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1.
作者多年在基层从事营林技术工作,本文主要从营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达到提高营林生产的目的。1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1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总体滞后。主要表现在种子园的建设类型单一、母树林的更替不及时及经营管理水平低等方面。1.2苗圃管理及育苗生产形式跟不上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步伐,种苗急需以产品的角色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D型打结器空间传动方案改进提出了双齿盘驱动打结器,将驱动夹绳器的空间传动布置在打结器支架的另一侧,将进口打结器支架一组空间交错轴角度关系简化为平面相交轴角度关系,降低了打结器支架的加工难度,克服了进口打结器空间交错轴锥齿轮齿廓设计与制造难的问题,便于批量化生产。通过将蜗杆与斜齿轮的传动比调整为1∶3使原四槽口夹绳盘改进为三槽口夹绳盘,并匹配设计了夹绳盘、打结嘴和刀臂的运动时序,建立了双齿盘驱动打结器的结构模型。与进口打结器的成结动作对比试验表明双齿盘驱动打结器的空间传动方案改进合理,驱动夹绳器、打结嘴和刀臂的运动时序匹配设计正确,夹绳和割绳动作比进口打结器更优,夹绳时捆绳直接入夹绳盘槽口,割绳时捆绳靠近刀片中间位置。室内台架的打结试验表明双齿盘驱动打结器的成结率为100%。  相似文献   
3.
打结器夹绳-绕扣-钳咬动作参数分析与打结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打结器夹绳-绕扣-钳咬动作的运动学建模,解析描述了捆绳夹持、绕扣成环和准确钳咬的动作时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析了打结嘴和夹绳盘动作时序差φ和打结嘴轴线与主轴轴线夹角α取不同值时对夹绳、绕扣和钳咬动作的影响,并对夹绳运动的放绳作用进行分析,建立了捆绳钳咬前牢固夹持的受力条件和捆绳钳咬后允许捆绳沿夹绳盘轴向滑移而不被拉断的受力条件。结果表明当α与φ分别为90°与24°时,捆绳可以被稳定夹持、成功绕扣和准确钳咬,物理样机的动作试验验证了理论建模的正确性。不捆扎物料的打结器成结率为100%,捆扎小麦秸秆的成结率达到99.25%,表明打结器动作参数匹配合理。  相似文献   
4.
体育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别差异,培养能力。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营林工作是林业的基础,林业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森林是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肩负着国家经济建设与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生态建设的突出地位.保持营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地更新森林资源,从而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利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好事.  相似文献   
6.
张万庆 《农技服务》2008,25(6):88-88
从嫁接前准备工作、嫁接时间和方法和嫁接后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盆栽菊花嫁接技术。  相似文献   
7.
当前,培育森林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植苗培育更新法;人工促天然培育更新法;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就当前形势,加快资源的培育,多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法(即采用实生苗造林)培育资源,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多年基层林业技术工作经验,总结整理出造林技术环节的要点仅供参考。1.整地、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季节的选择的一些程序、方法。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杨树枝插干反季节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9.
针对打结器咬绳机构钩钳受载大、滚子磨损严重的问题,通过对咬绳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建立了圆柱凸轮轮廓曲面的计算模型,使滚子与凸轮保持线接触的同时钩钳以正弦加速度规律张合。对咬绳机构进行力学分析并结合压簧压缩量和捆绳拉力测试,解析求解钩钳在咬合位置的静力学模型,得出钩钳咬合力的最佳变化范围为300.64~329.89 N。解析求解钳咬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得出,当钩钳咬合力处于最佳变化范围时,圆柱凸轮的接触力介于240~330 N之间,其峰值可以用于检验滚子的接触疲劳强度,指导钩钳和滚子的材料选择。打结器样机捆扎5 000捆稻麦秸秆的田间试验发现,按预设的压簧压缩量7.5 mm和捆绳初始拉力35 N,钩钳尾部的滚子没有明显磨损,表明钩钳的咬合力控制合适,线接触凸轮改善了滚子的接触受载情况,达到了抗冲击和耐磨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