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轮耕条件下土壤改良及春玉米增产增收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旱作区长期采用单一的土壤耕作方式造成的土壤结构变差及作物生长发育受限等问题,研究由免耕、深松及翻耕组成的不同轮作模式对干旱区春玉米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生产意义。于2014—2016年在兰州市榆中县清水驿乡孟家山村玉米田开展连续免耕(NT)、连续深松(ST)、连续翻耕(P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ST/NT/ST)、免耕、免耕和深松轮耕(NT/NT/ST)、翻耕、免耕及翻耕轮耕(PT/NT/PT)、翻耕、免耕及深松轮耕(PT/NT/ST)和深松、翻耕及深松轮耕(ST/PT/ST) 8种耕作模式试验,测定8种耕作模式下的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干物质和玉米产量,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孔隙度表现为先降后增,以20~40 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最低。5种轮耕措施较耕作前均能增加土壤孔隙度,以ST/PT/ST轮耕模式最优,其次为ST/NT/ST,较PT提高了1.24%、0.25%;土壤养分含量在0~20 cm土层均高于20~40 cm土层,其中,0~20 cm土层免耕与深松进行轮耕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较高,以ST/NT/ST全氮、磷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对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翻耕与深松轮作促进了速效氮、磷、钾的提高,以ST/PT/ST速效氮、磷、钾含量高,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其它耕作方式低,其余土壤养分指标为表层富集,下层匮乏;轮耕模式较单一的耕作方式更能促进玉米干物质的累积,其中以ST/NT/ST与PT/NT/PT耕作下玉米干物质高,频繁的翻耕(PT)不利于玉米的生长; 3年产量相比,8种耕作模式中,ST/NT/ST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ST/NT/STNT/NT/STST/PT/STSTNTPT/NT/ST PT/NT/PT PT)。较单一耕作(NT、ST、PT),ST/NT/ST处理下玉米产量提高了5. 97%、3. 56%、15.75%;且以ST/NT/ST经济效益最高。结论: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有利于改善耕层结构和提高土壤养分,增产增效显著,为旱作区春玉米农田适宜的轮耕模式。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山旱区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缺水是旱作农业最大的限制因素,品种对旱作玉米增产具有重大作用,筛选高产的玉米品种,有助于旱作粮食的持续增产与稳产。本试验以金穗4号为对照,选用12个玉米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甘玉系列品种产量均较低,联达169折合产量最高,为8 080.93kg·hm~(-2),较对照金穗4号增产31.40%;敦玉16折合产量为6 621.06kg·hm~(-2),较对照金穗4号增产7.64%,这2个品种综合性状好,适宜在试验区域内旱作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无公害蔬菜穴盘基质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公害蔬菜生产是当前蔬菜生产的发展主流。要生产出无公害的蔬菜产品 ,首先要有符合无公害生产标准的幼苗 ,而传统的育苗每年必须取大量的菜地熟土作营养土 ,易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 ,影响作物的生长。而且熟土累积有大量病菌和虫卵 ,这就必须使用大量的农药来控制苗期病害 ,因而易造成苗期有害物质的积累 ,对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穴盘基质育苗由于采用无土轻基质 ,克服了土传病害 ,避免了取土对土壤的破坏 ,减少了农药对幼苗和环境的污染 ,只要基质和种子处理把好关 ,培育的幼苗完全能够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一、材料准备1 .育苗基质 …  相似文献   
4.
外源ABA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不同离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外源ABA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不同器官中Na+、Cl-、K+和Ca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Na+、Cl-含量升高;叶片中K+、Ca2+含量下降,Na+/K+、Na+/Ca2+增大,SK、Na、SCa、Na降低。外源ABA减少了叶片、根中Na+、Cl-的积累,抑制了叶片K+、Ca2+含量的降低,提高了K+、Ca2+的吸收和运输选择性。外源ABA可通过调控盐胁迫下植株体内的离子平衡,提高黄瓜幼苗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高原夏菜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州市自2003年发展高原夏菜以来,本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实施品(名)牌战略"的原则,大力发展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基本达到了四季生产、周年供应、长短结合、内外互补、效益增长的良性互动格局,蔬菜生产逐步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品牌化销售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蔬菜产品在外埠市场的占有份额和知名度。现将兰州市高原夏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石香薷挥发油、大蒜素各处理对黄瓜疫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石香薷挥发油600倍液和大蒜素挥发油500倍液处理时黄瓜疫病防治效果最好,第2次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93.68%,93.96%,是理想的无公害植物源杀菌剂.  相似文献   
7.
苹果果形剂的应用研究初报在兰州地区,以盛果初期的新红星苹果树为试材,应用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苹果果形剂8个类型(果D、果I、果x、果改三、K-2、B粉、A粉、601粉),在盛花期喷布250倍液,以喷清水为对照,单株小区,4次重复。结果表明:8个类型果型...  相似文献   
8.
不合理的施肥方式是限制陇中旱作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究马铃薯产量与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与配比的关系,以期为马铃薯平衡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陇薯10 号为供试材料,采用 311-A 最优试验设计,建立马铃薯产量与养分用量的回归模型,分析各养分的单因素效应、交互效应和边际效应,确定旱区马铃薯高产栽培的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能够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单株块茎数和单株产量,增产作用显著,以N180P120K150 处理马铃薯产量最大(44084.53 kg·hm-2),过量施肥或者缺肥均会导致产量下降,肥料对影响马铃薯产量、纯收入与肥料贡献率的作用表现为N>K2O>P2O5,肥料农学效益为P2O5>K2O>N;氮、磷、钾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与单一施肥相比,养分两两配施更有利于产量的增加,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二元二次模型为最适模型。采用边际效应计算,基于该最适模型得出旱作区马铃薯氮(N)、磷(P2O5)、钾(K2O)的最优推荐施用量为236.05、70.06、113.62 kg·hm-2,适宜的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0.29∶0.48。可为当地旱区马铃薯的施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量(复合肥)和种植密度对冷凉灌区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试验以‘冀张薯12号’为供试品种,开展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二因素试验,设3个施肥量(600、1100、1600 kg/hm2)与4个种植密度(5.25万、6万、6.75万、7.5万株/hm2),研究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能延缓马铃薯生育期,提高种植密度能缩短生育期;随施肥量增大,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均显著增大;随种植密度增加,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与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株高、SPAD值与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施肥量>密度;随施肥量和群体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大薯产量、大薯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产量要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以处理F2D3的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最大。通过二元二次回归分析表明,当施肥量达到1065.366 kg/hm2,种植密度达到6.746万株/hm2时,马铃薯能够获得最大的产量50255.98 kg/hm2。施肥量达到1044.312 kg/hm2,种植密度6.582万株/hm2时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110.456 kg/(hm2·mm)。适宜的施肥量与种植密度能够促进马铃薯生长,有利于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当施肥量(复合肥)介于1044.312~1065.366 kg/hm2时,种植密度介于6.582万~6.746万株/hm2时能实现增产和水分利用协同增加,是冷凉地区马铃薯种植推荐的高产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10.
西芹耐低温、产量高、品质优良、风味爽口,是市场主要蔬菜品种之一.生产实践证明,在日光温室秋冬茬栽培中,只要采用遮荫育苗、地膜移栽、遮阳网覆盖、加强水肥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新技术,其单株重就可达1 kg,折合产量超过15.0万kg/hm2,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现将日光温室秋冬茬地膜西芹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