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观察联苯苄唑与特比芬联合治疗犬真菌性皮肤病的效果,选取45例犬真菌性皮肤病临床病例,随机等分成5组:A组为灰黄霉素治疗组、B组为伊曲康唑对照组、C组为联苯苄唑对照组、D组为特比芬对照组、E组为联苯苄唑与特比芬联合试验组。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E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下降明显,真菌清除率和治愈率较高,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可见,2种药物联合运用效果好,起效快,而且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4,(12):2017-2021
为研究高钼对小尾寒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12只2月龄小尾寒羊为试验材料,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以基础日粮120d,对照组(Mo 5.61mg/kg)、高钼日粮Ⅰ组(Mo 30mg/kg)、高钼Ⅱ组Mo 60mg/kg)。采用α-醋酸酯酶法、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观察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α-醋酸酯酶法和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加钼组小尾寒羊外周血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CD4+和CD8+T淋巴细胞及CD4+/CD8+的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加钼组小尾寒羊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的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呈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高钼(≥30mg/kg)能够对小尾寒羊外周血T淋巴细胞造成损伤,导致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的降低,影响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3.
正7月5日,欧盟发布G/SPS/N/EU/150/Add.1通告,修订1-乙酰胺(1-naphthylacetamide)、乙酸(1-naphthylacetic acid)、杀草敏(chloridazon)、精吡氟禾草灵(fluazifop-P)、麦穗宁(fuberidazole)、缩节胺(mepiquat)和肟草酮(tralkoxydim)在部分产品中的残留限量,于2016年7月19日实施。部分修订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5,(6):87-90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大熊猫体内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对野生及圈养大熊猫危害很大,采用药物驱虫是目前控制圈养大熊猫蛔虫病的主要措施。为了评价伊维菌素和噻嘧啶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驱虫效果,本试验使用伊维菌素(膏剂,0.2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伊维菌素(片剂,0.2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和双羟酸噻嘧啶(膏剂,10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对雅安碧峰峡基地的圈养大熊猫进行了驱虫试验。在驱虫前3天和驱虫后10~15天采集大熊猫粪样,采用饱和硫酸镁离心漂浮法检测蛔虫卵,对阳性粪样进行虫卵定量测定,并通过计算虫卵转阴率评估驱虫效果。结果:伊维菌素(膏剂)组、伊维菌素(片剂)组和双羟酸噻嘧啶(膏剂)组的虫卵转阴率分别为44.44%、0.00%和80.00%。试验结果表明:双羟酸噻嘧啶(膏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较好,伊维菌素(膏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较差,伊维菌素(片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1,1-二甲基-7-异丙基-1,2,3,4-四氢-6-磺酸钠合成的磺化工艺。通过实验室的试验,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1,1-二甲基-7-惜内基-1,2,3,4,-四四氢与浓度硫酸的配比为1:10.5(mol比),反应温度90±2℃,反应时间20min,产品得率达80.3%。同时测定了产物表面活性性能,可用作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6.
松香乙萘酚醛树脂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乙酚,松香,甲醛,甘油反应,合成一种新的松香乙醛醛树脂。该树脂色泽浅,软化点高,油溶性好,光泽度高,讨论了原料比,催化剂,温度,时间等反应条件。用IR谱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盐酸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对焯水椿芽、新鲜椿芽用食盐水腌渍一段时间后,测定其亚硝酸盐的含量,为人们的日常饮食、蔬菜加工提供科学依据[1]。结果表明:香椿芽用开水焯过后其亚硝酸盐的含量有大幅度降低,且腌渍8天后,亚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低温储存有利于亚硝酸盐含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散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快速检测西瓜和黄瓜中吡唑菌胺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 (PSA) 和C18净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 测定,多反应检测模式 (MRM) 分析,内标法定量。考察了提取溶剂及吸附剂种类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优化了气相色谱-质谱条件。结果表明:在1~500 μg/L范围内,吡唑菌胺及其代谢物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 为0.994 3~0.999 9。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吡唑菌胺及其代谢物在西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0%~105%,相对标准偏差 (RSD,n = 5) 为3.4%~13%;在黄瓜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2%~104%,相对标准偏差 (RSD,n = 5) 为1.3%~9.3%。吡唑菌胺及其代谢物的定量限 (LOQ,S/N = 10) 为0.3~0.6 μg/kg,检出限 (LOD,S/N = 3) 为0.1~0.2 ng。该方法简单、高效、快速,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适用于西瓜、黄瓜中吡唑菌胺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29%吡·嘧菌酯悬浮剂的安全性及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9%吡·嘧菌酯悬浮剂750倍液、1 000倍液、1 500倍液于草莓白粉病发生初期使用,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第3次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93.01%、92.84%、84.03%,是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特效药剂。  相似文献   
10.
多羟基双萘醛提取物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羟基双醛提取物(WCT)对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syingae pv.actinidiae)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平板抑菌圈法和猕猴桃苗盆栽接菌的方法,测定WCT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在7年树龄的猕猴桃树上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分析WCT对猕猴桃苗各处理的多酚氧化酶(PPO)与过氧化氢酶(POD)活性及病程相关蛋白的诱导情况。【结果】WCT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11.5 mg/mL;猕猴桃苗接种WCT和病原菌后,其PPO和POD活性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中WCT预防处理的PPO和POD活性均较其他处理高;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WCT处理和接种猕猴桃溃疡病原菌均可诱导产生分子质量为35 ku的蛋白。【结论】WCT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在猕猴桃树上涂药可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进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