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9篇 |
免费 | 2010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篇 |
农学 | 233篇 |
基础科学 | 47篇 |
1485篇 | |
综合类 | 1339篇 |
农作物 | 64篇 |
畜牧兽医 | 191篇 |
园艺 | 102篇 |
植物保护 | 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5篇 |
2024年 | 140篇 |
2023年 | 186篇 |
2022年 | 189篇 |
2021年 | 168篇 |
2020年 | 207篇 |
2019年 | 222篇 |
2018年 | 222篇 |
2017年 | 159篇 |
2016年 | 150篇 |
2015年 | 165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50篇 |
2012年 | 212篇 |
2011年 | 242篇 |
2010年 | 242篇 |
2009年 | 244篇 |
2008年 | 180篇 |
2007年 | 119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10篇 |
199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
<正>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是农业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农民办的实事之一。近几年来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已对提高经济效益及农民的科学施肥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温度(17、20、23、26、29℃)和光质(红、白、蓝、黄)对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增加,出菇率、产量逐渐下降,菌盖直径逐渐减小,其中17℃时出菇率96%,平均每瓶子实体产量201.91 g,菌柄平均直径11.95 cm,商品性状最佳;在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颜色的光照显著影响白灵侧耳的出菇率、菇蕾数量、现蕾时间和菌柄长,其中白光处理的出菇率最高为93%,红光处理的出菇率最低为67%,黄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多,蓝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少,白光、蓝光和黑暗处理的现蕾时间均为8 d,红光处理的现蕾时间为最长为10 d。实验结果为工厂化生产中白灵侧耳生理成熟期的环境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日本和中国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两国的研究进展。日本农业多功能性提出具有复杂的国际与国内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农业恢复时期、基本法农政时期和新基本法农政时期。研究发现:日本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积累了重视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地域社会的形成与维持、对农业多功能进行直接补贴等实践经验。基于此,中国在坚持粮食安全战略不动摇、推进农业农村法制体系建设、放大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挖掘农业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推行农业多功能直接补贴政策方面获得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玉米施肥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因土壤类型、养分管理措施不同导致施肥后作物的增产效应不同,由此影响经济效益。通过研究当前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氮、磷、钾施用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给定施肥效应、肥料和玉米价格情况下玉米的经济效益变化,为我国北方玉米科学施肥和经济施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2010 2012年在我国北方七省玉米种植区开展373个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Nutrient Expert,简称NE),在此基础上设置减素处理包括不施氮、不施磷和不施钾处理,以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依据产量和试验期间玉米和肥料价格计算了肥料氮、磷、钾施用的产投比。【结果】玉米各试验点产量效应变异很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各点的施氮产量效应分别为3040、2314、2324、981、2139、1184和1244 kg/hm2,施磷产量效应分别为1463、1216、1425、635、944、376和620 kg/hm2,施钾产量效应分别为1454、1063、1532、877、910、383和592 kg/hm2。氮、磷、钾素产量效应变化范围分别为341 7900 kg/hm2,11 5381 kg/hm2以及94097 kg/hm2,依次平均为1889、954和973 kg/hm2,表明不施氮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钾,不施磷对产量影响最小。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氮、磷和钾平均产投比(VCR)分别为2.8、7.8和4.6,即投入单位金额的氮、磷和钾养分可分别获得2.8、7.8和4.6倍的收益。预测不同肥料价格和玉米价格下的VCR表明,随着施肥增产效应的增加,即使施肥量增加,VCR也增加。收益多少随增产效应、施肥量、肥料和玉米价格而变化。采用专家系统推荐的N-P2O5-K2O用量(157-56-67 kg/hm2)获得的籽粒产量为10255 kg/hm2、经济效益为18903 yuan/hm2,同样地点农民习惯施肥N-P2O5-K2O(225-61-47 kg/hm2)获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为9996 kg/hm2和18154元/hm2。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多获益748 yuan/hm2,其中1/3来自节约的肥料,2/3来自增产带来的效益。【结论】我国北方玉米产区玉米的增产效应以氮最高,其次是钾,磷最小。依据肥料价格因素,单位氮磷钾养分收益磷最高,其次是钾,最低是氮。依据玉米价格和肥料价格综合考虑,基于NE专家系统的推荐N-P2O5-K2O用量(157-56-67 kg/hm2)是北方各地获得高产和高收益的施肥用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田间试验初步研究了污泥农用对小麦、玉米大田作物及土壤环境影响以及污泥中痕量元素在土壤与植物可食部分之间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后,尤其是36t·hm^-2施用量时,土壤中Zn、Cu、Cd、Pb、As和№的含量均显著增加,但是施用污泥4.5至36t·hm^-2后,除小麦籽粒中Zn、Cu含量和玉米籽粒中Zn、Cr含量显著增加外,其他痕量元素在小麦和玉米籽粒中的含量没有显著增加。作物籽粒中Zn含量与土壤中污泥施加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土壤中增施1t·hm^-2之污泥,小麦和玉米籽粒中Zn的含量分别增加0.570和0.118mg·kg^-1。小麦和玉米籽粒除M和Pb的富集系数相近外,对其他痕量元素而言,小麦籽粒的富集系数显著高于玉米籽粒。从痕量元素的累积速率和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考虑,北京污泥中Hg是优先考虑控制的元素,但是污泥中№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大田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8.
为规范引导农户合理施药行为,降低农药安全风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以中国东部6省21个村496户调研数据为例,分析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行为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高毒甚至禁用农药在国内部分地区仍普遍使用,且农药使用行为存在不合理现象,农户在农药使用过程中,更加关注施用效果以及农药价格成本,而很少关注环境影响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提出加速农药产品升级、加强培训指导以及规范农药生产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硫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物质营养元素,主要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氮固定、蛋白质和脂类合成等重要生理生化过程。植物通过硫酸盐转运体以硫酸根(SO42-)的形式从土壤中吸收硫酸盐。当硫酸盐被吸收进入根系细胞内部后,植物通过质外体和共质体两种养分的运输途径将其运输到根中维管束,进而加载到地上部。当外界硫素充足时,植物将吸收的过量硫储存在液泡中,一旦土壤中硫素缺乏时,液泡储存的硫会释放到细胞质中,进行再分配,以维持植物体内硫酸盐的平衡。到目前为止,硫酸盐转运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植物拟南芥,对其他植物中的研究还较少。硫缺乏会严重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长。在进化过程中植物形成了一整套应对缺硫的分子机制来增加硫的吸收、运输和利用,调节自身的生长发育,其中,硫酸盐转运蛋白在应对硫胁迫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植物中硫酸盐从土壤吸收进根系、运输和再分配的分子机制,并对今后的植物硫素吸收转运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有关专家提出有机肥很难商品化,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业内人士在有机肥商品化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那么其具体现状如何?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施用有机肥更合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