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149篇
水产渔业   690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180尾体重(17.50±0.73)g的牙鲆幼鱼随机分为四组,每组添加量分别为饲料重量的0%、0.5%、1.0%和1.5%的复合益生菌,对应T0、T1、T2组和T3组。30 d后,T1、T2组和T3组的鱼体增重率较T0组有明显的增加,且T1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随着复合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T1、T2组和T3组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T2组和T3组的碱性磷酸酶(AKP),T2组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均有显著性的增加(P<0.05);随着复合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T1组肝脏中的T-SOD、溶菌酶(LZM)的活性以及T3组的CAT的活性有显著性的增加(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提高了牙鲆的生长性能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且T1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精子在室温和低温下的活力与寿命,并应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对超低温冷冻前后褐牙鲆精子的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褐牙鲆精子在室温(25℃)下,可存活4 d,在低温(4℃)下可存活7 d;鲜精的活力为(87. 74±5. 47)%,解冻后,精子的最高活性为(84. 00±3. 67)%;激活0. 5 min时,冻精与鲜精的运动精子占总精子数的百分率(MOT)无显著性差异(P0. 05),但精子平均曲线运动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平均路径运动速度(VAP)和精子运动路线的曲折程度(LIN)都有显著性差异(P 0. 05);激活4min和10min时,冻精与鲜精的MOT、VCL、VSL、VAP和LIN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 0. 05)。鲜精激活0. 5 min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左右摆动和不运动的精子数目占总精子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4. 49±3. 87)%、(48. 53±4. 55)%、(24. 72±2. 86)%和(2. 27±1. 22)%;冻精激活0. 5min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左右摆动和不运动的精子数目占总精子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8. 58±1. 33)%、(35. 67±3. 00)%、(35. 24±2. 67)%和(10. 51±1. 33)%。随着激活时间的延长,褐牙鲆鲜精和冻精的运动状态均发生了改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精子数目逐渐减少,而不运动和左右摆动的精子数目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在不同水色下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幼鱼体重和全长增长以及生长效率和存活率的情况,找到适合漠斑牙鲆幼鱼生长的最适水色,在漠斑牙鲆幼鱼生长最适温度25℃下,采用人工色素调节水色的方法设定五个水色组,即黄褐色A、蓝色B、绿色C、黑色D、红色E水色组以及对照组F,试验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研究在这五个不同水色下漠斑牙鲆幼鱼体重和全长增长、生长效率、存活率的情况。结果表明,当水色是黄褐色A时漠斑牙鲆幼鱼体重增长和全长增长最快。在第二阶段试验中发现漠斑牙鲆幼鱼最大生长效率出现在黄褐色A水色中。在第三阶段试验中发现在黄褐色A水色中漠斑牙鲆幼鱼存活率最高。综合三个阶段结果得出,黄褐色A色对漠斑牙鲆稚、幼鱼的影响效果明显,且不会降低成活率,是适合漠斑牙鲆幼鱼生长的最适水色。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为(20.0±0.5)℃的条件下,设3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和3次/d),在饱食投喂的情况下进行牙鲆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牙鲆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增加,但各组之间饲料转化率差异不显著。投喂频率对牙鲆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各投喂频率下牙鲆能量收支方程如下:1次/d,100.00C=35.55G+1.64F+5.87U+56.93R;2次/d,100.00C=30.73G+1.36F+5.16U+62.75R;3次/d,100.00C=27.28G+1.60F+5.96U+64.29R。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2007年制备的双单倍体牙鲆为材料,根据生长性状表型值分成快速生长组(Fast growth group,FGG)和慢速生长组(Slow growth group,SGG),进行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连锁分析.从牙鲆遗传连锁图谱选择40个高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覆盖了24个连锁群中的...  相似文献   
6.
牙鲆为研究对象,利用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获得了 Activin 两个β亚基基因的上游部分启动子序列,并对其进行了转录调控元件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获得了 Activin βA 和βB两个亚基的启动子部分序列,长度分别约为2.7 kb 和2.4 kb;在预测的 Activin βB 转录起始位点(+1位)的上游31 bp 处有1个典型的 TATA box,而在 Activin βA 中未发现 TATA box 的存在。两个基因的启动子上发现了多个转录因子 Sp1、Oct-1、C/EBP、CREB、GATA-1、HNF-3、HNF-1、USF 等结合位点,还发现了与内分泌相关的 Pit-1、ER、PR、GR、RAR、RXR 等结合位点,但肌性转录因子 MyoD、myogenin 和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 SRY 结合位点仅在 Activin βA 启动子中发现。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牙鲆 Activin βA 和βB 表达受到多种潜在因子的调控,二者在调控上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对象,根据Gen Bank收录的牙鲆生长激素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D29737)设计9对引物,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50尾雌核发育牙鲆生长激素基因编码区和启动子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筛选,共获得有效序列1 838 bp,启动子区117 bp,内含子区1 050 bp,外显子区671 bp,覆盖牙鲆生长激素基因78.3%的序列。共检测到7个SNPs,平均发生频率为0.38/100个碱基,其中颠换型3个,插入型2个,缺失型2个;内含子区4个(Intron I:C477T、1 091~1 092/insert T、1 129~1 130/insert A;Intron IV:1 906A/-del),外显子区3个(Exon V:2067T/-del、A2006C、A1974G);SNPs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477T和2 067T/-del两个位点对牙鲆的体重、体长、体高等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5个SNPs对牙鲆生长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可为牙鲆生长性状的SNPs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牙鲆白化发生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在获得正常和白化牙鲆转录组及micro RNA(mi RNA)深度测序数据的基础上,对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1(tyrp1)和mmu-mi R-143-5p_R+2(mmu-143)进行了表达模式、靶基因预测及验证分析。首先通过RACE方法克隆得到白化相关基因tyrp1的2个转录本,进化树分析表明这2个转录本分别是tyrp1a和tyrp1b,利用RNAhybrid软件预测到mmu-143可能与tyrp1a基因存在互作关系,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初步验证了这一靶向关系。进一步的荧光定量结果显示,tyrp1a基因在正常牙鲆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化牙鲆皮肤的表达量,正常牙鲆皮肤中mmu-143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白化牙鲆皮肤中的表达量。本研究发现,牙鲆tyrp1存在2个转录本,分别是tyrp1a和tyrp1b。双荧光素酶实验和定量PCR分析初步证实,tyrp1a是mmu-143的靶基因,mmu-143是通过调控tyrp1a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牙鲆白化的。此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牙鲆白化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褐牙鲆仔鱼早期发育阶段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基因(CRH)的表达情况及受甲状腺激素的影响作用,为开展牙鲆的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褐牙鲆早期发育阶段CRH基因表达量,以ELISA测定褐牙鲆仔鱼甲状腺激素(T3和T4)水平,并测定经外源T3浸泡处理后早期发育褐牙鲆仔鱼CRH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探究CRH和甲状腺激素在褐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及作用关系。【结果】1~8日龄褐牙鲆仔鱼CRH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5日龄达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日龄的仔鱼(P0.05,下同)。10~42日龄褐牙鲆仔鱼CRH基因主要在其头部表达,尾部CR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而逐渐增加。褐牙鲆仔鱼变态前期甲状腺激素T4含量逐渐增加,变态高峰期迅速升高,在变态后期呈下降趋势。较其他早期发育时期,甲状腺激素T3在褐牙鲆变态期维持高水平,但含量低于甲状腺激素T4。22日龄褐牙鲆仔鱼经50 nmol/L外源T3处理2 h后,其头部和尾部CR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但以外源T3处理8 h后,无论是头部还是尾部,CR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褐牙鲆早期变态发育需CRH基因高表达及甲状腺激素积累,二者对褐牙鲆早期变态发育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并呈互相代偿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鱼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黏液细胞对疫苗免疫的应答特性,本研究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浸泡免疫灭活迟钝爱德华氏菌前后牙鲆皮肤、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黏液细胞数量和特性的时序变化。苏木精-曙红(HE)、阿尔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结果显示,免疫前皮肤主要分布含中性黏多糖的Ⅰ型黏液细胞以及含中性黏多糖和少量酸性黏多糖的Ⅲ型黏液细胞,鳃中可观察到Ⅰ、Ⅲ型以及含酸性黏多糖和少量中性黏多糖的Ⅳ型黏液细胞,前肠中主要分布Ⅰ型黏液细胞,中肠、后肠上皮中可观察到Ⅰ、Ⅲ、Ⅳ型和含酸性黏多糖的Ⅱ型黏液细胞。免疫后,牙鲆黏膜免疫相关淋巴组织中黏液细胞总量随时间呈现先增多后减少趋势,后肠在第5天达到峰值,其他于第3天达到峰值;免疫后各组织中Ⅰ型黏液细胞数量减少,含酸性黏多糖成分的Ⅱ、Ⅲ及Ⅳ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增多,表明疫苗免疫诱导黏液细胞成分由中性黏多糖向酸性黏多糖转变。p H 2.5和p H 1.0条件下AB染色结果显示,免疫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酸性黏液细胞数量增多,且多数为硫酸化酸性黏液细胞。本研究结果为鱼类黏液的免疫防御功能及黏液细胞在鱼类黏膜免疫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