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林业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突出成就和核心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国以往火灾统计数据与美国同期数据对比,分析我国森林防火事业的成效并总结管理工作经验。研究表明,突出业绩主要体现在将森林火灾发生次数降低至每年3000次上下、森林受害率低于0.9‰,远超美国的管理水平。我国森林防火管理部门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通过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手段,将管理工作核心落实在人为火源管理的有效性上,努力避免潜在灾害造成的各项损失,减少随之而来的扑救和善后费用。在广大林区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全方位的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对火灾易发地域火源来源进行严格监管,为降低火灾发生次数和减少林火造成的损失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林区一线森林公安干警、林业执法人员以及基层林场职工长期的协同工作和默默奉献,确保在火源管理的合法性和人员保障以及执法力度上长期稳定。在火源管理工作中增加技术内涵、加大火灾易发地域可燃物管理力度并广泛推行生物防火分隔技术,有利于提升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效率、实现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并降低森林大火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森林防火隔离带技术的变革与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消减可燃物的方式预防和阻隔森林火灾是林火管理工作的核心。传统阻隔技术向遮荫型防隔火技术的演变已成为近10余年西方多林国家林火管理工作的重要走向。从林火的特点和蔓延基本规律出发,遮荫型防火隔离带技术通过局部消减可燃物载量和规则化可燃物分布,显著降低其可能形成的林火强度,使大多数火灾自行熄灭。该项技术的实施不受区域和气候条件限制;与传统全光式防火隔离带和生物防火林带相比,不但工作量较小,对林分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干扰也较小。该项技术实现了偶发性林火的防控、森林健康及生态维护的有机结合,以此替代传统防火隔离带技术效益显著。针对遮荫型防隔火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应包括不同稀化程度林带潜在火行为和其防隔火效能的量化评估、林地局部可燃物稀化的高效作业机具以及伴随该项技术实施产生的大量生物质副产品的有效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物防火林带技术的科学基础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防火林带技术是将特定常绿阔叶树种呈带状密植到易燃的植物群落中,用以预防和阻隔地表火及树冠火蔓延。研究表明,生物防火林带的防隔火功能不只是来自于植物叶片间可燃性的差异,更多源于常绿阔叶树的树冠结构以及相对密植构成的独特林分。通过抑制带内地表可燃物的生长,实现对地表火的阻隔;在遭受树冠火袭击时,以其树冠较弱的可燃性和分层特性消减火势(强度),降低火蔓延过程中热量输运的效率,使火蔓延自动终止。与传统的防火隔离带(生土带)相比,该项技术在阻挡火焰辐射、飞火以及保持水土和生态维护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由于缺乏对其抵抗树冠火规模的量化认识,也没有建立起量化的技术性能指标以及细化的实施规范,生物防火林带技术仍处于经验型阶段。对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不仅可以确保其在森林防火分隔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还可以在森林和城镇结合部等火灾多发地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交界域火灾现象和预防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界域火灾现象与目前国内统计的98%人为因素造成的森林火灾有着直接的关联。运用火源形成、一次引燃和二次引燃等概念把交界域的火灾现象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表述,并阐述了火灾预防工作的重点应摆在火灾的一次引燃阶段和如何阻止向二次引燃转化上。交界域的火灾防控效果是对诸多工作的综合检验,包括可燃物和火源管理技术的落实、公众防火意识教育、消防扑救力量的储备以及应付紧急状态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5.
森林着火,不但毁坏森林资源,从不同程度上也破坏了林区的各项设施,如桥涵、铁路、库房、居民住宅等等。因此,如何保证林区建筑等不受林间火的侵袭,以确保林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将火灾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林间火引发林区建筑着火的规律进行探讨,以期找到阻止林间火对林区建筑等的侵袭的最佳途径。林间火引发林区建筑的着火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完成,辐射点燃、飞火点燃、火焰蔓延等。下面以“五·六”大火期间马林林场的经历为例,来分析外在火源引发林区建筑着火的过程。特大火灾发生后的第二天,大火蔓延至马林西侧。当天夜11时许,大火越过马林西山头,跨过几十米宽的小树林、河流及开阔地,在几十分钟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森林防火科技发展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内外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对今后我国森林防火科技发展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科技的进步首先应体现在构筑坚实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运用的平台,包括造就一大批胜任不同技术层面工作的人才队伍和建立起与行业科技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科研服务网络.通过行业引导,加强技术装备的规范化建设.把宣传和教育摆到与技术装备同等高度予以重视,提升宣传和教育的影响力.东北森林防火工作,应在加强应急和扑救能力的同时,强化可燃物管理、火险等级预报和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并在相关作业中实现有效性和经济性统一.  相似文献   
7.
经过反复实验论证,我们发现燃烧与树木特有结构有一定关系。木材是由无数沿树干方向排布的纤维组成。通常人们把纤维俗称为木纹。就一块木材做两组试样:一组顺木纹方向制作长方形木条,另一组横木纹方向制作同等大小的木条。对这两组木条进行实验。将木条竖置,下端点火,测量点着木条所用最小点火能Qig,图1.将两组木条的Qig进行了对比,横纹木条的Qig比顺纹木条的Qig小,这说明横纹木条易点燃。对燃烧着的木条进行观察,发现顺纹木条的外部气相火焰不规则,常常出现间断,木条表面时有  相似文献   
8.
9.
森林和村镇结合部属非常特殊地域,以往统计出98%人为因素造成的森林火灾直接与此地域关联,火灾防治工作难度高。对于单一火灾案例来说,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均经历火源准备、一次引燃和二次引燃三个基本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拥有丰富的细节。基于此原理,提出一套调查结合部火灾现场的方案,以了解特定火灾案例发生和演化过程及其机理。通过采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深入认识结合部火灾特点以及结合部火灾向森林火灾转变的条件,由此建立起结合部火灾防治新理念和新思路,并开发经济有效的火灾防控技术和措施。本调查方案的实施有利于以最小投入解决火灾防治工作中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0.
依据近些年典型国际林火案例,分析火灾的发展动向和产生的根源,由此探讨管理对策。野外火在许多国家表现为延长的高发季节、难以控制的超级规模,并有向北极圈内发展的势头。分析表明,相关国家和地区反复出现人力难以应付的森林大火,源于长期干旱和极端高温天气引发的气象灾害。持续不断的火灾爆发和不可控性,通过次生灾害进一步抬升灾害的源头,加剧灾害链循环和连发效应。与此同时,灾害的偶发性特点和灾害经济学以及政府的运作模式又决定特定国家和具体州省森林防火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眼下较可取和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就是在此框架下寻找经济高效的灾害管控办法。面对业已非常脆弱的地球生态系统,提出全球性协同防御机制,全面加强跨国界和地区的火灾预防和救援互助工作,实现国家间灾害快速响应力量的调配与投放,从全球角度提高防灾和减灾投入效益并增强协同抵御超级大火的响应能力,有效应对日益加码的火灾挑战,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