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323篇
农学   55篇
基础科学   6篇
  19篇
综合类   263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65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国东  李娅  沈艳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151-154,174
作为一种新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建立国家公园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国知网(CNKI)、WOS数据库为检索源,运用CiteSpaceV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从文献报道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地区在文化、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学者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研究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对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研究文献逐年增加,研究领域多样化,同时文献具有阶段性特征(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繁荣发展阶段);研究方法呈多样化、综合化趋势,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更紧密,结论更具科学性;研究内容由旅游发展向国家公园与利益相关者、与农户参与意愿、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与游客认知等方向延伸,研究领域广且分散.基于此,未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研究应在"国家公园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周边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意愿""生态旅游评价方法"等方面逐渐深入,从而拓宽国家公园的研究视角,实现国家公园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为进一步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自然教育资源分布特点,按东、中、西三段地形规划自然教育线路,东段自然教育线路:天祝三峡线路、马牙雪山线路、祁连冰沟线路,中段自然教育线路:山丹马场一场-平羌口线路和马蹄寺线路,西段自然教育线路:康乐草原-孔岗木线路和祁青南锅龙-洪水坝河线路。规划自然教育线路解说系统分为自然教育中心、步道导览解说、特色观赏台解说。  相似文献   
3.
纤维强度是衡量棉花纤维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棉纤维强度形成的遗传基础对棉花纤维品质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83份纤维强度差异显著的陆地棉材料,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对5个环境的纤维强度及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值(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表明,各环境纤维强度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且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为5.55%~8.44%,广义遗传力达到88.67%。GWAS共检测到19个稳定的显著关联SNP位点,分布在A01、A06、D05、D08、D10、D11和D13等7条染色体上,合并为9个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区间,其中4个QTL区间与前人定位的QTL区间重叠,其它5个QTL区间是本研究新发现的控制纤维强度性状的稳定位点。根据区间内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注释,共筛选出4个可能与纤维强度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对棉花纤维强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毋茜  傅国华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97-102,129
为了评估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的贡献,特别是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进行深入调研.结果发现,积极的政策为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财政保障,生态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并一定程度提高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但存在一定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均现象,此外当地人参与相关决策和培训机会较少.因此,为实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真正授权当地人参与生态旅游决策,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提供更多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浙江省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案例研究地,在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指导下,运用熵权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建立了符合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状况的居民可持续生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本地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发展情况进行测量评价。结果表明,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物质资本水平最高,金融资本水平最低,居民生计资本总值处于中等水平。居民生计可持续性一般,生计水平较低,抵御外在环境变化能力较弱。研究同时发现,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存在居民生计方式单一和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过强等问题。由此提出依靠科技发展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发展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以实现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居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背景】苹果(Malus×domestica Borkh)是我国主要栽培果树树种之一,但部分苹果产区由于夏、秋季的大量集中降雨和排水不良等造成果园涝害频繁发生,导致苹果树叶片黄化、脱落,果实品质和产量下降。【目的】鉴定苹果耐涝相关基因,为苹果耐涝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耐涝苹果砧木G41和不耐涝苹果砧木新疆野苹果(M. sieverii (Ledeb) Roem.)及其构建的包含495个F1杂交后代为材料,从F1杂交群体中挑选出耐涝和不耐涝株系各50株,构建两个极端性状DNA混池,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SLAF-seq)技术,开发SLAF标签和SNP标记,结合苹果基因组信息和遗传关联性分析,对苹果耐涝基因进行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并对候选基因在耐涝差异的株系中进行淹水胁迫下的表达分析。【结果】以‘金冠’苹果为参考基因组,共开发119 072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有11 133个。通过序列分析和检测SNP位点,共获得6 237 071个SNP,其中高质量SNP有170 617个。通过ED和SNP-index方法关联分析,获得一个与耐涝性状紧密关联的候选区域,位于苹果第10号染色体1.94—3.25 Mb,关联区域大小为1.31 Mb,关联区域内包含120个基因。对该区域内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发现一个与呼吸代谢相关的基因—乙醇脱氢酶基因ADH1(MD10G1014500),在淹水处理后1、2、4和6 d,该基因在耐涝植株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不耐涝植株。【结论】将苹果耐涝基因定位于第10号染色体1.94—3.25 Mb处,筛选到可能与苹果耐涝相关的候选基因MD10G1014500,可用于苹果耐涝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解析。  相似文献   
7.
8.
产仔数性状是猪最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与猪场的效益直接相关。影响猪产仔数的因素包括环境、品种、年龄、营养以及遗传等,而遗传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猪产仔数基因进行研究一直是猪高繁殖力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鉴于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些猪产仔数关键候选基因并定位了一些主效基因,且在这些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该文对这些基因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分子育种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旨在为猪产仔数主效基因的筛选及猪高效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坡度、容重、pH值的相关关系,以武夷山国家公园5个不同海拔高度45个采样点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并构建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基于主控因子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同一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其降幅也随之变小。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6.12~120.41 g·kg~(-1),其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同一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但其增幅则随之变小;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和容重分别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值在30~40 cm土层呈显著(P<0.05)负相关,其它土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优度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不同因子组合能解释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大部分的变异,解释量介于74.1%和89.1%之间。  相似文献   
10.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典型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地,其水土管理方式、知识体系、文化内涵等对于协调社区生计与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这类传统生计区域往往与自然保护地毗邻或在其范围内,对其蕴含的价值进行识别与保护,不仅是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诉求,也能够支持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与功能区划管理。本研究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进行系统识别,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广义概念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狭义概念,借鉴多类型自然保护地与世界遗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资源资产等价值体系,从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性、活态性与战略性特点出发,把握其核心价值,构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在充分吸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自然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品牌价值评估等定量或定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完整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货币价值评价方法。以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主要包括存在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存在价值以载体价值和服务价值为核心,服务价值则可细分为产品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9类,25个具体指标。研究进一步提出存在价值的评价方法与潜在指标可能测算路径。构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以及所提出的评价方法,可为以价值保护为基础进行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决策者在区域保护与发展协调决策中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