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农作物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探明杂交晚稻可降解秧盘育秧所需的适宜播种量,以杂交晚稻品种‘天优华9’为材料,设置每盘干种60,70,80 g 3个播种量水平,展开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播种量对可降解秧盘育秧的秧苗素质具有显著影响,供试水稻的叶龄、单株根数、倒二叶SPAD值、苗茎基宽、苗干重等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均降低,株高增加,叶、茎、穗的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减小;播种量越少,根系生长速度越快,分蘖早发,70 g/盘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多;不同播种量育秧对水稻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各处理间差异较小,播种量为60 g/盘和70 g/盘的实际产量分别比80 g/盘增产237.75 kg/hm2和228.1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2.97%和2.85%。综合考虑各指标结果,杂交晚稻可降解秧盘育秧的最适播种量为60 g/盘。该研究结果可为南方双季杂交稻机插育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机插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宝应县机插稻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效益表现较高、机插专业合作社组织得到发展的现状,指出了育秧水平参差不齐、机手作业水平高低不一、机插密度总体偏少、专业化服务有待规范提高等发展制约瓶颈,提出了规范运作机插秧合作社、培育适龄壮秧、科学肥水运筹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量与移栽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武香粳14为材料,对机插水稻的秧田播量、移栽密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芽谷播量以每盘(1624cm^2)150~180g最佳;壮秧剂处理的秧苗质量与机插质量均好于其他复合肥处理,苗床如用复合肥处理,则其用量以N:P2O5:K2O(10:10:5)复合肥150g/m^2较好;双膜育秧的秧苗须在播后21d内机插大田;小棵密植(取秧面积1.26cm^2、株距11.7cm、行距30cm)有利于提高机插水稻的个体质量及群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缓解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育期不配套的矛盾,2014—2015年早晚两季均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28.6、19.0穴m–2)与施氮量(0、110~140、176~189 kg N hm–2)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早晚兼用"机插双季稻栽培模式有利于早、晚2季周年高产,以"高密+高氮"处理产量最高,2年分别达到16.94 t hm–2和16.99 t hm–2,但与"高密+低氮"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以"高密+低氮"处理最高,2年4季分别为62.77%、55.75%、65.82%、64.37%,比"高密+高氮"处理分别提高12.11%、9.01%、8.49%、2.14%;"高密+低氮"处理与"低密+高氮"处理相比,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辐射利用率均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此模式下适当增加机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采用"早晚兼用"品种搭配模式,低氮、密植栽培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