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林业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均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2006年在福建省邵武市的周源、上坪、高南、杨家墟4村,针对农户进行的半结构式访谈获取的资料,就"均山"的性质、意义、多样化实施模式等进行研究."均山"是将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初次公平分配给农户的过程,是农民追求平等权利的结果,也是建立林业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前提.研究显示:"均山"是一种受当地村民欢迎的产权分配方法,实行分户经营,是当地村民长期自愿的选择;资源数量和可控程度对"均山"目标实现程度和模式有重要影响;实行"均山"的村、组,出现了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已历经多次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纵观其过程,每一次改革均以发展林业与社区经济为目标,但结果与初衷常常相悖,产权者的短期行为屡屡构成再次改革的政策理由,重新界定产权便成为历次改革的主题。至今为止,20多年的政策更迭衍生出一系列归属不清、权责不明且无法律保障的现实产权9各类产权冲突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集体林业与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林权纠纷个案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福建省全面推行以“均山、均权、均利”为主要特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采取“二到三还”(产权到户、到人,还山、还林、还利于民)的政策,将林地使用权、林木产权划归农民个体所有.确定了山林初始产权安排向农户转移的基本改革路径,从而结束了公有产权长期垄断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者法律解释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就林业行政案件与法津规范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林业执法者应具有三种法律解释能力,即综合法律分析能力、健全的文本解释能力和一定的非文本解释能力。通过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采伐林木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林业行政执法者应具备的基本法律解释能力结构,并以该案办案人员处理意见为参照,结合林业行政执法实践中的普遍做法,对我国林业行政执法者法律解释能力现状作必要的归纳。  相似文献   
5.
文中在分析产权管制、公共域与租值耗散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森林资源产权管制和残缺的演进过程,构建了森林资源产权公共域一产权管制一产权残缺的分析框架,认为森林资源产权的明晰界定以及提升产权主体行为能力是保护当事人权益的前提,是改善森林资源经营绩效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金融精准扶贫的我国林权抵押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融精准扶贫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贫困地区林农收入的有效手段,但作为金融精准扶贫重要措施的林权抵押政策在我国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定位不清、扶贫对象不明、扶贫效率低下的问题。文中阐述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理论基础,认为应该设计以林权抵押为核心的金融精准扶贫政策,从构建团体抵押机制、建立多功能和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完善林业经营保险体系、赋权贫困群体参与金融市场等方面完善林权抵押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