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42篇 |
国内免费 | 115篇 |
完全免费 | 114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180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06篇 |
2021年 | 192篇 |
2020年 | 149篇 |
2019年 | 160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244篇 |
2016年 | 348篇 |
2015年 | 623篇 |
2014年 | 1662篇 |
2013年 | 1525篇 |
2012年 | 1966篇 |
2011年 | 2268篇 |
2010年 | 2006篇 |
2009年 | 2043篇 |
2008年 | 2213篇 |
2007年 | 1661篇 |
2006年 | 1738篇 |
2005年 | 1883篇 |
2004年 | 1703篇 |
2003年 | 1342篇 |
2002年 | 1099篇 |
2001年 | 1043篇 |
2000年 | 932篇 |
1999年 | 626篇 |
1998年 | 641篇 |
1997年 | 517篇 |
1996年 | 445篇 |
1995年 | 500篇 |
1994年 | 500篇 |
1993年 | 434篇 |
1992年 | 320篇 |
1991年 | 280篇 |
1990年 | 205篇 |
1989年 | 277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58年 | 2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2.
3.
森林细根生产和周转研究 总被引:93,自引:10,他引:83
随着近 2 0多年来对细根功能的深入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发展 ,林分细根生物量、生产和周转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成为森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研究报道基础上 ,对森林细根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如下 :细根 (直径 <2~ 5mm)生物量变化在 46~ 2 80 5g·m- 2 之间 ,大部分在 10 0~ 10 0 0g·m- 2 ;细根生物量分别占地下部分总生物量和林分总生物量的 3%~ 30 %和 0 .5 %~ 10 % ;北方常绿针叶林平均细根生物量最低 (2 16g·m- 2 ) ,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高 (10 87g·m- 2 )。细根年净生产量 2 0~ 1317g·m- 2 ·a- 1 ,占林分总净初级生产量的3%~ 84% ,大部分在 10 %~ 6 0 % ;从北方森林到温带、亚热带至热带森林 ,细根生产量呈增加趋势 ;针叶林细根生产在总净初级生产中的比例小于阔叶林 (常绿和落叶 )。树木细根生命周期短至数天 ,长达数年。细根年周转率 4.3%~ 2 73.2 % ,阔叶林细根周转率低于针叶林。细根生产和周转是土壤碳和养分的重要来源 ,细根生产向林地输入的生物量占总输入 (细根生产和地上枯落物输入 )的 6 .2 %~ 88.7%。除气候森林类型外 ,森林生态系统细根生物量、分布、生产、周转还因季节、土壤类型、立地条件和生长发育阶段而异。同时 ,还受树木体内碳 相似文献
4.
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从世界各国的研究来看,普遍的研究结论认为森林减少可以增加流域年产水量;森林植被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径流泥沙含量;森林植被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溪流水质状况。由于影响森林水文生态效益的环境异质性的普遍存在,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影响程度在不同水文生态区差别很大,因此,要想将一个地区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应研究结果可靠地外推到其他地区其他流域,必须重视森林水文生态过程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83,自引:4,他引:79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与顶极群落阶段其居优势地位的种组分别为先锋种 ,次先锋种和过渡种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 ,种组替代规律是先锋种经次先锋种、过渡种最终被次顶极种和顶极种替代。随着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 ,群落高度 (0 6~ 16 9m)、盖度 (0 2 9~ 0 79)、显著度 (0 872 0~2 1 8981cm2 ·m- 2 )逐渐提高 ,而密度早期增大之后逐渐降低 (36 32 8~ 5 6 116株·hm- 2 ,5 6 116~ 2 372株·hm- 2 ) ;物种数 (16~ 5 0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0 99~ 4 72 )、均匀度 (0 77~ 0 83)升高而生态优势度 (0 16~ 0 0 5 )降低 ;群落生物量 (3 4 9~ 87 4 5t·hm- 2 )逐渐积累增大 ;萌生株数减少而实生株数增多 ,群落更新对策由早期阶段无性更新向后期阶段有性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降水截留规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通过对大量林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研究资料的分析,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三个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发挥最主要的层次出发,比较分析了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降水截留规律。 相似文献
7.
森林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6,自引:4,他引:72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 ,在几乎所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 ,土壤酶活性的监测似乎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动态 ,植被特征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的关系 ,植物 -土壤界面的土壤酶 ,森林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土壤酶及人类活动干扰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等是当前森林土壤酶学的研究重点。由于土壤酶的功能和生态重要性 ,森林土壤酶研究可能包括 :(1 )土壤酶系统分异 ;(2 )作为森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土壤酶活性 ;(3)植被动态与土壤酶的关系 ;(4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酶活性特征 ;(5 )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特征 ;(6 )人类活动对森林土壤酶系统的影响。本文从土壤酶系统分异和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土壤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综述 ,这对于加深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土壤酶的生态重要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隙(GAP)干扰研究进展 总被引:75,自引:3,他引:72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森林循环的理论、自然干扰的概念、林隙的一般特征和林隙干扰的时空格局。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干扰形成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林隙的大小、形成年龄、形成方式以及形成木的特征是研究林隙特征的重要参数,虽然不同森林群落中,林隙干扰的频率和程度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不同,但大多数森林的年平均干扰率是在1%左右。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大、小型干扰的比例不同。小型林隙干扰与大型灾难性干扰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组合,就形成了不同森林景观的时空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森林效益的计量、评价及补偿 总被引:68,自引:6,他引:62
本文提出:(1)自然资源有价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2)建立完整的可操作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建设可持续林业的基础。(3)引用多年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结果,并参照森林资源调查、水利、气象等部门提供的有关数据,计算出黑龙江省森林各类效益值(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产量),通过等效益物替换和货币置换法进行“产品”的转换和量纲统一,最终得出黑龙江森林总效益值为498687×108元,占全省(1990~1992)年平均总产值1522×108元的327%。在森林总效益中,有形产品(经济)的效益值与无形产品(公益)的效益值的比值为1∶583。(4)根据国情、省情计算出森林资源有形产品的年补偿总额为1379×108元,无形产品的年被偿总额为8378×108元。然后根据不同的补偿主体,提出不同的补偿方式和份额。 相似文献
10.
森林有害生物红脂大小蠹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该文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写PRA)方法,从有害生物的国内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以及危险性的管理难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的危险性做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在我国属于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