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72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0篇
  180篇
综合类   799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其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为评估广西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基于2000-2018年MODIS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广西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地形因子、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数据,探讨了植被NDVI对地形、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广西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但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北高南低,边缘高中间低。2)随着高程的增加植被NDVI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随着坡度的增加植被NDVI呈先增加至稳定再减小的趋势;除无坡向以外,坡向的不同对植被NDVI影响不大。3)广西2000-2018年气温和降水对植被NDVI为正影响,复相关系数达到0.32。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植被NDVI对气候的响应是不同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广西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气候和土地利用的响应,能够为广西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作物产量与经济的损失,本文基于灾害学理论,运用数理统计的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78—2017年旱灾、水灾、风雹灾与低温成灾4种极端气候事件对广西区农作物成灾、受灾面积的影响。并用极端气候事件的气候因素响应频率来近似代替一定区域极端气候发生的概率,结合1978—2017年4种极端气候事件灾损评估,对广西区旱灾、水灾、风雹灾与低温成灾进行时空分析,揭示其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广西区农作物因灾致损程度为:旱灾>水灾>低温成灾>风雹灾;(2)广西区由旱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呈下降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由中部与西部逐步变化至西南部与东北部;(3)广西区由水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变化呈上升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由南部向中西部逐渐变化;(4)广西区由风雹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变化呈下降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由北部与南部向中部与南部逐渐变化;(5)广西区由低温成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变化呈上升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科学客观地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提出可行有效的土地生态系统优化对策,为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生态安全的维护及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通过分析影响土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经济、社会3个主导因素,建立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系统,对2008—2017年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桂西资源富集区2008—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程度均属于一般安全状态,且由一般安全状态逐步接近较安全状态;其中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分别在不同因素下的土地生态安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且差异在逐年增大。【结论】为了避免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生态安全系统存在发展失衡的倾向,建议桂西资源富集区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缓解人地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进行介绍,找出广西田园综合体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最后 提出解决广西田园综合体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促进广西农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稳步 提升。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近年来广西卵形鲳鲹海豚链球菌流行菌株的基因型信息以及菌株间的差异,对2015—2016年从广西地区7个养殖场的患病卵形鲳鲹体内分离得到的17株海豚链球菌菌株分别进行了基因型分析、耐药谱测定以及毒力基因检测。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RAPD)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PCR)分析其基因型。结果显示,RAPD和rep-PCR指纹图谱结果一致,17株海豚链球菌可分为2种基因型。对海豚链球菌7种主要的毒力相关基因特异PCR检测,所有菌株均为sim A+scp I+pdi+sag A+cps D+pgm A+cfi+毒力基因型,表明这2种基因型的海豚链球菌似乎均为毒力较强的菌株。采用K-B法进行了20种抗生素敏感实验分析其耐药谱,结果表明归于基因1型的菌株耐药谱为AZT,基因2型菌株则出现3种相似的耐药谱,分别为SIZ/T/S/PEN/AZT/SPE/CAZ/PB、SIZ/T/S/PEN/AZT/SPE/CAZ/CRO和SIZ/T/S/PEN/AZT/SPE/CAZ/PB/RIF,证实基因型相同的菌株耐药谱型也相似,2种基因型的菌株耐药谱型差异显著,因此基因型和耐药谱型存在相关性。此结果为卵形鲳鲹海豚链球菌病流行病学研究、疫苗研制以及疫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广西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筛选出能够促进桉树发展的主要技术指标。[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广西8个代表性地区的桉树人工林经营发展现状,采用文献查找借阅、实证研究、定量化研究与定性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进行生态效益评价。[结果]桉树人工林单项生态服务价值量从小到大依次为净化空气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固碳释氧价。生态健康价值=固碳释氧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净化空气价值。广西各地区桉树人工林生态健康价值平均为16.51万元/(hm2·a)。[结论]该研究可为更好地发展广西地区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推动生态养殖业的整体发展,广西自2016年开始实施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工作,要求2020年全区90%规模养殖场都需要与现代生态养殖标准所符合。目前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工作成效显著,在较大程度上推动现代生态养殖业的整体发展。但依然有一些问题存在于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工作中,相关部门及人员需加强重视,及时探索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广西桂林柑桔园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为对象,采用田间调查该粉虱卵、若虫、蛹和成虫的方法,研究了该粉虱的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广西桂林柑桔园每年3月中旬—12月上旬的气温可满足黑刺粉虱的生长发育需要,2015—2017年间黑刺粉虱种群变动较大,黑刺粉虱卵至蛹全年发生高峰在5月中旬—7月上旬,其次在8月下旬—9月上旬;而成虫全年发生高峰在5月上旬,其次则在9月上中旬。本研究表明每年5—9月是桂林柑桔园黑刺粉虱自然种群增长较快的时期,生产上应用密切关注这一时期的该粉虱种群动态,并根据其危害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统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来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能够更好地保住优质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系统梳理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开发边界(以下简称"三线")划定的政策法规,建立了"三线"统筹下的省域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规则,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选择耕地国家利用等和集中连片程度进行了永久基本农田"三线"统筹划定,退出了生态保护红线核心区内所有永久基本农田7 413.46 hm2,并将5 073.05 hm2优质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开天窗"的形式保留在了生态保护红线一般区和城镇开发边界内;2)广西全区退出永久基本农田1 426 540.77 hm2,主要是标注为工程恢复和未标注的非耕地,补划了永久基本农田525 614.37 hm2,主要是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外优质连片的耕地,布局优化后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率高达85.62%;3)布局优化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全为耕地且与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之间无交叉重叠,集中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达到95.08%,无重度和极重度污染损毁、石漠化和25°以上坡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国家利用等提高了0.06等。建立的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规则实现了"保护优先、布局优化、优近劣出、质量提升、三线统筹"的目标,能够为各省份指导市县统筹三条控制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土壤游离铁精确预测模型,简单、快速、经济地预测土壤游离铁,有助于研究土壤发生和分类。【方法】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铁铝土、富铁土、淋溶土和雏形土等82个旱地土壤剖面的B层土壤,进行室内土壤化学分析、光谱测定,分析不同光谱变换后的光谱反射率与土壤游离铁含量的相关性。基于特征波段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法建立土壤游离铁含量光谱预测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预测偏差(PRD)确定最优模型。【结果】土壤光谱曲线分别在457、800和900 nm波段附近有明显的游离铁吸收和反射峰特征;土壤游离铁含量与原始光谱反射率呈负相关;原始光谱经过微分变换后,游离铁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相关性显著提高;基于400~580和760~1 300 nm特征波段和一阶微分光谱变换的SMLR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其验证集的R2和RPD分别为0.85和2.62,RMSE为8.41 g·kg~(-1)。【结论】将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土壤游离铁含量高效快速地预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广西旱地土壤光谱反射率与土壤游离铁含量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可以很好地建立土壤游离铁含量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