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16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尾叶桉、细叶桉、赤桉、粗皮桉、巨桉(简称桉树类,下同)和马占相思、粗果相思及薄果相思(简称相思类,下同)等8个树种,在水土严重流失的贫瘠丘陵地经7年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除巨桉和细叶桉在该立地生长较缓慢外,其余6个树种生长快,产量较高。尤其是尾叶桉和马占相思,7年生胸径年均生长量在1.0cm以上,单位面积生物量(地上部分鲜重,下同)为52.69t/hm2和43.67t/hm2。不同树种的生长比较:桉树类树种(除巨桉外)4年生以前胸径、树高和生物量生长均比相思类树种生长快,4年后相思类树种逐渐赶上或超过桉树类树种。性状生长高峰期分别为:胸径桉树类为2年生(细叶桉1年生)、相思类为3~4年生,树高桉树和相思类均为1年生,生物量桉树类为2~3年生、相思类为4~6年生。  相似文献   
2.
桉树焦枯病病原菌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桉树焦枯病病原菌3种典型的5隔膜、3隔膜和1隔膜分生孢子进行了研究。5隔膜病原菌致病力最强,3隔膜次之,1隔膜较弱。匀菌剂菌毒清对3种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化学除草技术在桉树幼林抚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和分析了化学除草技术在桉树幼林抚育中的技术措施、效果和效益。该项技术不但能取得理想的除草效果,而且有效地节省了抚育费用,可在桉树幼林抚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桉树油桐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油桐尺蛾作为桉树主要食叶害虫的危害情况及其生物学特性,并从营林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林间施药技术等方面对危害桉树油桐尺蛾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试验用漂白剂、酸性染料和其他化学药剂,采用单纯漂白、单纯染色、先漂白再染色和化学着色等4种不同的方案对人工林桉树木材进行材色改良处理研究.结果发现:单纯漂白可获得一定的材色改良效果;硫化物类、过硫酸铵类的药剂配方漂白效果不明显;硼氢化钠类的药剂配方可得到一定的漂白效果;双氧水类、次氯酸钠类的药剂配方可得到很好的漂白效果.单纯染色比较难获得好的材色处理效果.采用先漂白后染色的方法,获得的材色过于鲜艳.采用化学着色的方法,可获得较理想的材色改良效果;草酸类药剂配方着色效果明显,可消除材色缺陷,根据不同的配方和处理工艺可获得从浅粉红色到红棕色的色调;用双氧水做活性剂,引入带发色团的化学药剂,材色改良效果明显,通过调整配方药品的浓度和处理工艺可获得从浅黄色到橙黄色的不同色调和较佳的材质.  相似文献   
6.
Wilson  S.J.  Clark  R.J. 《New Forests》2000,19(1):13-25
Bare-root seedlings of Eucalyptus nitens frequently exhibit water stress after planting resulting in leaf lamina damage and reduced leaf area. Two trials examined effects of root exposure and desiccation between lifting and transplanting on post-planting water relations, leaf retention and root growth. Plants with roots exposed on a glasshouse bench initially lost water rapidly. In one trial 1 declined to around –2.0 MPa within 2.5 h, after which there was no further change with exposure up to 7.5 h. In the second trial, the initial decline in 1 was more rapid, reaching below –2.0 MPa in the first hour, before remaining stable with continuing exposure up to 4.5 h. A further decline then continued to –4.0 MPa after 7.5 h.Two days after transplanting into potting mix, day – time leaf water potentials in all desiccation treatments had declined to near –2.0 MPa. Hydraulic resistivity, measured as leaf specific resistivity two days after transplanting, increased following exposure for greater than 2.5 h, but there was no further increase between 4.5 and 7.5 h. The increase in resistivity corresponded with leaf water potential declining below –2.0 MPa during exposure.In the second trial, increasing root exposure time resulted in decreased leaf area due to lamina necrosis. Root growth, measured three weeks after planting, was also reduced. and there was also a positiv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area remaining at three weeks and new root growth.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hardiness and the management of E. nitens seedlings from nursery to plantation.  相似文献   
7.
我国耐寒桉树的种质资源及其遗传改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建中 《桉树科技》2006,23(1):24-31
本文概述了中澳合作“耐寒桉树”研究项目在良种筛选与遗传改良方面的主要工作。通过对我国耐寒桉树目标推广区气候特点的认识,及对20年来这些区域桉树引种试验的重新评估,项目筛选出一批耐寒能力在-5℃至-10℃的优良桉树,并它们把分为2类,一类为适生于高海拔地区树种,主要有:蓝桉、直干桉、史密斯桉和亮果桉;一类为适生于低海拔地区树种,包括:邓恩桉、赤桉、巨桉、柳桉。在耐寒桉树的遗传改良方面,该项目通过改建、新建等方式,在全国各地建立以上树种的种子园19个,并制定了各树种的详细改良计划。为获得更多优良耐寒树种,我国近年已建立了一大批耐寒桉树筛选试验,可望在耐寒能力的提高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8.
短周期桉树无性系苗木低温胁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共测定了54个短周期桉树无性系在人工气候培养室中的低温胁迫伤害指数和死亡率。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对无性系伤害差异极其显著;苗木不同培育年份对低温伤害指数的影响明显,但对苗木死亡率的作用不大。苗木在低温胁迫处理后1~3 d内观察评分结果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由于受测试的不同树种和无性系苗木的低温伤害或致死低温范围窄,而直接影响林分的野外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因此外界环境的极低温限制应是制约桉树往偏寒地区扩大种植规模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的低温范围内,低温胁迫伤害指数在无性系间存在一定水平的遗传变异,通过选择育种可以适度提高无性系抗低温胁迫能力,而结合耐寒桉树树种选育和改进环境与养分条件应可以获得更好的抗性效益。苗木或林木的生长状态对受低温伤害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闽南山地桉树种/种源选择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闽南山地引种的19个不同桉树种/种源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尾巨桉、巨尾桉及广西尾叶桉属高产型树种,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35.3-53.3m^.hm^-2,其山地造林后表现适应性强、树干圆满通直、林木分化程度低,林相整齐、生产力高、经示范推广收效显著,是闽南山地短周期工业原 造林的首选树种,值得大力推广引种。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黄冕林场的几个桉树树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树种生长、立木材性以及林分密度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各树种的生长(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冠幅、树皮厚度)和材性(立木Pilodyn值、应力波波速、基本密度)性状均差异显著。比较3种不同林分密度的邓恩桉发现,林分密度对其生长、材质形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适宜的林分密度有利于林木生长和材性形成。对各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树种评价,结果表明:巨桉林木生长量大,大花序桉和本沁桉生长量相对较少,但木材材质相近,表现为坚硬,而粗皮桉、柳桉、邓恩桉均低于对照尾巨桉。从林木生长、立木材性方面看,适合于该地区发展的树种有巨桉、大花序桉和本沁桉,其中巨桉最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