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杉木林间伐强度材种出材量和经济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6年6月在江西省奉新县磉下林场10年生杉木林中进行抚育间伐强度试验,1996年10月结束,历时20年.采用定位研究,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揭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材积依照径级的分布规律呈正态分布,有一个峰值,偏向小径级位置.林分大径材材积及其比例随间伐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小径材则相反,间伐强度之间中径材材积无显著性差异.林分活立木出材量大致占总出材量90%~95%,间伐木和枯损木约占5%~10%,间伐不能有效提高林分总出材量及伐后20年间定期增加值.强度间伐能比对照极显著增加大径材出材量,小径材则相反,中度和弱度间伐大径材出材量比对照也有显著增加,但间伐强度之间中径材出材量无显著性差异.30年生林分总产值、活立木产值及其20年间定期增加值均以强度>中度>弱度>对照;强度间伐极显著大于对照,中度和弱度间伐显著大于对照,间伐林分活立木产值及其定期增加值显著大于对照的原因系大径材产值增加的结果.伐后20年间,依照林分年平均产值及其定期年平均值的变化,从经济上分为4个时期,即上升期、高峰期、高峰延续期、下降期.研究提出以木材产品市场价值及其相应经济效果确定杉木林主伐期,可望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并以此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主伐期:对照24 a、弱度和中度30 a、强度30~35 a. 相似文献
2.
采用30年生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林龄立地质量、林分密度对林分材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植密度相同时,立地质量越好各材种出现时间及达到最大出材率的时间越早,22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的小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时间较16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早4 a,中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的时间早6 a;立地指数相同时,随初植密度增加小径材出材率的峰度及峰值均减小,20立地指数样地中,初植密度为1 667株·hm-2的小径材出材率峰值较初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高17%,而初植密度对中径材、大径材影响不大;在林分发展的不同时期,林分密度对材种出材率的影响不同,30年生时林分蓄积相近的但初植密度不同的样地,初植密度越大小径材出材率越高,大径材出材率越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程序流程图,详细介绍了基于R软件平台的马尾松人工林林分材种结构预测系统。该系统包括3个函数,分别是林分状态及间伐收获预测函数、造材函数和整合函数。程序至少需要给定立地指数、造林密度、采伐年龄和间伐水平共4个参数方可运行,并可进行批处理。系统输出主伐和间伐收获各材种单位面积出材量。实践应用显示,该系统运行效率高,可靠性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和后续开发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2012年以来,阿里河林业局围绕“保增收”这一重心,严格按照限额采伐的要求,科学调整材种结构,创新木材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了优质材比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对建瓯市徐墩镇1984年营造的杉木人工林开展不同时间和次数的抚育间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幼林抚育间伐是杉木人工林经营中的重要技术措施,对林木生长和林分质量有显著影响。无论是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还是材种出材量、规格材出材量,均表现出间伐三次>间伐二次>没有间伐的林分,同样也表现在经济效益上的较大差异。适当提早首次间伐时间是开展中幼林抚育间伐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文中采用近乎理想的需求系统模型,分析中国木材进口需求的结构性特征及各材种之间的经济学关系。研究发现:进口针叶材的支出弹性明显高于阔叶材,说明进口木材消费规模的扩大将在更大程度上带动针叶材需求;针叶锯材进口需求富有弹性而其他商品进口需求缺乏弹性,尤其是阔叶原木进口需求曲线最为陡峭;不同材种之间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值,同一材种之间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值,说明不同材种之间为互补品,而同一材种之间为替代品;粗加工产品进口价格的上涨会引发深加工产品进口量的上升,如果再加上旺盛的进口需求,这一效果将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