酶法及微波法提取食用菌多糖提取率较高,2种方法科学合理的结合提取食用菌多糖以及不同产地、品种和不同部位提取率是未来学者们需要研究的领域;目前,只是对极少部分食用菌多糖抗运动疲劳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动物)、模型、指标、评价单一而没有确定最佳剂量的时间而没确定的量。为此,提出了未来应加强和重视食用菌多糖抗疲劳运动多食用菌、多对象(尤其是人)、多模型、多指标、多评价、最佳剂量的研究以及量-效、构-效关系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8.
施用有机肥对当归药材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有机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采用黑膜覆盖栽培,基施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量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栽培期测定早期抽薹率、发病率、药材产量和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早期抽薹率为8.0%,分别较CK、1/2(O+C)和C降低19.4%、15.2%和7.1%。药材产量则相反,O、C和1/2(O+C)栽培当归药材产量相当,鲜产量分别较CK提高105.9%、84.6%和78.2%。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根最长,侧根最多,单根最重,药材产量最高。化肥对根的增粗作用最大,但含水量高,根病率高,发病重。不同施肥每hm2鲜药材产量与综合评价指数大小顺序一致,依次为O(9220.6 kg,0.926)>C(9038.5 kg,0.610)>1/2(O+C)(8728.4 kg,0.481)>CK(4897.4 kg,0.190)。每hm2干药材产量排序为O(3149.2 kg)>1/2(O+C)(3098.7 kg)>C(2909.2 kg)>CK(1707.0 kg),与经济收益一致。在岷县道地产区黑膜覆盖栽培,纯施有机肥对当归药材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有效降低早薹率、根病率和发病程度,改善药材性状,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在当归标准化栽培中可推广应用,以改变当归依赖化肥的生产现状,促进绿色有机栽培。  相似文献   
9.
易拓  王馨  杨闯  朱杰辉  宋勇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6):1599-1605
为探究木薯的耐寒性及其在低温胁迫下抗渗透响应,对耐寒‘F200’木薯和低温敏感品种‘华南8号’(‘SC8’)木薯幼苗在人工低温条件下进行4 ℃低温处理,分别观测处理前和处理3、6、12、24 h下不同木薯品种生长表型情况以及渗透性物质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F200’木薯幼苗上部和下部叶片出现轻度萎焉,而‘SC8’所有叶片均严重萎焉,顶部叶片甚至出现脱水现象;‘F200’木薯叶片受H2O2的损害轻于‘SC8’,相对于‘SC8’的损伤持续增加,‘F200’呈现先加重后减轻的趋势;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木薯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呈现先急剧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过程;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的含量均逐渐升高;低温胁迫下,‘F200’木薯的总叶绿素减少64.23%,且小于‘SC8’的78.15%,二者差异不显著;REC增加11.48%,且显著小于‘SC8’的188%;MDA增加14.74%,且显著小于‘SC8’的20.98%;Pro增加90.53%,显著大于‘SC8’的27.95%;SP增加12.96%,且大于‘SC8’的17.82%,二者无显著差异;SP增加45.18%,且显著大于‘SC8’的2.16%。可见,低温胁迫下,‘F200’木薯通过增强H2O2的清除能力、增强光合作用、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途径,缓解了低温对木薯幼苗造成的伤害。低温耐受型木薯‘F200’和低温敏感型木薯‘SC8’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指标在低温胁迫下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木薯种质资源耐低温性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调研水产品在流通、加工、贮藏和零售四个产业链环节的损耗情况,对不同类型水产品损耗原因和差异进行分析,提出降低我国水产品产业链损耗的建议措施。单一水产品品种的损耗率数据通过调研直接获得,水产品(整体)及各品类产业链损耗率基于2008-2019年水产品品类及品种产量结构加权计算所得。结果显示:2008-2019年,我国水产品年均损耗量426.55万吨,年均损耗率8.09%。其中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的损耗率分别为12.37%、6.59%、5.82%。从产业环节看,水产品流通环节损耗量117.73万吨,损耗率2.23%;加工环节损耗量169.67万吨,损耗率3.22%;贮藏环节损耗量40.83万吨,损耗率0.77%;零售环节损耗量98.32万吨,损耗率1.86%。以鲜活方式流通与消费容易导致更高的损耗率,海水养殖产品损耗率较大、接近淡水养殖和海洋捕捞的总和,加工和流通是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降低损耗,应扩大加工产品消费,鼓励加工技术创新;升级冷链物流体系,降低产品物理损耗;促进组织化发展,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