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定量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提出了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的概念,探讨了确定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森林面积的基础上,增强森林内涵质量、优化空间分布格局,将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显著的防护增益。森林面积、质量和分布的最佳组合,使森林防护能力达到极大值时的森林覆盖率即为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其值的大小与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条件高度相关。以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为研究对象,森林生态系统防护能力为依据,计算出中低山区、低山区、深丘区、浅丘区和平原区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7%、46%、44%、31%及13%。 相似文献
2.
森林覆盖率的理论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覆盖率的理论研究是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本文论述了国内外森林覆盖率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近30年宁夏森林资源的发展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宁夏近30年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详细阐述贺兰山、罗山、宁南六盘山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提出当前人工造林存在的问题.由于宁夏干旱少雨,建议在今后造林时不能仅盲目追求森林覆盖率,还要充分考虑土壤及气候条件,做到适地适树,乡土树种、多树种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4.
5.
发展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现代林业,需要有一些不同于传统林业的衡量标准。本文在综合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等传统林业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一项新的指标——森林厚度。它是指用某一地区森林和树木的总蓄积量假设覆盖全部土地所能达到的厚度,单位用毫米(mm)。该指标可解决长期以来运用森林覆盖率不能全面反映生态建设水平的问题,使衡量和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之间的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变得既简易又清晰。当指标值大于9mm时,表示生态环境优秀;6~9mm为生态良好;3~6mm为生态适中;0~3mm为生态较差。本文计算了全球、17个国家、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地区的森林厚度指标值,并对其林业生态状况作了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森林覆盖率是宏观规划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林业局在2003年颁布了新的森林覆盖率计算方法,由于标准的变化,导致森林覆盖率宏观规划目标值的变化.文章阐述了新旧森林覆盖率标准的变化和关系,以云南为例,计算不同时期森林覆盖率的同标准指标,分析云南省森林覆盖率的规划目标,2015年宜为53%,2020年宜为57%,极限目标为63%. 相似文献
7.
针对"绿色江苏"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市级森林覆盖率指标考核的实际需要,提出以省辖市为单位,按照4 km×1 km网进行固定样地加密调查,并采用GPS对地面样地进行定位、导航,利用GIS提取样地数据、精确布点和制图,辅助运用RS进行遥感卫片判读,使用数据库功能对全省调查数据进行逻辑检查、数据处理与统计汇总,综合集成应用上述新技术,实现江苏市级森林资源(尤其是森林覆盖率)的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8.
根据广德县2004年森林资源清查结果、2009年森林资源年报数据以及近年来广德县营造林实绩,分析全县森林覆盖率的增长潜力空间,并提出在森林覆盖率难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加强本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山西省2005年、2010年2次连续清查涉及的179块疏林地固定样地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了"十一五"疏林地动态变化情况,并预测了"十二五"期间现有疏林地向有林地转化的趋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