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1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74篇
林业   64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20篇
  501篇
综合类   794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40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2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陕西兰科(Orchidaceae)1新分布属——钗子股属(Luisia Gaud.)和1新分布种纤叶钗子股(Luisia hancockii Rolfe)。  相似文献   
2.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旱作农田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团聚体氮组分的影响。基于黄土高原8年冬小麦覆盖定位试验,试验设置生育期秸秆覆盖(SM)、生育期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对照(CK)3个处理。采用干筛法测定团聚体分布特征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全氮(STN)、微生物量氮(MBN)和潜在可矿化氮(PNM)含量。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2种覆盖处理均未在各粒径团聚体全氮含量有显著变化,但SM处理相较于PM处理提高了0—10 cm土层的1.00~0.25 mm粒径团聚体STN含量(12.88%,P0.05)。(2)与CK处理相比,SM处理在0—10 cm土层中2.00,2.00~1.00,0.25 mm粒径团聚体MBN含量分别提高18.67%,24.05%,20.08%(P0.05),且各粒径团聚体PNM含量分别提高35.13%,30.03%,42.88%(P0.05);SM处理在10—20 cm土层中2.00 mm粒径团聚体MBN含量提高23.02%(P0.05),分别提高2.00,2.00~1.00,0.25 mm粒径团聚体PNM含量28.59%,31.31%,32.48%(P0.05)。(3)PM处理较CK处理提高0—10 cm土层中0.25 mm粒径团聚体PNM含量(32.34%,P0.05)。(4)微团聚体(0.25 mm)氮组分含量均高于大团聚(0.25 mm)氮组分含量,但大团聚体氮组分贡献率为81.88%~87.66%。可见,SM处理可提高土壤表层大团聚体氮组分的贡献率,使更多的氮素储存在大团聚体中,而PM处理对团聚体氮素贡献率的影响作用较小。总体而言,与CK和PM处理相比,SM处理可提高总土壤氮组分含量,提高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氮组分含量,使更多的氮储存在大团聚体中,促进土壤氮素周转。  相似文献   
3.
《土壤通报》2019,(6):1315-1322
分别在田间原状黏壤土和室内扰动黏壤土上安装MPS-1、MPS-6、pF水势传感器与TDR315L土壤水分传感器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通过比较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三种土壤水势传感器的使用建议。结果表明:MPS-1传感器虽测量范围窄,但无论在原状黏壤土还是扰动黏壤土上均表现良好;MPS-6和pF传感器测量范围宽,但测量的水势值精度不高,且MPS-6传感器对温度敏感,pF传感器在使用期间内表现不稳定。MPS-1传感器应用于原状和扰动黏壤土由其数据拟合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对照曲线重合度较高,而MPS-6和pF传感器应用于原状和扰动黏壤土,当含水量高于0.30 cm~3cm~(-3)时测定结果拟合得到的水分特征曲线与对照曲线重合度较高。比较三个水势传感器的测量表现,可以认为MPS-1传感器用于含水量高于0.30 cm~3cm~(-3)的原状黏壤土和含水量高于0.17 cm~3cm~(-3)的扰动黏壤土,MPS-6传感器用于含水量高于0.30 cm~3cm~(-3)的原状和扰动黏壤土测定土壤水势的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使用上述三种传感器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填闲作物腐解过程及其对后茬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渭北旱塬地区不同填闲作物(长武怀豆(S)、黑麦草(R)及两者1∶1混合(M))翻压和氮肥水平(0、60、120 kg N·hm-2)双因素处理下,填闲作物的腐解规律、碳氮释放动态及对后茬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对腐解速率与Olsen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各填闲作物翻压后腐解规律及碳氮释放特征均表现为“前期快-中期慢-后期加快”,填闲作物腐解规律符合Olsen模型,在第276天各处理累积腐解率均达70%以上。在第0~35天,同一施氮处理下,累积腐解率和腐解速率均表现为S>M>R(P<0.05);第35天,S、M和R各处理干物质累积腐解率分别达到61.9%、55.5%和47.5%;在0~35 d,施氮对S、M的腐解影响不显著,对R影响显著,35 d后氮肥效应逐渐减弱;填闲作物的腐解同时伴随其碳、氮的快速释放,在第21天,S、M和R碳氮残留率分别达到40%、50%和60%左右。平均来看,S的碳氮释放速率显著高于R,与M无显著差异。与裸地对照相比,翻压填闲作物能够显著提高后茬冬小麦产量,其籽粒产量增加10%~35% (P<0.05),其中翻压长武怀豆低氮处理和混合翻压低氮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6.
基于民俗是一种民间文化,涵盖内容广,且极具地域性,本文对东北民风民俗中形成的酱文化做了系统考察和研究。文献和田野调研结果表明,酱文化主要表现在岁时、饮食、语言、服饰、宗教等民俗要素中。结论认为,东北酱文化作为文化使者,将我国酱文化传播至东北亚地区,系我国酱文化传播线路之一。在近代农业商品经济和"移民潮"的影响下,酱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由"产生,传播,发展"三个要素相互联结、共同构成的东北酱文化,属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其加以深入具体研究,兼具史学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油樟油细胞和粘液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薄切片法和透射电镜研究油樟油细胞和粘液细胞发育过程。依据油细胞3层细胞壁的发育将其分为4个阶段。阶段1:仅有初生纤维素壁层,又可分为原始细胞和细胞液泡化二时期。质体内具白色小泡和黑色嗜饿滴,细胞质中有黑色或灰色的嗜饿物质,以及嗜饿物质与液泡的融合。阶段2:栓质化壁层的形成。片层状的栓质叠加在初生纤维素壁内侧。阶段3:内纤维素壁层的形成。较厚而结构松散的内纤维素壁层逐步形成,并叠加在栓质化壁层的内侧,大液泡成为充满嗜饿油脂的油囊。阶段4:油细胞成熟及细胞质解体。杯形构造由内纤维素壁层向细胞腔内突起形成,油囊由液泡包被连接到杯形构造中。解体的细胞质变得电子不透明或呈杂乱状态。粘液细胞发育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内纤维素形成以后的油细胞发育而来,其细胞质中不断产生以同心圆或螺旋线方式排列的多膜结构,并充满整个细胞腔,最后多膜结构解体而成为丝状或颗粒状的粘液;另一种是由已完全成熟的油细胞发育而来,其油囊中的油呈不均匀的状态,并产生局部降解点,逐步扩大,最后油完全降解成颗粒成或丝状的粘液。  相似文献   
8.
以苹果表面分离到拮抗扩展青霉的菌株BA-16为试材,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RNA序列分析,该菌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为了增强该菌株防治青霉病的能力,通过低能N+注入技术对其进行诱变选育,获得抑菌性能显著提高且遗传性能稳定的突变株BA-16-8。为检测该突变株防治青霉病的增强效果,分别对野生株BA-16和突变株BA-16-8的菌悬液和无细胞发酵液进行果实生防检测。结果表明:突变株的菌体及代谢产物的抗病性能显著高于野生菌株,对于苹果采后青霉病的生物防治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5%苯噻酮600~800倍液对葡萄的白腐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苯噻酮杀菌剂对葡萄叶片、果实的白腐病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工业用异噻唑啉酮杀菌剂溶液、5%菌毒清等药剂600倍液,且安全、无公害。  相似文献   
10.
从植物地名录看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当前造林树种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的范围系指陕西境内延安以北、长城沿线及其以南的黄土高原地区,这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和丘陵沟壑地貌最典型的地区。因此,对本区改造和治理的深入研究,对整个黄土高原具有普遍意义。两千多年以来,特别是近五、六百年以来,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常以沟头溯源侵蚀、下切及侧蚀等方式在高原上切割地面,镂刻出深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