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林业   44篇
农学   66篇
基础科学   54篇
  136篇
综合类   218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17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产业、多主体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能否高效的运作.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木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现实分析.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建立起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土壤有机碳作用及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土壤有机碳作用的综述研究显示:直至20世纪末,对于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明具不同化学结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功能,如胡敏酸、富里酸、黄腐酸的化学结构特征及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中欧近年的研究则更关注按照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进行分组,尝试建立这一分组与土壤有机碳功能的关联。按照转化特征,土壤有机碳可分为稳定性有机碳和营养性有机碳两大类型。前者主要指封存于土壤黏粒中的有机碳,很难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和矿化。后者主要指通过作物收获后地表及根系残留物、还田秸秆、有机肥施肥进入土壤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中易于转化的、活跃的组分,也是形成土壤腐殖质和团聚体的主要前体物质。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多点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实际上表达了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与分解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当输入量小于矿化量,将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肥力下降。当每年输入的有机碳量大于矿化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会持续上升;直至每年输入量与矿化量相等,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再增加,此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平衡点。在一般农业生产条件下,达到平衡点的时间周期为20—30年。在营养性有机碳投入量过高情况下,这一动态平衡系统也会...  相似文献   
3.
棉蚜对吡虫啉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菁  韩召军 《农药学学报》2007,9(3):257-262
用吡虫啉对棉蚜进行室内抗性筛选,用药处理25次后抗性是筛选前的20.03倍;2007年对田间棉蚜进行抗性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差异显著,江苏南京种群最为敏感,河南安阳、山东泰安和北京地区棉蚜与之相比,抗性分别为2.21、7.63和9.53倍;抗、感品系解毒酶活力分析发现,抗性品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增加很少(比活力1.12倍),但酯酶活力显著高于敏感品系(比活力1.71倍);增效试验结果表明,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抗、感品系中对吡虫啉均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磷酸三苯酯(TPP)和增效醚(PBO)虽然在敏感品系中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较小(SR 1.24和1.29),但在抗性品系中的增效作用显著增高(SR 2.13和1.74);此外还发现,吡虫啉处理可提高棉蚜群体的酯酶活力。由此认为,棉蚜至少具有对吡虫啉产生中等水平抗性的风险,其抗性可能是由于棉蚜的酯酶和P450单加氧酶的解毒能力提高所致。  相似文献   
4.
辣椒热胁迫及耐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胁迫已经成为辣椒生产中不可忽视的环境因子.从热胁迫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辣椒耐热性的鉴定及提高辣椒耐热性的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辣椒耐热性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揭示辣椒耐热机制和提高辣椒耐热性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热胁迫下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和蒸腾速率持续下降,花粉和花药正常发育受阻,抗氧化系统受到破坏,胞内Ca2+分布异常,激素比例改变,但使用耐热品种可减轻热胁迫的影响.辣椒耐热性的鉴定指标主要包括胁迫类、保护类、光合作用类和生殖类指标等.由于涉及的代谢过程较多,辣椒耐热性需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辣椒耐热性的主要措施有热锻炼、外源化学物质处理、培育耐热品种等,其中培育耐热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最友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B样条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钵苗移栽可以提高产量,对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水稻钵苗移栽机构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该文作者发明了基于三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的非圆齿轮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选取非圆齿轮节曲线上的13个型值点来控制和表达非圆齿轮的节曲线形状,通过该移栽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在确定优化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夹秧片姿态和尖点轨迹的目标函数,将目标函数转化为优化数学模型。利用MATLAB GU平台,开发出该移栽机构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通过人机对话调整型值点,优化夹秧片姿态和尖点轨迹,从而获得了一组满足水稻钵苗移栽要求的结构参数。建立三维模型,并利用Admas进行虚拟样机仿真,验证了该移栽机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旨在解决桑蚕养殖过程中对蚕虫计数的难题,特别是针对蚕虫目标小、分布密集且易被遮挡的特点,通过改进的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对蚕虫数量的高效、准确检测与计数,以支持蚕虫的科学喂养与健康成长管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8模型改进的蚕虫检测与计数新方法(SDM-YOLO)。该方法的核心创新包括:1) 引入RCS-OSA模块作为残差模块,替代原YOLOv8中的C2f模块,以增强网络的多尺度特征提取能力并融合不同感受野的信息,提升对密集分布蚕虫的识别能力;2) 改造检测头为动态预测头(dynamic prediction head),结合尺寸、空间和通道三个维度的特征信息,提高蚕虫识别的精确度,减少误检;3) 优化损失函数,采用EIOU LOSS作为边界框回归的损失函数,以改善密集场景下蚕虫目标的漏检问题。经过试验验证,SDM-YOLO方法在多个评估指标上均表现出色。具体而言,该方法在精确度上达到了88.2%,召回率为87.2%,平均准确度mAP@0.5为93.2%,而mAP@0.5:0.95也达到了74.7%。这些结果充分证明了与一阶段检测模型YOLO系列相比,SDM-YOLO在蚕虫检测与计数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以水培试验为基础,比较了3种挺水植物在抑菌和不抑菌条件下对培养液中毒死蜱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植物处理系统中毒死蜱的去除率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不抑菌条件下的显著高于抑菌条件下(P<0.05);不同植物处理系统,植物和微生物对毒死蜱的降解贡献差异较大。水生鸢尾、水葱和菖蒲的去除贡献分别为67.70%、62.37%和65.29%,微生物的去除贡献分别为13.56%、17.92%和13.79%,植物的贡献起主导作用。抑菌条件下植物生物量增量低于不抑菌条件下的,微生物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碱蓬属(Suaeda)植物是一类典型的真盐生植物,属于重要的盐生植物资源,全球广泛分布.人们已经对20种碱蓬属植物进行了观察和盐胁迫实验,研究了不同器官或组织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对盐胁迫的反应,并基于这些研究分析了盐胁迫的应答机制.叶片肉质化、细胞内离子区域化、渗透调节物质增加和抗氧化系统能力增强是碱蓬属植物响应和适应盐胁迫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工作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植物地上部分,而对植物地下部分的研究较少;多是少数生物学指标或生理学现象的单独观察,而缺乏对生理代谢过程的整体和综合分析;针对某种碱蓬的独立分析较多,而与近缘种的比较研究较少;植物对中性盐胁迫的反应研究较多,而对碱性盐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系统阐明碱蓬属植物的耐盐机制,今后的工作应注重碱蓬属植物响应和适应盐胁迫的信号网络和调控机制研究,基于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采用现代组学技术探索该属植物响应盐胁迫的由复杂信号网络调控的特殊生理特征和特异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遗传特征、繁殖特征、生理生态特点、环境的可入侵性、人类活动干扰、化感作用、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7个方面介绍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机理,并提出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
NO emissions from soils and ecosystems are of outstanding importance for atmospheric chemistry. Here we review the current knowledge on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NO in soils, the importance of NO for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 of different organisms, and for inter- and intra-species signaling and competition, e.g. in the rooting zone between microbes and plants. We also show that prokaryotes and eukaryotes are able to produce NO by multiple pathways and that unspecific enzymo-oxidative mechanisms of NO production are likely to occur in soils.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soils is not only linked to NO production by nitrifying and denitrifying microorganisms, but also linked to extracellular enzymes from a wide range of microorganisms.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needed to clarify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O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NO as a regulator for microbial, animal and plant processes. Such process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to elucidate the importance of soils as sources (and sinks) for atmospheric N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