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20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19篇
  23篇
综合类   124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玉米新品种漯玉16的最佳种植密度,研究密度对其叶面积、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漯玉16的株高、穗位高和棒三叶叶面积先增加后降低,茎粗先减少后略有增加.穗长逐渐变短,穗粗减小,秃尖长和空秆率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降低.抽雄期、吐丝期和成熟期均有推后,生育期延长.综上所述,玉米新品种漯玉16在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株高和穗位适中,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NDPK1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过表达技术,分析过表达NDPK1转基因拟南芥的株高和茎粗;用扫描显微镜观察比较过表达NDPK1转基因拟南芥细胞大小和形态、统计单位面积中细胞数目;利用RT-PCR技术,检测过表达NDPK1转基因拟南芥中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初步分析NDPK1对细胞周期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过表达NDPK1转基因拟南芥下胚轴长度高于Col-0野生型拟南芥;过表达NDPK1转基因拟南芥的下胚轴细胞数目多于Col-0野生型拟南芥;过表达NDPK1中细胞分裂的促进因子CDC2和CycD2的表达量明显高于Col-0野生型拟南芥。以上结果表明,NDPK1可通过调控CDC2和CycD2的表达进而促进细胞分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选择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解析,为玉米育种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选用344份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时效性的玉米自交系,其中包括美国主要杂种优势群、由国内地方种质发展来的杂种优势群、由美国商业化杂交种选系发展来的杂种优势群以及近年来在中国玉米育种中应用的新种质。利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包含3 072个SNP位点的Maize SNP3072芯片对供试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揭示其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结果】在344份自交系中,3 072个SNP标记所检测到的基因多样性为0.028—0.646,平均为0.44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28—0.570,平均PIC值为0.344。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K=8时,△K值最大,即本研究所采用的自交系群体可以划分为8个类群,分别为旅大红骨群、黄改群(又称塘四平头群)、Iodent群、兰卡斯特群、P群、改良瑞德群、瑞德群和X群,其中前7个群已有报道且基本被育种家所公认,第8个群为近年来以X1132X等杂交种作为基础材料选育出的优新种质,命名为X群。比较8个类群,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19—0.512,遗传距离为0.229—0.514。AMOVA结果表明类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38.6%,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占58.1%。PCA(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X群与黄改群、兰卡斯特群遗传关系较远,与Iodent群遗传关系较近。各类群平均基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类群改良年代的增加,类群平均基因多样性降低,其中X群种质平均基因多样性最高;进一步分析表明,美国种质类群(兰卡斯特群、瑞德群和Iodent群)和国内地方种质改良系(旅大红骨群和黄改群)核心材料多样性下降幅度较大,P群和改良瑞德群核心材料下降幅度较小,X群核心材料则没有下降趋势,说明X群核心材料仍然保留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未来还有很大的育种潜力可挖掘。【结论】近年来,以X1132X等杂交种所构建的基础材料选育而成的京724等系列优良自交系,区别于其他已知的7大类群,可以单独成群,称之为X群。该群与黄改群之间存在较远的遗传距离,从分子水平验证了"X群×黄改群"这种强杂优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水解马铃薯淀粉得到低DE值麦芽糊精来制备脂肪模拟物产品。研究酶配比、复合酶添加量、底物浓度、水解时间、水解温度对产品DE值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100 mL反应体系):复合酶配比为中温α-淀粉酶︰普鲁兰酶=4︰6、复合酶添加量1 125 U、底物浓度20%、反应温度60℃、水解时间10 min,此条件下水解产物的DE值为2.92。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日光温室冬季能量分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地把握日光温室内的能量转化及消耗,对于优化温室结构,建立合理的温室管理策略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以东北地区较为典型的日光温室作为试验温室,对温室内外的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进行实时监测,充分考虑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将照射到温室前屋面、后墙、后坡、番茄群体、土壤各部分表面的太阳辐射能作为入射能量,建立温室内各表面能量分配模型,对比分析温室内各种能耗途径日变化规律及不同月份的能量消耗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温室前屋面、后墙、后坡、番茄群体、土壤各部分表面温度的预测值(y)与实测值(x),计算回归方程分别为y=0.9269x+1.5101、y=0.8609x+1.4668、y=1.0469x-0.195、y=1.2582x-2.5613和y=0.9675x+1.105;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93,0.9340,0.9598,0.9273,0.8148。可见,各部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度较好,模型能较准确的模拟出温室内各部分结构的能量流动情况。探究不同月份温室能量消耗情况,在沈阳地区10月和11月,日光温室能耗途径中潜热能耗占主要部分,但在沈阳地区最为寒冷的12月,白天潜热能耗可以降低,日光温室的传热能量损失变为主要部分,尤其是前屋面的传热能耗是日光温室传热能耗最为薄弱部分。冬季日光温室夜间能量消耗途径中传热能耗占主要部分,其次为冷风渗透能量消耗,土壤在日光温室夜间起到室内保温作用。本研究建立的日光温室冬季能量分配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东北地区日光温室冬季能量分配情况,可应用于实际生产管理之中,对温室每日能量消耗进行精准模拟监控,为作物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为了摸清适合玉米的抗倒剂种类和喷施时期,以玉米品种新科19为材料,研究了5种抗倒剂(矮壮精、50%矮壮素、玉米小胖墩、矮丰·胺鲜乙烯利、玉米四宝)和5个喷施时期(七叶一心、八叶一心、九叶一心、十叶一心、十一叶一心)对新科19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抗倒剂较对照(喷清水)能明显降低新科19的株高、穗位高,缩短第3、5节间平均长度,增加第3、5节间平均茎粗,提高产量。其中喷施玉米四宝产量最高,分别比其余4种抗倒剂增产0.2%~0.9%;抗倒剂在玉米9片叶时喷施产量最高,比对照产量提高18.9%。  相似文献   
8.
花期相遇良好是确保制种成功的关建,通过进行玉米杂交种‘新科19’双亲的播期试验及雌、雄穗分化观察,掌握了2个自交系的穗分化及吐丝、散粉规律,明确了‘新科19’正交制种播期调节内在原因及花期预测的叶龄指标。  相似文献   
9.
利用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以成熟的库车小白杏为研究对象,先通过一阶导数混合标准正态变量变换法进行光谱预处理,再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最佳因子数为4,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64 45,校正集标准偏差为0.215,预测集标准偏差为0.456时模型最佳。结果表明,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杏的可溶性固形物含有具有可行性,可以为库车小白杏的无损检测提供重要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饲喂碳酸氢钠能够参与反刍动物瘤胃酸碱调节并发挥重要的酸碱平衡作用。试验通过对比高产、中产、低产3个不同群体荷斯坦奶牛每头每日补饲不同剂量小苏打后,观察其对奶牛个体平均泌乳天数和日单产的影响,探究小苏打的最佳补饲量与补饲方法,为我国现阶段高产奶牛的饲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方法]对本场挤奶大厅1 000头泌乳牛连续16个月不间断全群补饲小苏打,以奶牛恶性舔土现象出现的次数以及临床热应激疾病发病数量作为瘤胃酸碱平衡的量化指标,分析各试验组的小苏打补饲量。[结果]高产群、中产群、低产群每头荷斯坦奶牛每日通过自由舔食分别平均获得61 g, 70 g, 80 g的小苏打,加上精饲料中分别提供的174 g, 156 g, 120 g,高产群、中产群、低产群每头每日实际需要量为235 g, 226 g, 200 g。[结论]通过高产奶牛自由舔食补饲小苏打的研究,确认自由舔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苏打补充方法。添加适合剂量的小苏打能够预防高产奶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减少奶牛恶性舔土现象,从而提高奶牛的生产和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