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4篇
  6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解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冯丽肖  杜雄  张立峰 《草业学报》2009,18(2):155-162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现状与问题,选择代表性村庄,采用生产调查方法,对区域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是转化农业副产品、无偿利用草场、以残屑食物链增值和环境外部效益支撑的“数量”型畜牧业。通过降低日粮标准的“七成饱”饲养方式增加了近四成的载畜规模。畜牧业外部性表现为草地过牧、农田过收,草地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主要承担者。放牧条件下以青玉米为代表的人工饲草投入,更大程度上加剧草地超载。低效畜牧业的扩张是建立在经济负外部性基础之上。依据畜牧业表象提出将区域畜牧业发展为第一产业主导产业是不切实际的。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高效替代产业的途径解决区域畜牧业外部性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学视角对水稻主产区湖南农业生产外部性环境价值进行评估,有助于重新审视类似区域现代农业全面价值。运用揭示偏好法和陈述偏好法等环境经济学价值评估方法,对2014年湖南农业(狭义种植业)生产产生的正外部性间接价值进行评估,探讨农田生态系统正外部性环境价值及其提升策略。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正外部性价值(间接价值)包括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净化大气与土壤保持等5项功能。2014年湖南农业生产正外部性价值共计271.57亿元,占当年种植业GDP(直接价值)的13.44%。其中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净化大气与土壤保持等5项功能正外部性价值分别为79.62、63.86、62.82、5.03和60.24亿元。研究结果深化了人们对农业全面价值的认识,从宏观视阈为国家农业政策和补贴提供依据。因此,提升农业外部性价值要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为新型农户提供信息与现代技术,为传统循环农业模式现代化改造提供政策支持,开辟多功能农业经营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现行的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政策进行了经济学反思,指出其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耕地开发潜力大的省份开发耕地激励机制不足及缺乏对耕地保有量外部性的考虑等三个缺陷。然后,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建立耕地占用权的设想,并对其经济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较耕地动态平衡政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最后,总结了建立耕地占用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种植业生产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空间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生产规模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指数的计算,描述了1998-2018年中国种植业生产集聚的时空特征,采用时间空间双向固定的杜宾模型对生产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中国种植业生产集聚的影响因素,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国种植业生产集聚程度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生产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耕地数量、化肥利用效率、交通设施密度、财政支农力度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种植业生产集聚程度的提升,而农村人力资本不能对集聚起到正向促进作用,成灾程度、机械化水平和经济开放程度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提出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农产品配套产业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发展的产物,也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体现。从经济学视角看,它从私人物品转变为混合物品,存在明显的正外部性,其规制和补偿机制应当以外部性内部化为导向。文中结合福建永安等地的实践和国外的成功经验,指出应当依据生态服务功能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分层分类并实行差异化的规制和补偿,构建关键利益相关主体的谈判协商平台,强制性补偿和竞争性补偿相结合,发挥有限的公共财政投入的最大效力,实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相关外部性的内部化,以产生正确的社会激励,为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和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林业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近几年涉及林业经济机制的研究中,出现了排斥市场机制的认识和做法.该文从“公共产品”、林业经济的“外部性”、林业特点等几个方面,运用制度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理论对林业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我国林业经济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有限论进行讨论.作者认为:林业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问题与其它行业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政府的扶持是在特定时期提高社会对林业的重视程度,增加国家对林业的投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需要,但林业发展不能依赖政府.林业的特殊性不是在林业中排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理由,市场机制对林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的基本原则适用于林业.  相似文献   
7.
耕地属于典型的多功能稀缺性自然资源,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为此,从分析耕地保护行为的外部正效应入手,提出了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是一种买卖许可交易,通过建立合法的耕地开发许可,利用市场交易机制,把耕地开发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使耕地开发指标在不同区域和区域之间得到合理有效的再分配,以此来进行耕地总量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对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农业机械化作为制度安排的外部性,研究其扶持政策的作用机理和科学基础。根据新古典理论,分析了对农业机械化实行庇古政策的理论机理。根据新制度理论,从产权分析着手,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综合体。结论是:政府必须坚持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组合应用庇古补贴政策和外部性产权政策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牧区草原牧业生态经济学透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采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揭示了中国北方牧区草原雪灾背后的生态经济问题 ,中国北方草原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结构脆弱 ,功能低下。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 ,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干预大大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经济平衡 ,使草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牧业经济系统陷于困境 ,系统抗灾能力降低。在缺乏有效生态经济管理的情况下 ,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将不可避免地使生态经济系统矛盾更加尖锐化 ,系统运行陷入双轨恶性循环 ,并最终阻碍牧业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A framework is developed on epidemiological criteria to classify the degree of public risk and the threat to resistant cultivars from a range of diseases within a region. A public risk disease or pest is one that is an external threat to the productivity of a field, posed by a plant pathogen or pest that originates elsewhere. Yield losses can occur in neighbouring crops when susceptible cultivars are grown and become diseased. There is also an increased risk of the emergence of new pathotypes. Costs arise directly from yield losses and from maintenance breeding that is necessary to counter the risk of new pathotypes or biotypes. The framework is based on the four components of the disease tetrahedron (host, pathogen,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principal criteria and modifying factors that are identified. The principal criteria that influence public risk are inoculum dispersal and pathogen variability. These can be modified by the degree of pathogen variability, reproductive capacity, seasonal favourability, host non compensation, production system, and overseasoning location. The major threat arising from public risk diseases is their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effective life of resistant cultivars. As an illustration, the framework is applied to the wheat industry in souther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to classify diseases into those with public risk that can result in high, medium, low and negligible threats to resistant cultivars. Measures for reducing the threats posed by public risk diseas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