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完全免费   3篇
  林业   3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保持土、调节气候、维持自然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支持系统。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气温的不断出现,自然栖息地的侵占和人为隔离(片断化)等,导致生物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日益退化和丧失的威胁。本文基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几个层次总结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以及被引入用来测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热力学单位熵等测度指标,总结了目前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测度指数;介绍了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等当前国内外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以为今后本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不同林龄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渝东重庆石柱林场不同林龄(8a、20 a、30 a)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①马尾松的胸径和树高在幼龄林(8a)和中龄林(20a)生长速度最快,材积量则在成熟期(30a)达到最大.②马尾松各器官生物量和总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树干的生物量增长速度最快,在成熟期最高,达到72.68%.③各林龄马尾松林内,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生物量和林地地上总生物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并占有绝对的优势;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比重则逐渐降低.④马尾松林的地上部分各林层的净生产力在中龄林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幼龄林和成熟林则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灌木层;乔木层生产力在地上总生产力中占绝对比重.  相似文献
3.
间伐强度对柏木人工林生长及林下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川中丘陵区普遍存在的柏木人工林密度过大、木材生产力低、林下灌草盖度低和天然更新不良等问题,开展生态疏伐试验,探讨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林下植物的影响,为开展柏木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营林活动提供参考。【方法】以25年生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4种间伐强度(20%~25%,15%~20%,10%~15%和对照)的处理,观察林分胸径、树高、蓄积量、生物多样性和天然更新幼苗数量,探讨间伐强度对其影响。【结果】不同强度间伐5年后林分平均胸径和胸径连年生长量在各处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胸径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平均树高以20%~25%间伐强度最大,达10.7 m,但20%~25%间伐强度与15%~20%间伐强度和10%~15%间伐强度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树高连年生长量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20%~25%,15%~20%和10%~15%不同强度间伐5年后林分蓄积量分别为97.35,93.43和93.19 m3·hm -2,均比对照小,但蓄积连年生长量随间伐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6.11,4.58和3.66 m3·hm -2 a -1,均高于对照;20%~25%间伐强度林分的灌木和草本 Simpson 指数分别为0.7695和0.4446,Shannon-Wiener 指数分别为1.7025和0.7690,都比其他处理高;不同间伐强度天然更新幼苗株数仅在苗高5~30 cm 等级存在显著差异,30~50和50~150 cm 的幼苗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评价结果表明,综合得分以20%~25%间伐强度最大,且随间伐强度降低而减小。【结论】间伐后保留木的生长空间和营养空间得到有效改善,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但不同间伐强度蓄积量差异不显著;适度间伐可提高林下灌木和草本生物多样性指数;林分更新幼苗数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就本研究的4种间伐强度而言,中龄阶段柏木人工林的适宜间伐强度为20%~25%。  相似文献
4.
广安市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广安市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结合广安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践,提出建设具有广安特色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5.
岷江干旱河谷几种乔木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困难的造林地区之一。本试验以生理研究为基础,选择干旱河谷区造林地内具有相对较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针叶树种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辐射松(Pinus radiata)和阔叶树种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榆树(Ulmus pumila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影响其抗旱性的主要生理指标和试验树种的抗旱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影响该地区试验树种抗旱性的主要生理指标为: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水分饱和亏缺度、叶片含水量和24h失水率;②5个试验树种的抗旱性表现为岷江柏最高,其次榆树>刺槐>臭椿,辐射松的抗旱性最差。  相似文献
6.
植物耐水湿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水岸造林植物经常遭水淹,成活率较低,因此其耐水湿性成为水岸景观防护林植物选择的难题,选择较耐水淹的植物是水岸造林的重点.本文对植物耐水湿性机理、耐水湿性评价指标和植物耐水湿的主要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分别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森林水文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水文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如何正确看待森林对流域径流的调节作用,评价森林水文效应,是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文中主要探讨了森林对流域径流的调节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流域水文模型模拟森林流域水文动态过程,正确评价森林水文效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森林景观生态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中国城市森林景观生态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城市森林景观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城市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现状等方面,对我国近年来城市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城市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是我国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功能服务区,而该区域由于“受焚风效应”的影响以及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使该区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区。本文以该区域内分布最广泛的灌木——白刺花为对象,研究其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格局以及生物量分配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为干旱河谷区灌丛植被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白刺花的地上生物量分配中,阴坡叶片所占地上生物量比例变化范围在36.01%-41.54%,明显高于阳坡(14.35%~21.12%);AK海拔梯度变化上看,白刺花在阳坡与阴坡的茎枝、叶和种子各部分生物量以及单丛生物量大小变化趋势均呈现“V”字型变化趋势。②白刺花单丛地下生物量则阴坡海拔1860m地最高,达到440.06g,阳坡海拔2280m最高,为436.39g;最低的地下生物量主要在阴坡海拔1730m和阳坡海拔1880m,仅为47.23g和44.61g,最高生物量分别是它们的9.9、9.8和9.8、9.2倍。同时,在阴坡和阳坡的不同海拔梯度上,均表现出粗根和中根生物量占地下部分总生物量50%以上,细根、小根生物量之和在30%以下。③白刺花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间相关关系显著,并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白刺花单丛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枝(干)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曲线方程模型Y=27.581x^1.1473和Y=18.648e^0.3454x。最优,其群分别达到0.9677、0.9464;叶生物量和种子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模型则分别以Y=7.3936x^0.3454x和Y=2.5705e^0.4144x最佳,砰分别为0.7172、0.7446。白刺花各部分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也相对一致,即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各径级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拟合效果相对地上生物量较差,其中粗根生物量?  相似文献
10.
林木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环境压力之一,也是影响干旱区林木分布和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林木抗旱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败,因此研究林木的抗旱性是树种选择的基础。文中主要从林木抗旱机理的研究、林木抗旱评价指标的研究、林木抗旱性评价的主要方法3个方面对近年来林木抗旱性评价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