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2017年,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解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藏东南主要针叶林球果害虫及其危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Pinus densata林球果害虫为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林球果害虫为冷杉梢斑螟D.abietella,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球果害虫为球果螟D.sp.、球果花蝇Lasiomma sp.和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p.,害虫区系与东北针叶林害虫区系类似。高山松天然林球果的被害率为9.23%,人工林被害率为23.33%,1个球果1头虫;色季拉山林芝云杉林球果被害率为69.76%,波密县岗乡球果被害率为41.55%,1个球果1~6头虫不等;急尖长苞冷杉林球果总被害率为19.18%,多数情况1个球果1种害虫危害,少数情况1个球果2种害虫同时危害。  相似文献   
2.
苹果树叶片上锈病斑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树为藏东南地区经济林的主要树种,近年来锈病危害严重。以藏东南地区苹果树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采用扩散系数C、Morisita指数I、Cassie指标Ca、平均拥挤度M*、Lloyd聚块性指标、负二项参数K、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指数方法,研究了藏东南工布自然保护区苹果树叶片上锈病的空间分布格局规律。结果表明:苹果树叶片上锈病斑数量表现为树中部树下部树上部,树西面树东面树北面树南面。锈病斑数量在苹果树叶片上中部占39.33%,其中左中部占19.32%、右中部为20.01%;叶下部占31.53%,其中左下部为15.37%、右下部为16.16%;叶上部占29.14%,其中左上部为14.70%、右上部为14.44%。叶左边占49.39%,右边占50.61%。苹果树叶片上锈病斑主要以10~40个聚集的形式存在。以30≤b40为最多,锈病斑数量占总锈病斑数比率的17.36%。苹果树叶片上锈病斑空间分布呈聚集型,但聚集强度不大,锈病斑个体群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锈病斑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平均个体群大小为48.42。苹果树叶片上锈病斑的空间格局IwaoM*-m回归模型为M*=0.997 2+5.686 8m(R~2=0.999 9),Taylor幂模型为log(S~2)=0.148 3+1.633 2log m(R~2=0.956 8),2个模型均判定锈病斑在所有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随着锈病斑密度增大,聚集强度也增大。  相似文献   
3.
以北农1号番茄为试材,以土壤为对照,研究了菇渣、高效腐殖土、往年凋落物、当年凋落物4种基质对番茄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出苗率、株高、茎粗、根长、单株干鲜质量、根冠比、茎叶比、鲜干比和真叶抽生数等方面,高效腐殖土、菇渣和往年凋落物均明显优于当年凋落物和对照土壤;土壤在株高、茎粗和真叶抽生数方面显著优于当年凋落物;往年凋落物具备作为优质育苗基质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种植条件下,对来自西藏的132份春青稞种质资源的抗锈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在供试的种质资源中,抗锈性R级的有37份,HR级的有46份,MR级的有36份,MS级的有8份,HS级的有5份;2)抗锈性强的种质资源中,来源于日喀则的春青稞的抗锈性明显强于其他地区,抗病类型免疫(R)占该区各类型的71.4%。3)4地区春青稞材料中,抗锈类型以免疫(R)、高抗(HR)的种质资源数最多,占62.88%,4个地区的春青稞抗锈强的种质资源数占的比例,按大小依次是日喀则、山南、昌都、拉萨地区。  相似文献   
5.
西藏林芝地区果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果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农林交错地带土壤动物及农田土壤害虫综合防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4年4-5月,利用对角线五点采样法和国际通用的手拣法,对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实习果园内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采样以及鉴定分类,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在0~20cm土层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在西藏农牧学院实习果园中共获得土壤动物194头,隶属4门6纲14目,4门分别为软体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6纲分别为腹足纲、线虫纲、寡毛纲、蛛形纲、唇足纲、昆虫纲。优势类群为寡毛纲正蚓目及昆虫纲鞘翅目(幼虫)、鳞翅目(幼虫)、膜翅目,常见类群为柄眼目、咀刺目、蜘蛛目、蜈蚣目、双翅目、革翅目、半翅目、同翅目,无稀有类群。优势类群占总数的74.87%,构成西藏林芝地区春季果园大型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鞘翅目(幼虫)所占比例最大,为27.75%;咀刺目和蜈蚣目所占比例最少,均为1.05%。环节动物门的丰富度指数较高,为0.325 6;节肢动物门次之,为0.202 7;软体动物门和线虫动物门丰富度指数均较小,分别为0.064 5和0.047 2。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与丰富度指数一致。在0~20cm土层,土壤动物的类群、个体总数及其所占比例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在5~10cm土层以上3个指标均较大。【结论】西藏林芝地区果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基本呈聚集分布状态,类群数量分布基本均匀,但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  相似文献   
6.
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方法】于2014年5-10月,对位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实习农场青稞田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对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捕获土壤动物536头,隶属3门9纲19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线虫动物门线虫纲咀刺目Enoplida、节肢动物门蜱螨亚纲真螨目Acariformes和弹尾纲弹尾目棘跳科Onychiuridae,分别占土壤动物总数的12.87%,26.31%,17.54%;常见类群为环节动物门寡毛纲正蚓目Araneeida,蛛形纲蜘蛛目Araneae和甲螨目Oribatida,原尾目富芫科Fujientomidae,昆虫纲Insecta同翅目Hom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双翅目Diptera、啮虫目Corrodentia、鞘翅目Coleoptera,占总数的36.94%;稀有类群为节肢动物门双尾目康虫八科Campodeidae、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鳞翅目夜蛾科Noctuidae,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等翅目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缨翅目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直翅目蝗科Acrididae,占总数的6.34%;上述3类构成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土壤动物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动态变化明显,7月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最高,10月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最低,丰富度指数最高为8月,主要地下害虫为鞘翅目昆虫。【结论】西藏林芝地区青稞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由优势类群、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组成;7月个体总数和优势类群个体总数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7.
草原毛虫(Gynaephora spp.)是青藏高原牧区的重要害虫.别名红头黑毛虫、草原毒蛾,属毒蛾科.其在西藏草原发生的主要种类是青海草原毛虫(Gynaephora ginghaiensis Ghou et Ying).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西藏林芝不同植被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水平,采用陷阱法对西藏农牧学院农场3种不同植物(油菜、杨柳、青稞)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群结构进行研究。共捕获节肢动物1221头,隶属6纲11目28科。3种不同植被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油菜、杨柳和青稞的优势种群同为鞘翅目步甲科,但数量分布有所不同,青稞地群落明显高于油菜、杨柳地。通过3种种植地多样性特征指数、功能群分布及相似性比较可知:杨柳地4项指数均高于油菜地和青稞地;3种种植地均是杂食性群落占比最大、寄生性群落占比最少;不同植被下种植地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相似性有差异。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在不同植被间存在显著差异,植被变化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青稞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分析不同月份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群结构。[方法]采用双对角线五点取样法,结合人工捕捉法和网捕法,对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冬青稞田间节肢动物取样鉴定、数量统计、计算类群比例及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结合性指数、PCA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节肢动物1973头,隶属于2纲12目76科。其中鞘翅目Coleoptera瓢甲科Coccinellidae和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为优势类群,分别占节肢动物总数的16.73%、40.40%。鞘翅目象甲科Curculionidae、双翅目Diptera食蚜蝇科Syrphidae、摇蚊科Chironomidae、毫蚊科Trichoceridae、毛蚊科Bibionidae、果蝇科Drosophilidae、寄蝇科Tachinidae、半翅目猎蝽科Reduviidae、花蝽科Anthocoridae、长蝽科Lygaeidae、姬缘蝽科Rhoplidae、蜘蛛目Araneida逍遥蛛科Philodromidae为常见种群,分别占总数的1.98%、1.27%、1.06%、1.37%、3.35%、3.75%、3.65%、1.77%、1.27%、1.42%、1.57%,2.94%。稀有类群有62科,占节肢动物总数17.47%。4月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最高,5月节肢动物数量最多,6月丰富度指数最高。不同月份节肢动物类群相似性不同。[结论]蚜科和瓢甲科是优势种群,西藏林芝青稞田间节肢动物由优势种群、常见种群、稀有种群构成。不同月份节肢动物数量有差异。5月个体数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
砂生槐种实害虫对砂生槐种子与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林芝、拉萨、日喀则砂生槐自然分布区研究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itiana)种实害虫对砂生槐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库的害虫寄生率高达70%,寄生性昆虫为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刺槐小蜂(Bruchophagus onois(Mayr));整个种子库的发芽率为29.35%,正常种子的发芽率为50.3%;豆荚螟寄生完全阻断种子的发芽,发芽率为0;刺槐小蜂取食寄生的种子发芽率为9.4%。完好种子和不同昆虫寄生种子纵径、横径和质量有显著差异,与正常种子相比较,豆荚螟和刺槐小蜂寄生均使种子体积减小;豆荚螟和刺槐小蜂寄生引起种子的质量损耗分别为49.13%和39.30%。说明昆虫寄生对砂生槐种子有明显的影响,是影响砂生槐种群更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