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5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56篇
林业   847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7篇
  100篇
综合类   318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丹县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树种优选及提高造林质量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山丹县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是当前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能够起到调节水文的作用,必须加大对其的研究重视程度。基于此,分析了山丹县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树种优选的措施,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选种,以及符合水土保持的选择原则两点策略。探讨了山丹县林业重点工程提高造林质量的措施,包括:合理排布林业造林布局、完善造林前准备工作、引入抗盐碱造林技术以及调整林业造林防护管理模式,这些措施对提高山丹县林业造林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暴露出了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为了维持生态的平衡,就要提高植树造林的力度,这其中碳汇造林就是植树造林工作的延伸。在碳汇造林中乡土阔叶树种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乡土阔叶树种在碳汇造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影响显著,在制定土地政策时,必须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影响。以杭州市富阳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979—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预测评价了县区级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1979—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全区植被碳总量损失为273.4 Gg,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总量损失为771.0 Gg,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是导致土壤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预测2006—2020年间研究区植被碳损失的年均速率将减至25.93 kg·hm-2,土壤有机碳损失的年均速率将减至27.48 kg·hm-2。制定合理政策和有效措施来保护林地,抑制建设用地增长,扭转土壤碳损失趋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滩地是我国钉螺分布的主要区域,也是血吸虫病的主要流行区。近些年我国大力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通过滩地营造人工杨树林,使得钉螺原有孳生地的多种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发生了明显变化,显著减少了钉螺种群的分布空间,从而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目前,国内外在滩地造林后单一要素改变对钉螺的影响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有关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对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还未有深入探索,对钉螺孳生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要素尚不明确。文中综述了滩地造林后林下的草本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光照、地温等诸多要素发生变化对钉螺生存的不利影响,总结了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提出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Yakun TANG 《干旱区科学》2018,10(6):833-849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water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logical adjustments of tree species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pure and mixed plantations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 semi-arid regions. In this study, the normalized sap flow (SFn), leaf water potential,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Pr) were monitored for two dominant species, i.e., Pinus tabuliformis and Hippophae rhamnoides, in both pure and mixed plantations in a semi-arid region of Chinese Loess Plateau. A threshold-delay model showed that the lower rainfall thresholds (RL) for P. tabuliformis and H. rhamnoides in pure plantations were 9.6 and 11.0 mm, respectively, and the time lags (τ) after rainfall were 1.15 and 1.76 d for corresponding speci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 tabuliformis was more sensitive to rainfall pulse than H. rhamnoides. In addition, strong stomatal control allowed P. tabuliformis to experience low gs and Pr in response to drought, while maintaining a high midday leaf water potential (Ψm). However, H. rhamnoides maintained high gs and Pr at a low Ψm expense. Therefore, P. tabuliformis and H. rhamnoides can be considered as isohydric and anisohydric species, respectively. In mixed plantation, the values of RL for P. tabuliformis and H. rhamnoides were 6.5 and 8.9 mm, respectively; and the values of τ were 0.86 and 1.61 d for corresponding species, respectively, which implied that mixed afforestation enhanced the rainfall pulse sensitivity for both two species, especially for P. tabuliformis. In addition, mixed afforest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SFn, gs, and Pr for P. tabuliformis (P<0.05), while maintaining a high leaf water potential status. However,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mixed afforestation of H. rhamnoides was observed at the expense of leaf water potential statu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Although inconsiste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were adopted by these species, the altered water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for P. tabuliformis indicated that the mixed afforestation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6.
2012年11月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苏岭村对5种不同造林密度的中华猕猴桃林枝条生长量与产量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中华猕猴桃2年生枝条基部直径、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显著,对枝条长度的影响较小;造林密度越小,枝条平均基部直径越粗,单株产量也越高;5种造林密度的猕猴桃林单位面积枝条产量大小为C(2 m×1.66 m)D(2 m×1.45 m)B(2 m×2 m)E(2 m×1.25m)A(2 m×2.4 m)。造林与抚育管理成本与造林密度成正比,造林密度越大,成本越高;总收入、纯利润与造林密度呈抛物线关系;当造林密度为2 m×1.66 m时,其2年生生枝条总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7.
披针叶茴香是我国所特有的传统药用植物,适宜林下栽植,是优良的林下药用观赏树种。介绍披针叶茴香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在医药方面的利用价值及观赏价值。阐述披针叶茴香播种育苗和扦插繁殖及造林和林下套种技术。  相似文献   
8.
从植物学与生物学2个方面阐述了香榧的特征特性,并从采种及种子处理、播种、培育壮苗、嫁接、造林地选择及整地、造林、林间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香榧育苗造林技术,以期为香榧的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未成林地自然灾害受损核查办法,对贵州省2013年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干旱灾害受损情况进行省级核查。分别针对不同受灾地域、工程项目、造林年度、混交方式、树种组5个承灾体,分析受损程度等级、株数保留率情况。为积极有效应对干旱灾害,在科学造林、加大抗旱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完善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10年生巨尾桉纯林(1 650株·hm-2)与按2∶1行状混交的巨尾桉×红椎林(巨尾桉1 100株·hm-2∶红椎550株·hm-2)为对象,采取典型的样地方法,对2种林分生长、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林分稳定性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巨尾桉适宜的混交模式,以促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结果表明:1)巨尾桉×红椎混交林中巨尾桉胸径、枝下高、冠幅和单株材积生长均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P<0.05),但树高生长差异性不显著。2)巨尾桉×红椎混交林的林分总蓄积量为126.44 m3·hm-2,比较接近巨尾桉纯林(129.84 m3·hm-2)。3)混交林上层土壤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巨尾桉纯林增加16.31、0.43 mg·kg-1和16.65 mg·kg-1。4) 10年生时,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协调,红椎生长尚未受到巨尾桉较大影响,但混交林中巨尾桉、红椎的胸径小于其各自平均胸径的立木比例分别占57.88%和52.42%,林分结构存在不稳定的趋势。因此,建议适时开展抚育间伐,改善林分结构和调整种间关系,以期充分发挥混交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