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319篇
农学   48篇
基础科学   24篇
  187篇
综合类   550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07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元江蚬木群落特征及种群结构的分析,为狭域特有种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取典型选样法在元江县干热河谷区域元江蚬木集中分布地段设置了5个固定样地和4条样线,调查元江蚬木的种群数量及伴生树种的名称、数量/盖度、胸径、生境特征以及人为干扰状况,根据重要值、生活型及大小级结构等方法分析元江蚬木群落特征及种群结构。[结果]元江蚬木集中分布在元江县的普漂、元洼路、白沟深、鲁业冲以及施坻冲等区域,呈零星或小片断状分布;元江蚬木所处群落的植被类型为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样地中记录到维管植物共计83种,隶属39科69属,其中,落叶树种比例高达90.9%,群落内高位芽植物比例最高,达60.24%,其次是地上芽植物,比例19.28%。调查发现元江蚬木共计412株,种群结构整体呈稳定型,其中,Ⅵ级木(20 cm≤DBH)数量最少,比例9.47%,其次是Ⅴ级(15≤DBH20 cm),比例10.92%,其它大小级个体数量无显著差异;由于人为干扰等原因,衰退型、增长型与稳定型存在于不同的样地或样线。[结论]元江蚬木所处群落的植被类型为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种群结构整体呈稳定型,但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结构在不同地点并存;实生苗和萌枝是元江蚬木种群更新的主要方式,元江蚬木的幼苗和幼树在不同分布地点数量差异很大,生境干旱和人为干扰是影响种群更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山丘河谷平原地带农业集约化发展条件下地下潜水氮素情况,对浙江长乐江流域河谷平原地带地下潜水以月为单位连续采样分析,研究该地区地下潜水中氮素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以各个采样点为圆心,分别提取每个样点周围8种半径(50、100、250、500、750、1 0000、1 250、 1 500 m)的圆形区域中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地下潜水中氮素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潜水中硝态氮(NO3--N)浓度总体平均值为(1.326±0.618) mg·L-1,总氮(TN)浓度总体平均值为(2.717±1.614) mg·L-1,地下潜水中TN与NO3--N浓度的时空变化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时间分布上两者浓度均在丰水期大于枯水期,空间分布上则从以园地(蔬菜、苗木)和耕地(水稻、油菜)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向周边递减。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园地对NO3--N和TN浓度值贡献最大。地下潜水中的氨氮(NH3-N)浓度总体平均值为(0.434±0.158)mg·L-1,占TN的16%。各监测点丰水期的NH3-N浓度普遍低于枯水期,并呈现靠近水域的监测点氨氮浓度偏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4.
基于RS和GIS理论和方法,以干热河谷区云南省元谋县为例,对2008年和2016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特征,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和动态价值,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下降。建设用地转入特征和未利用地转出特征较为明显。2008年和2016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静态价值分别为25.98亿元和26.54亿元,总动态价值分别为9.179亿元和16.004亿元。虽然生态系统服务总动态价值仅为同期总静态价值的35.40%和60.30%,但其增长率为74.01%,明显高于总静态价值变化率(2.27%)。土壤形成与保护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最高,2008年和2016年其值分别为4.91亿元和5.03亿元。农业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建设用地的扩张和未利用地的减少,水土保持和生态综合治理促进了林地面积的恢复。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显著提升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系统服务总动态价值的增长。因此,应强化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调控,继续实施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治理工作,以维护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特殊生境下稀树灌丛的热值和养分特征,探讨该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热值和养分的差异,以云南省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观测其热值、灰分及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元江干热河谷8种优势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平均值为20.21 k J·g-1,其大小顺序为细基丸>白皮乌口树>心叶木>厚皮树>虾子花>马松子>扭黄茅>锈色蛛毛苣苔。不同生活型中,去灰分热值为乔木(21.23 k J·g-1)>灌木(20.56 k J·g-1)>草本(18.84 k J·g-1),灰分含量为草本(40.30%)>乔木(7.74%)>灌木(6.97%)。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热值与全C、全N、全P、全K和全S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Ca和灰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3种生活型植物的热值与养分密切相关。元江干热河谷植物生长高效的叶片,能够有效利用充足的光照、有限的养分,积累较高的热值,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退耕还林工程监测评价研究成果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了巧家县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参照相关价格参数,科学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对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应,截止2012年巧家县退耕还林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和固碳制氧等生态效益价值为39.90亿元,单位面积生态效益价值为4.90万元·hm2,接近云南昭通市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5.25万元的水平。经相对支付意愿系数调整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2.37亿元。研究结果可为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干热变性莲子淀粉为主要原料,研究变性淀粉用量、甘油用量和干燥温度对干热变性莲子淀粉膜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分析及加权评价函数法对膜性能指标进行综合优化,得到干热变性莲子淀粉的最佳成膜工艺条件为:变性莲子淀粉用量为3.53%,甘油用量为1.51%,干燥温度80.61℃。本研究成果将为干热变性莲子淀粉可食膜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9.
介绍了清水河流域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发展水平低、森林质量不高、退耕农户收入无保障、林区野生动物危害周边农作物严重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以期为该地区河谷沟道川塬区林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