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玉米大豆混作系统氮素转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3
在不同氮水平土壤上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对玉米大豆混作系统氮素转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氮和高氮土壤上均发生了固氮产物的转移。低氮土壤混作玉米从大豆固氮产物中获得14.94%~26.96%的氮,在高氮土壤上仅获得2.56%~21.13%的氮;混作大豆固氮率的提高率,低氮土壤为—10.36%~—21.14%,高氮土壤为29.10%~32.69%;混作玉米和混作大豆的植株含氮量,在低氮土壤中均比单作降低,而在高氮土壤上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玉米大豆混作系统在低氮土壤上主要消耗土壤速效氮,在高氮土壤上主要消耗土壤全氮。 相似文献
3.
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种阿豆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豆1号是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87年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黑河5号,经过连续多年乌鲁木齐与阿勒泰之间的异地选择选育出的大豆新品系。2002—2003年参加新疆农科院粮作所大豆品比试验,2004—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生产试验,均表现较好。2006年2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以原品系名“阿豆1号”命名。 相似文献
4.
5.
河北省山前平原褐土区以及城市郊区,一般生产条件优越,水肥充足,小麦的增产潜力很大,一些科学研究单位及先进的生产队能稳定地达到亩产600斤的水平,但是一般社、队生产水平仍在300—400斤左右。因此,对稳产高产的麦田从技术和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总结,明确高产小麦的生物学特点、高产所必需的生产条件,以及各个生育阶段的管理原则和关键技术,不仅对指 相似文献
6.
从测定67个自交系对 C 型雄花不育性的反应表明:玉米 C 型细胞质雄花不育及其恢复性是一种稳定的遗传特性,一般环境条件的差异,不足以改变其雄花育性表现。C 型雄花不育的恢复性受两对独立的显性重复基因(Rf_3、Rf_4)所支配。因此,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只有 rf_3rf_3rf_4rf_4这一种基因型,而恢复系则有三种基因型,即 Rf_3Rf_3Rf_4Rf_4、Rf_3Rf_3rf_4rf_4、rf_3rf_3Rf_4Rf_4,并推断恢复系中由单基因决定恢复性者居多。同一恢复系内,单株之间可能出现基因型的差别。广泛布点试验结果说明,由 C 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种与普通胞质的同组合杂交种,均具有相同的适应性、抗病性和产量。C 型雄花不育系配制的豫农704,已开始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