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篇 |
完全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2.
大钟寺博物馆钟架的超声波无损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超声波技术现场测定北京大钟寺博物馆永乐大钟大型木结构钟架的弹性模量,并对其力学强度的变化做出了评估,找出相关规律,为超声波用于古建筑木结构的无损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保护区旅游潜力评价体系初探--生态足迹理论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华 《绿色中国(A版)》2005,(14):43-45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及模型方法,引入了经济、社会等综合指标因子建立旅游地潜力的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对自然保护区旅游评价的静态观点,更为强调保护区在旅游开发运营过程中的动态过程,以全新的视角去解决在保护区开发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分析的潜力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4.
“3S”技术在退耕还林(草)作业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遥感技术(RS)对兴安盟四旗县(市)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现地定位,将退耕还林地块落实到1:25000调绘底图上,并利用微机,采用GIS技术绘制了四旗县(市)的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成果图。实践证明,应用先进的"3S"技术进行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成果质量高,工作效率高。 相似文献
5.
杨木单板的表面改性与胶合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项研究是就杨木单板的表面改性,探讨其对胶合性能等的影响。试验利用特制的水溶性三聚氰酰胺系化合物BL-M做表面改性剂/桥连剂,它既能与未材表面的羟基产生交联反应,又能与脲醛树脂反应,在木材与胶粘剂之间架桥。试验结果证明,通过交联与桥连反应提高了杨木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减少用胶量25—30%,并且还抑制和克服了杨木由于存在胶质纤维而在材面土产生起毛的弊病。在胶合板生产中,这种表面改性方法是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完全可行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6.
7.
茶多酚银、茶多酚锌配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茶多酚银配合物(TP-Ag)、茶多酚锌配合物(TP-Zn),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指标[油脂的过氧化值(POV)、诱导时间及抗氧化因子]对茶多酚(TP)及TP-Ag、TP-Zn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P-Ag、TP-Zn具有比TP更强的抗氧化活性,3者的抗氧化能力为TP-Zn>TP-Ag>TP。 相似文献
8.
9.
基于林班尺度的森林立地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广西凭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哨平实验场,以林班为单元,按7hm~2/块密度布设样地调查获取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信息,以主成分分析确定立地类型划分主导因子,依据六级分类系统及利用ArcGIS分析叠加技术得到立地类型及图表,综合评价立地质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划分2个立地类型小区,3个立地类型组,88个立地类型,其中:立地质量Ⅰ级为零;Ⅱ,Ⅲ,Ⅳ,Ⅴ级立地类型数、面积及占总面积百分数依次为4个,48.87hm~2,1.44%;11个,106.42hm~2,3.14%;52个,2 799.21 hm~2,82.65%;19个,432.36hm~2,12.77%。2)立地质量中等及以上立地类型15个,面积155.29hm~2,占4.58%;而较差或差达73个,3 231.57hm~2,占95.42%。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