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林业   13篇
  2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西地区十年九旱,恶劣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采用科学的方法恢复植被,是摆脱生态困境的根本选择。在详尽分析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就本地区植被恢复模式、抗旱保水技术措施、加强抚育管理和科技支撑等方面做出系统阐述,特别强调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辽西地区的母亲河,大、小凌河是东北最为古老和最负盛誉的水系之一。为促进流域及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扼要介绍辽宁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概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建立凌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的基础上,对油松毛虫越冬幼虫种群的资料代换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采用的7种代换方法中,越冬幼虫种群可用的代换方法较多,但以Taylor的方法和反正弦代换效果最佳,其代换公式分别为x'=x-0.08235和xI=1In(x+√x2+1).  相似文献   
4.
利用“世行”贷款发展人工商品林,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靠科学和系统的管理。“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高度重视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了组织、计划、资金、质量、种苗、科研推广、环境、信息监测等管理体系和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5.
次生林是东北地区森林的主体,如何有效经营次生林对中国林业的发展及林业工程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介绍了东北森林资源现状,以东北次生林为对象将定向培育体系细化,为东北次生林培育优质良材提供参照,为提高东北次生林区乃至全国森林经营水平,大力开展林木定向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辽西地区沙地栽植大扁杏林对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西地区沙地降雨后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在该地区选取大扁杏林,对其保持水土的效果进行研究。在辽西典型沙地栽植的大扁杏林和未造林地设立径流小区,于2012、2013和2016年进行定位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监测期间,大扁杏林小区和对照小区(未造林地)内植被盖度和植物种类大大增加,大扁杏林小区乔木郁闭度高于对照65%,灌木覆盖度高于对照5%,草本覆盖度低于对照20%,植被总盖度高于对照2%;2)2012年大扁杏林小区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分别为109.95 m~3/hm~2和0.69 t/hm~2,2013年和2016年再无径流和土壤流失发生。对照小区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分别由2012年的902.3 m~3/hm~2和52.21 t/hm~2降至2013年的178.2 m~3/hm~2和4.1 t/hm~2,至2016年无径流和土壤流失发生。综合来看,辽西地区沙地栽植大扁杏林可最终形成相对较高的植被盖度,是减少这一地区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的有效手段,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东部水源区植被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黑龙江省东部水源区5种不同植被土壤层的水分物理性质、蓄水性能、渗透性能以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进行定位观测分析基础上,对各植被土壤层的水文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天然林和灌丛林林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最强,针叶林地一般,云杉幼林地最差。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提高灌丛在当地林木植被资源中的比例,加强人工针叶林林分结构的调整与抚育管理,是提高当地森林植被系统涵养水源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幼林质量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全省的项目造林成效进行了分类评价。同时,针对于加强项目林分的后期经营管理,对提高林分生长质量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辽宁省北部地区山区水土保持经济林的选择与水土流失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对辽宁省北部地区典型沙地改植榛子林后的2012,2013和2016年进行水土流失定位监测。监测点小区为2012年春新造榛子林地,原土地为玉米地,无工程造林,土壤类型为砂壤土。监测点建设3个径流小区,集中布设,其中两个为沙地改植榛子林,1个为对照坡地,分别于2012、2013和2016年,每年8月中、下旬调查样地内的乔木、灌木、草本和植物总盖度以及乔木、灌木、草本的种类。采用径流小区法,监测地表径流、土壤流失量和土壤侵蚀模数。每次雨后测量集流桶水量,计算地表径流量。取样分析泥沙量,计算土壤流失量和土壤侵蚀模数。并在小区上、下各设1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取土层深度为0~10cm和10~20cm。在每个土壤层面中部用环刀法取样3次重复,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项目区监测期间,项目区植物种类均呈增加态势,特别是草本植物增加速度较快,而乔灌木增加较少。另外,植物种类的增加方面榛子林多于对照,至2016年,榛子林的植被盖度达到100%。榛子林样方内植物种类由5种增至24种,对照内植物种类由4种增至为15种;沙地改植榛子林后对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明显,场次产流过程的地表径流量、土壤流失量与同期有效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呈紧密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显著性水平逐渐降低,至2016年,监测点小区无产生径流和土壤流失量发生,显示了工程造林可以迅速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项目区监测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来看,至2016年,各项指标含量均有增长,且经常扰动沙地的项目区监测点经过榛子林改造后,土壤容重基本呈增加趋势,榛子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和含N、K量始终高于对照区,但由于项目区原土地是熟耕地,所以榛子林与对照林地在相差不大。总体上,林地的保水保肥能力要始终强于非林地。综合来看,该地区沙地改造榛子林可最终形成相对较高的植被覆盖密度,这是减少这一地区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和土壤养分流失有效手段,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东亚是温带植物种丰度的热点地区,它与北美东部具有相似的气候和植物组成,但是物种丰度是北美东部的2倍。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反复的气候变动形成了当今北半球温带物种的分布格局与遗传结构,反复的气候波动导致海平面的反复升降,为东亚地区物种扩张提供了路线,导致种群不断的分开和连接,从而促进了进化的发生和异域物种的形成。介绍了森林树种的群体遗传学研究及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情况,阐述了东亚地区森林树种迁移扩散研究概况,包括物种迁移扩散模式及森林树种天然种群在东亚的迁移扩散情况,最后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