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45篇
  免费   958篇
  国内免费   866篇
林业   1888篇
农学   1060篇
基础科学   302篇
  725篇
综合类   8044篇
农作物   930篇
水产渔业   1062篇
畜牧兽医   2443篇
园艺   1506篇
植物保护   110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343篇
  2021年   318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354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530篇
  2014年   993篇
  2013年   958篇
  2012年   1153篇
  2011年   1491篇
  2010年   1402篇
  2009年   1222篇
  2008年   1097篇
  2007年   973篇
  2006年   906篇
  2005年   947篇
  2004年   583篇
  2003年   447篇
  2002年   383篇
  2001年   355篇
  2000年   289篇
  1999年   288篇
  1998年   370篇
  1997年   256篇
  1996年   284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353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58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45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7篇
  1956年   7篇
  195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BNS和BNS366小麦雄性不育与小孢子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为激素调控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育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BNS和BNS366为试验材料,分别以矮抗58和郑麦366(BNS366的近等基因系)为对照,进行正常秋季播种(2018年10月10日)和晚播(2018年12月2日)试验,用I2-KI法测定花粉育性,用国内法和国际法测定自交结实率,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测定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三核期叶片、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四分体期幼穗和单核中位期-三核期花药中6种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在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BNS和BNS366花粉可育率、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为零,达到全不育水平,在晚播条件下,BNS的这三个指标分别为34.74%、43.12%和48.48%,达到低不育水平,BNS366则分别为92.63%、55.37%和67.94%,达到正常可育水平,播种期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矮抗58和郑麦366在2种播期条件下,则为82.56%—94.00%、73.90%—82.31%和96.54%—139.26%,均为正常可育,播种期间差异不显著;BNS和BNS366花粉可育率-∆(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比晚播条件下花粉可育率提高百分率)均分别极显著低于矮抗58和郑麦366。分别在2个试验组内进行内源激素含量的多重比较,BNS和BNS366与矮抗58和郑麦366内源激素含量-∆(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比晚播条件下激素含量提高百分率)存在差异,对内源激素含量与花粉可育率、内源激素含量-∆与花粉可育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BNS和BNS366不育株在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存在特征性变化。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含量在四分体期(BNS)和雌雄蕊原基分化期(BNS366)叶片中不足,在单核中位期(BNS)和单核靠边期(BNS366)花药中不足,在二核期花药中盈余;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含量在四分体期幼穗和单核中位期花药中不足;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含量在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均无一致盈亏特征;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分别在四分体期幼穗中存在偏低倾向(BNS)或确定存在不足(BNS366)现象;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含量在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均无一致盈亏特征;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含量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四分体期、单核靠边期(BNS)或单核中位期(BNS366)和三核期叶片中不足,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BNS)或四分体期幼穗(BNS366)中不足,在单核靠边期花药中不足。【结论】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单核靠边期之前,BNS和BNS366中IAA、GA和ABA的含量不足,尤其是MeJA的含量不足,可能促进了二者雄性不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EPG)研究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成虫对吡虫啉、吡蚜酮、螺虫乙酯和溴氰虫酰胺4种杀虫剂LC25处理24 h番茄苗的取食行为,探明内吸性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烟粉虱成虫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无农药暴露史的Q型烟粉虱成虫为供试昆虫,番茄品种‘粉印三号’为供试植株。通过水培生测法确定4种内吸性杀虫剂的亚致死浓度LC25。在此基础上利用EPG监测Q型烟粉虱成虫取食寄主的13个非韧皮部指标和8个韧皮部指标,并对叶片刺吸孔进行显微观察。以无农药处理为对照(CK)。【结果】4种杀虫剂对Q型烟粉虱成虫的LC25值为溴氰虫酰胺>吡蚜酮>吡虫啉>螺虫乙酯。在总记录时间8 h内,Q型烟粉虱成虫的取食在各处理中均产生非刺探波(np)、路径波(C)、电位下降波(pd)、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l)、韧皮部被动吸食波(E2)以及木质部主动吸食波(G)6种波形。在非韧皮部的np波次数上,溴氰虫酰胺处理的次数最多,其次是螺虫乙酯处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CK和吡虫啉处理(P<0.05)。C波和G波总持续时间均为CK处理最长,溴氰虫酰胺处理最短,两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CK处理的pd波总持续时间显著长于4种杀虫剂处理(P<0.05),其中螺虫乙酯处理最短,但4种杀虫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螺虫乙酯处理的F波总持续时间最长,吡虫啉处理最短,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CK处理韧皮部的E1波和E2波总持续时间分别为20.52和50.60 min,显著长于吡虫啉处理和溴氰虫酰胺处理对应波的总持续时间(P<0.05),但E1波总持续时间与吡蚜酮和螺虫乙酯处理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4种杀虫剂LC25均引起Q型烟粉虱成虫的拒食行为,为研究烟粉虱或具刺吸式口器农业害虫对4类杀虫剂亚致死效应的拒食作用机理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氮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质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以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为对象,对其沉积物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分布、储量及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淇澳岛7种主要红树[秋茄(Kandelia candel)、无瓣海桑(Sonneratia opetala)、桐花(Aegiceras corniculatum)、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群落表层沉积物TOC质量分数介于1.125%~1.969%,TN质量分数介于0.058%~0.136%。其中秋茄林内TOC含量最高,无瓣海桑林缘TOC含量最高,而木榄林内、林缘TOC含量均最低,且各红树群落TOC含量均呈林内大于林缘的特征。表层沉积物碳氮比(C/N)为12.032~26.690,显示出高等植物对其有机质组成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其中植被内源有机碳的平均贡献率约为70.21%。受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0~30 cm层沉积物的TOC和TN含量均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0~30 cm层沉积物有机碳储量(SOC)介于56.83~69.54 t·hm?2,显示出淇澳岛红树林湿地较强的有机碳埋藏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三斑海马早期发育阶段各主要器官形态指标的异速生长现象,丰富三斑海马发育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同时为完善我国三斑海马人工育苗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0~28日龄三斑海马为研究对象,运用光学显微镜结合个体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早期发育观察,并测量各主要器官形态性状,构建异速生长模型。【结果】三斑海马与大多数鱼类形态差异明显,游泳器官为胸鳍、背鳍和臀鳍,无腹鳍和尾鳍;尾部延长,具有较强攀附功能;体表及头部具有突出的棘;吻延长,其长度约占头长的50%。三斑海马全长与日龄的关系方程为y=0.9869x+7.9538(R2=0.9860)。在0~28日龄发育阶段,三斑海马的尾长(异速生长指数1.1472)呈正异速生长,吻长(异速生长指数0.9568)呈等速生长,头长(异速生长指数0.8801)、眼径(异速生长指数0.7629)、头高(异速生长指数0.8836)、口径(45°的异速生长指数0.6803,90°的异速生长指数0.6252)、躯干长(异速生长指数0.8787)、体高(异速生长指数0.8914)、尾柄高(异速生长指数0.9428)、背鳍长(异速生长指数0.8483)及臀鳍长(异速生长指数0.6923)均呈负异速生长;头冠长和胸鳍长出现拐点,其中,头冠长的生长拐点依次为8日龄和12日龄,胸鳍长的生长拐点依次为16日龄和24日龄。【结论】三斑海马吻长等速生长保证其摄食口径和捕食能力,尾长正异速生长提供强大的攀附能力,头冠的生长速度变化在特定阶段为其提供保护,而特定阶段的胸鳍快速发育可有效提高其捕食能力。三斑海马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异速生长现象,主要优先发育攀附功能器官,其次是摄食器官。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花生品种(系)对钙肥响应的差异及机制,在酸化土壤上,以不施钙为对照,研究钙肥(CaO 450kg/hm2)对6个花生品种(系)钙素积累、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钙肥可促进花生针壳和籽仁对钙素的吸收,籽仁尤为明显,而对营养器官(根、茎和叶)的影响较小。山花8号对钙肥较敏感,各器官钙含量及积累量较对照均显著增加,而花育32各器官增幅较小或没有增加,对钙肥反应较为迟钝;钙肥可促进籽仁发育,6个品种(系)籽仁干重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但对营养器官和针壳干重影响较小,因此提高了收获指数。施钙可提高荚果产量,其中山花8号荚果产量增幅最大,为49.09%,花育32增幅最小,仅为4.11%;荚果产量与针壳和籽仁钙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营养器官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不同花生品种(系)对钙肥的响应差异较大,生产上应根据不同花生品种(系)对钙肥的敏感程度适量施用钙肥。  相似文献   
6.
探究哈茨木霉配施高碳基肥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调控烟草微环境及改善土壤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4个处理:T1(哈茨木霉菌剂750 kg/hm2+常规施肥)、T2(高碳基肥750 kg/hm2+常规施肥)、T3(哈茨木霉菌剂750 kg/hm2+高碳基肥750 kg/hm2+常规施肥)和CK(常规施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哈茨木霉配施高碳基肥对根际土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改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效果总体表现为T3处理>T1处理>T2处理,T3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全氮含量、全碳含量、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7.63%、41.67%、20.80%、63.70%、28.98%、15.07%和9.51%;(2)烤烟根际土细菌群落结构α多样性指数在哈茨木霉菌剂和高碳基肥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哈茨木霉菌剂处理的根际土细菌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而CK较高且与T2处理和T...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20 d时达到最高,胰蛋白酶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两者整体酶活随日龄都有所增加且胰蛋白酶增加更为明显;脂肪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1~5 d时酶活性快速降低,5~10 d时又显著升高,15~20 d时又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胃蛋白酶在1~15 d时活性逐渐上升并在15 d时达到最高,之后缓慢下降并维持低值。溶菌酶(LZM)和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IgM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LZM活性在5 d时最高,之后两者都波动地缓慢下降并最终维持在较低值。以上结果表明:尚未摄食的六斑刺鲀初孵仔鱼体内已存在各种消化酶,仔稚鱼消化酶活性变化与其发育阶段和饵料种类密切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在六斑刺鲀仔稚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的混合营养期显著上升,之后缓慢下降到较低水平,说明营养转变过程对仔稚鱼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大,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升高增强了仔稚鱼的抗病能力,提高了养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辣椒炭疽病菌种群复杂、田间复合侵染种群组成不清,导致防控相对困难的问题,建立一种快速直观的辣椒炭疽病菌区分标记系统,为其病害田间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rDNA-ITS通用引物克隆田间分离的22株辣椒炭疽病菌rDNA-ITS,通过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初步确定22株供试菌株的种类和分类地位;选用效应因子NIS1基因为靶标,根据辣椒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黄瓜炭疽菌(C.orbiculare)NIS1基因比对分析,设计NIS1基因简并引物,克隆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利用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比较rDNA-ITS和NIS1基因区分供试菌株的差异,进而对22株不同辣椒炭疽病菌NIS1基因进行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分析NIS1基因的PCR产物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差异,建立NIS1-PCR-RFLP标记系统。【结果】rDNA-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2株辣椒炭疽病菌属于5种炭疽病菌,即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短孢炭疽菌(C.brevisporum)、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和黑点炭疽菌(C.capsici),其序列同源性为85.6%~99.8%,但C.capsici和C.truncatum处于同一混合组群;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两端序列较保守,中间存在可变区,与已报道的C.orbiculare的NIS1基因同源性在34.6%~78.9%;NIS1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能将22株辣椒炭疽病菌分成5个组群,C.capsici和C.truncatum处于不同组群,表明其区分度优于rDNA-ITS;NIS1-PCRRFLP主要差异片段显示C.gloeosporioides和C.brevisporum的最大片段均为210 bp,但片段数目不同,而C.acutatum为292 bp,C.capsici为685 bp,C.truncatum为345 bp,参照菌株C.orbiculare为497 bp,能够直观观察区分。【结论】研究建立的NIS1-PCR-RFLP标记系统可简便、直观地区分不同辣椒炭疽病菌的差异,有望发展成为真菌新的分子标记应用于田间辣椒炭疽病菌种群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9.
10.
与寄主植物和寄主相关的化学线索在寄生蜂的寄主搜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云南派姬小蜂Pediobius yunnanensis是松树钻蛀性害虫——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的蛹寄生蜂,为了探究该寄生蜂对其寄主和寄主植物相关化学线索的行为反应,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利用Y形嗅觉仪,测定了该寄生蜂对不同处理的油松球果(含蛹球果、含空蛹壳的球果、幼虫为害的球果和健康球果)和松枝(含蛹松枝、幼虫为害的松枝、含蛹球果的系统枝、含蛹松枝的系统枝和健康松枝)以及幼虫虫粪(3龄幼虫虫粪、含蛹球果内的幼虫虫粪)挥发物的趋性行为;在开放场中,测定了老熟幼虫爬行痕迹对该寄生蜂搜索行为的影响;利用双选择试验,在培养皿中测定了该寄生蜂对微红梢斑螟茧或蛹浸提液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在嗅觉试验中,含蛹球果、含有空蛹壳的球果挥发物对寄生蜂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而幼虫为害的球果和健康球果对寄生蜂的行为无明显影响;该寄生蜂对含蛹松枝挥发物表现出明显的正趋性反应,而对幼虫为害的松枝、含蛹球果的系统枝、含蛹松枝的系统枝以及健康松枝则无趋性反应;寄生蜂对含蛹球果中的幼虫虫粪挥发物表现出偏爱性,而对3龄幼虫虫粪无明显反应;在开放场中,老熟幼虫的爬行痕迹对寄生蜂的搜索行为无显著影响;在培养皿中,微红梢斑螟茧的甲醇、二氯甲烷或正己烷浸提液以及蛹的二氯甲烷或正己烷浸提液,不仅能强烈地吸引该寄生蜂,还能明显延长其停留时间。该结果为揭示云南派姬小蜂寄主搜寻行为的化学调控机制以及微红梢斑螟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