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70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378篇
林业   779篇
农学   914篇
基础科学   935篇
  1359篇
综合类   10182篇
农作物   845篇
水产渔业   212篇
畜牧兽医   1538篇
园艺   1521篇
植物保护   23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345篇
  2021年   353篇
  2020年   413篇
  2019年   364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502篇
  2015年   580篇
  2014年   1021篇
  2013年   978篇
  2012年   1173篇
  2011年   1108篇
  2010年   948篇
  2009年   982篇
  2008年   964篇
  2007年   946篇
  2006年   853篇
  2005年   853篇
  2004年   635篇
  2003年   662篇
  2002年   527篇
  2001年   515篇
  2000年   394篇
  1999年   326篇
  1998年   303篇
  1997年   358篇
  1996年   264篇
  1995年   221篇
  1994年   197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47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缓释型配方肥(N:P2O5:K2O=25:7:8,及5%其他中微量元素)在晚稻套播油菜上的施用效果,从而为套播油菜轻简化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油稻稻三熟制秸秆还田下,相比不施肥处理,分次施常规肥和一次性基施配方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套播油菜产量和收入;缓释型配方肥在减少肥料养分投入且一次性基施的情况下,仍能达到甚至优于常规肥分次施用的效果.对于晚稻套播油菜,缓释型配方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肥料,建议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液态硅肥在韭菜上的应用效果,试验以根部冲施“深海源硅”与叶面喷施“一斗金”液态硅肥为处理,以清水根部冲施与叶面喷施为对照。结果表明,在正常施肥条件下,施用液态硅肥处理后第二刀韭菜假茎长度和宽度分别增加了19.18%和20.74%,叶片宽度增加了24.10%,单株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了9.81%和25.11%;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3.40%和11.75%;第二刀韭菜的亩产量可达892.64 kg,比对照增产8.56%。液态硅肥处理后韭菜的货架期延长了66.67 %,韭菜的可溶性糖含量、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总硅含量分别增加了31.79%、10.86%、64.21%和20.32%%,同时硝酸盐含量降低了46.10%。  相似文献   
3.
随着伏季休渔期的提前,金乌贼和曼氏无针乌贼的亲本收集起来比较困难,近年来,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利用蓄水池进行金乌贼和曼氏无针乌贼的混养,收获亲本进行越冬,用作来年育苗的亲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瓶颈,保水剂的使用逐渐成为半干旱地区节水保肥的突破口。通过华申农林保水剂和海瑞达保水剂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下使用的保水剂,为旱作农业区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开发一种适应于以固态水溶肥为原料的自动施肥系统,测试分析自动施肥系统性能。方法 主控机采用ARM9电路控制模块可实现对轮灌编组、预搅拌时长、施肥开始与结束时间、施肥持续时长、施肥量等参数的设置;选择以蠕动泵为注肥装置,通过变频器控制注肥泵电机功率的方式控制注肥速率,控制施肥量。对装置核心部件搅拌器额定功率、计量方式、溶肥搅拌参数、排肥速度及固液相比例等主要参数等进行设计与测试。结果 电感脉冲计量方式标准误差最大值1.26%,误差小、性价比好,确定其为本装置采用的计量方式;搅拌器以1.5 Kw额定功率、38 r/min转速搅拌、肥液浓度在1.1~1.3 g/mL、预搅拌时间30 min时,罐内各液位输出肥液浓度值差异不显著(P< 0.05),达到对肥料浓度均匀性的设计要求。结论 将施肥开始前的预搅拌时间设为30 min、搅拌转速设为38 r/min、肥液浓度不高于1.3 g/mL,输出肥液浓度有较好的均匀性,实现精准施肥。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田土培肥的时间和用量试验,明确最佳培肥时间和肥料用量,提高水稻机插秧秧苗素质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培肥的时间和比例对秧苗及农艺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培肥35 d、磷二胺与土的质量比为0.5%时,较有利于秧苗期干物质的增加;培肥30 d、磷二胺与土的质量比为1.5%时,群体于抽穗期积累干物质较多,形成具有强抗倒力和巨量安全库容的高光效群体,较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业经营主体向种植大户转变,农业生产迫切需要一种低成本、高效率、轻简化的生产管理模式.水稻机插秧技术在各地快速发展,但机插秧稻田的杂草危害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以"插喷同步"控草技术为基础,研究不同除草剂及组合配方在插秧时同步喷施到稻田,对稻田杂草的防控效果、持效期以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试验的结果表明,插秧后15 d,不同药剂对杂草的株防效具有显著性差异,以30%苄嘧·丙草胺油悬浮剂(OD)的控草效果最好,总防效达到96.85%~100.00%;而40%苄嘧·丙草胺可湿性粉剂(WP)和53%苄嘧·苯噻酰草胺WP的控草效果较差,总防效分别为90.70%、91.46%.插秧后30 d,不同除草剂对杂草持续防控能力出现极显著性差异,以30%苄嘧·丙草胺OD的控草效果最好,株防效达94.21%以上,鲜质量防效达92.11%以上,而对照药剂的株防效只有76.89%、62.47%,鲜质量防效只有72.80%、57.71%.水稻外观和分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插喷同步"过程中,不同除草剂对水稻安全性具有显著性差异,以30%苄嘧·丙草胺OD安全性较高,但重复喷雾还有一定隐患,其他药剂的安全性较差.大区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喷施30%苄嘧·丙草胺OD过程中,添加安全解毒剂,可以显著提高药剂对幼苗的安全性;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和持效期与小区试验结果相同.由此可见,利用"插喷同步"技术,结合使用30%苄嘧·丙草胺OD,配套安全解毒剂,既能有效抑制杂草萌发,又能延长药剂持续防控杂草的能力,而且对水稻安全无药害.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液态化肥的利用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技术的液态肥流量高精度控制方法。首先,分析了电动调节阀控制液态肥流量的工作过程,并建立了液态肥流量控制模型;然后,针对电动调节阀中的阀门开度、电机转速和电机角加速度设计了积分滑模面,并提出了滑模控制律;最后,对液态肥流量控制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滑模控制方法具有快速性和准确性,响应时间小于0.6s,阀门开度最大误差仅为0.01cm,液态肥流量最大误差仅为1mL,液态肥流速最大跟踪误差仅为0.1mL/s,在对番茄液态肥实测中最大流量误差也仅为0.03mL,控制精度较高,可实现精准施肥。  相似文献   
9.
涌泉根灌不同浓度肥液入渗特性及土壤湿润体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研究涌泉根灌肥液入渗特性及湿润体水氮运移的变化规律,在陕北米脂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原状土上进行了涌泉根灌肥液入渗试验。结果表明: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之间符合Kostiakov幂函数关系(R20.9,P0.01);涌泉根灌入渗能力与增渗效果均随肥液浓度增大而增大;水平湿润锋与竖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肥液浓度增大而增大,且均与入渗时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湿润锋运移距离的拟合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在–3.84%~5.20%以内。肥液浓度的不同对于湿润体大小略有影响。提出了涌泉根灌肥液入渗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和NH_4~+-N浓度分布的数学模型,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单位含水率的变化可引起的肥液浓度变化,且模型的计算精度较高(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在10%以内),并符合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和NH_4~+-N分布规律,可对不同位置处土壤含水率及NH_4~+-N含量进行估算。水分分布情况对肥液浓度条件敏感性较低,NH_4~+-N分布情况对肥液浓度条件敏感性较高。研究可为涌泉根灌水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植保无人机旋翼下洗气流对喷幅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XV-2植保无人机,利用流体仿真,探究了该无人机旋翼下洗气流的速度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下洗气流影响下的雾滴运动方式,并进行实地测试。仿真分析说明:旋翼下洗气流从中心向外的流速差使流场从上向下有向外的铺展效应,使得喷幅增大,且喷幅与飞行高度成正比;旋翼外沿的卷扬气流使得喷幅范围内的雾滴沉积数出现2个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飞行高度为6 m时,有效喷幅为10 m;飞行高度8 m时,有效喷幅为12 m。2种飞行高度下的雾滴分布均匀性基本一致。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无人机喷雾系统设计和航空植保作业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