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6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15篇
  44篇
综合类   211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植物花色素苷的合成代谢受转录因子的调控,其中R2R3 MYB为最主要的转录调控因子。本研究以彩色四倍体马铃薯为试材,克隆了R2R3 MYB基因家族里调控马铃薯块茎花色素苷合成R2R3 MYB-St AN1的3个同源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稳定烟草遗传转化、q PCR等方法对这3个同源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这3个同源基因均含有R2和R3保守结构域,其主要差别在于C端由10个氨基酸序列组成的重复结构(R)数目不同,根据R数目将其分别命名为St AN1-R0、St AN1-R1和St AN1-R3,其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8 047.91、29 458.35和31 527.60 Da,等电点(p I)分别为6.14、6.90和8.39,均为亲水蛋白。通过转化烟草发现,转入St AN1-R0、St AN1-R1和St AN1-R3后,烟草叶片叶色变化明显,其中转St AN1-R1烟草叶色呈深红色,其叶片花色素苷含量最高。进一步利用q PCR分析表明,外源St AN1使烟草叶片花色素苷合成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Nt CHS、Nt CHI、Nt F3H、Nt F3’H、Nt DFR、Nt ANS、Nt UFGT)上调表达,同时烟草内源Ntb HLH基因的表达显著上升;St AN1-R1可以高效地调控烟草内源Ntb HLH基因和结构基因Nt DFR和Nt ANS的表达。结果表明,St AN1的3个同源蛋白均可以调控花色素苷的合成,而只含一个重复序列R的St AN1调控花色素苷合成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3.
不同钝化剂对铅锌矿区周边农田镉铅污染钝化修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海泡石(S)、石灰(L)、腐植酸(H)、生物炭(B)和钙镁磷肥(P)对云南某铅锌矿区周边玉米农田的修复效果,并采用BCR形态分级试验研究土壤钝化前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石灰和海泡石可显著提高土壤pH。钝化处理可显著降低DTPA提取态Cd、Pb含量,盆栽试验中,生物炭45 t·hm~(-2)处理对Cd钝化效率可达45.3%,石灰2.25 t·hm~(-2)处理对Pb钝化效率可达60.6%;大田试验中,钙镁磷肥3 t·hm~(-2)处理对Cd最高钝化效率可达48.3%,石灰4.5 t·hm~(-2)处理对Pb钝化效率可达25.3%。石灰、海泡石和生物炭对重金属形态变化影响显著,可促进重金属由高活性形态向低活性形态转换。钝化处理可显著降低玉米籽粒中Cd、Pb含量,生物炭22.5 t·hm~(-2)处理下,Cd最大降幅85%,作物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2,Cd≤0.1 mg·kg-1),石灰4.5 t·hm~(-2)处理下,Pb最大降幅59.6%,但未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2,Pb≤0.2 mg·kg-1)。部分钝化剂可以起到增产的作用,腐植酸22.5 t·hm~(-2)处理下可增产29.1%。综合分析不同钝化剂及其施用量的效果可知,海泡石和石灰是对该矿区周边Cd、Pb污染农田修复效果最佳的钝化剂,最佳施用量分别为海泡石45 t·hm~(-2)和石灰2.25 t·hm~(-2)。  相似文献   
4.
菌核形成与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子实体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以PDA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添加其他物质培养羊肚菌菌丝,观察菌核生长情况,从而初步判断其形成菌核的培养基限定条件。结果表明,碳源营养添加物为淀粉和乳糖,浓度为10 g·L-1;氮源添加物为NH4HCO3、KNO3和甘氨酸,浓度为250 mg·L-1;添加KH2PO4,浓度为1 g·L-1,均能较好地促进羊肚菌菌核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间作植物根系对Pb斑块胁迫适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间作体系植物根系受Pb胁迫的形态学适应机制,利用根箱试验设计Pb斑块胁迫下玉米、小花南芥单作和玉米与小花南芥间作处理。结果表明:在Pb斑块(0、1000 mg·kg~(-1))处理根箱条件下,间作小花南芥根生物量的相对关系指数显著增加,小花南芥根趋向有Pb斑块生长,根系表面积显著增加,间作模式极显著影响小花南芥根系形态;间作玉米根生物量的相对关系指数显著降低,玉米根趋向无Pb斑块生长,Pb处理极显著影响玉米根系形态。径级在1.5 mmd3≤2.5 mm根表面积显著影响间作小花南芥与玉米对Pb的响应。研究表明,根间相互作用激发小花南芥根系趋向Pb斑块,玉米根系趋向无Pb斑块,揭示了超富集植物与作物间作体系促进两种植物根系趋向性适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甜樱桃[Cerasus avium(L.) Moench.]发生卷叶的原因,以2年生的甜樱桃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卷叶级别的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和矿质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探讨各元素与卷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甜樱桃叶片卷叶程度的增加,叶片含水量逐渐降低,4级卷叶与正常叶片相比,含水量降低了15.6%;叶绿素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卷叶级别的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19、2.36、2.57、2.70、2.04 mg/g;叶片氮元素和磷元素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钾元素、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钼元素含量总体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锌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叶片中钙和镁元素含量的变化无明显规律。钾、铁、锰的降低和钼的增高与卷叶程度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钾、铁、锰和钼元素很可能是导致甜樱桃叶片卷曲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总结桂北地区春季厚皮甜瓜大棚栽培的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定植、施肥、花果管理、采收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山西运城绿康统防统治病虫害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组织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深入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高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统一植保机械,统一植保人员,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配方,统一安全时间,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成效。加速了农药、药械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生产和农户直接面对,服务组织与企业互惠互利,为进一步推动病虫害专业化的统防统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元阳梯田周围不同群落P元素背景值特征及其元素循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元阳梯田周围森林群落P元素背景值特征状况,了解不同林木类型P元素循环情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笔者研究元阳梯田中心区周边9个不同森林群落优势种叶片、土壤以及枯落物中P元素含量及各群落元素循环系数及特征。结果表明:(1)在优势种叶片中,P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1.69 g/kg,范围为1.05~3.00 g/kg,在枯落物中,P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1.51 g/kg,范围为0.76~2.33 g/kg,叶片和枯落物N含量平均值依次为:人工林茶园>阔叶林>针叶林。(2)土壤全P含量平均值在0~20 cm和20~40 cm分别为0.72、0.38 g/kg;速效P含量平均值为3.50 mg/kg(0~20 cm)和2.62 mg/kg(20~40 cm)。表层土P含量为:阔叶林>人工林茶园>针叶林。(3)植物叶富集系数的平均值为2.63,枯落物存留系数的平均值为1.06,归还土壤系数的平均值为2.46。3种循环系数大小为:富集系数>归还土壤系数>存留系数。存留系数和归还土壤系数为阔叶林最大,富集系数针叶林最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BSA法发掘玉米抗灰斑病主效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高抗灰斑病自交系齐319与高感病自交系Ye478构建的RILS(重组自交系)为试材,通过两年田间表型鉴定,选取极端表型家系高抗16个,高感15个,利用SSR分子标记,并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方法(BSA)筛选玉米抗灰斑病连锁标记并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在玉米第1连锁群上检测到1个主效抗病基因位点(QTL),与两侧的分子标记umc2614和bnlg1803遗传图距分别为4.74 c M和3.78 c M,该抗病基因位点可解释40.9%的表型变异率,抗病基因来源于齐319,加性效应达到了-7.817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