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5篇
  免费   766篇
  国内免费   229篇
林业   976篇
农学   476篇
基础科学   39篇
  597篇
综合类   4330篇
农作物   332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1096篇
园艺   959篇
植物保护   64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293篇
  2019年   275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250篇
  2016年   301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389篇
  2012年   514篇
  2011年   531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468篇
  2008年   541篇
  2007年   425篇
  2006年   403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389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禾草内生真菌对于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凋落物分解对于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紫花针茅为研究对象,比较带内生真菌(E+)与不带内生真菌(E-)植株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重量及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以及木质素∶N、纤维素∶N与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的变化,以期揭示内生真菌在紫花针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E+紫花针茅凋落物分解速率高于E-,具有更短的分解周期;随着时间的延长,紫花针茅凋落物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N由E+显著高于E-逐渐变为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纤维素含量、纤维素∶N和纤维素残留率则逐渐变为E+显著低于E-;另外,随着分解时间延长,E+和E-凋落物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全氮残留率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且后期E+显著低于E-。因此,内生真菌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紫花针茅凋落物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2.
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明确引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茂县的花椒根腐病病根为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延长因子基因(tef1)的分子鉴定相结合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兰褐色或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大豆主要病原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显微镜分别进行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学的观察鉴定,然后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5种不同病症的致病菌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采用MEGA 7.0中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原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具有特异性引物序列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病害和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不同种类杀菌剂在离体叶片或幼茎上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筛选防治药剂。【结果】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分子序列综合分析,确定分离自河北省大豆主产区的病原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茎点霉菌(Phoma herb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对应病害分别为大豆根腐病、炭疽病、茎点霉叶斑病、大豆黑斑病、凸脐蠕孢叶斑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病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均敏感,木贼镰孢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敏感,除木贼镰孢外的病原菌对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和嘴突凸脐蠕孢对烷基多胺类杀菌剂辛菌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对有机硫类仿生杀菌剂乙蒜素敏感,EC50值均低于10 μg·mL-1;杀菌剂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对上述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显著,氟吡菌酰胺对除大豆根腐病外的病害防治效果显著,辛菌胺、乙蒜素对大豆炭疽病和凸脐蠕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结论】共鉴定出河北省大豆病原真菌及其对应病症病害5种;推荐三唑类甾醇抑制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呼吸抑制剂吡唑醚菌酯作为河北省大豆主要真菌病害的优选兼治药剂。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近年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简称RSRD)对黑龙江省水稻产区的产量与质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本研究旨在对黑龙江省水稻穗腐病致病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菌株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水稻穗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黑龙江省病害发生区采集病穗样本,分离获得病原菌纯培养,利用分生孢子及菌落形态做形态鉴定,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简称ITS)进行分子鉴定,菌丝生长速率法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再采用水解圈法测定3种外分泌酶的产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Alternaria spp.,占总病原数量的83.43%;根据菌落及分生孢子形态把Alternaria spp.分成8种类型,ITS分子鉴定结果可将Alternaria spp.分为3类,分别为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Ⅰ类菌),占Alternaria spp.总数的48.65%;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Ⅱ类菌),占48.6...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法,对重度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和轻度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胁迫3 d和6 d的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 rosea)的油用牡丹‘凤丹’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未接菌相比,干旱胁迫下接菌‘凤丹’的PSII潜在活性Fv/Fo和性能指数PIabs均升高;重度干旱胁迫3、6 d,接菌‘凤丹’的Mo和Vj较未接菌处理分别显著降低14.5%、29.8%和12.9%和16.2%,φEo和φo分别显著提高9.7%、52.2%和8%、23.6%;与未接菌相比,轻度干旱胁迫3、6 d,接菌‘凤丹’的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o、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o/CSo、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CSo、单位面积传递到PSⅠ末端的量子产额REo/CSo均提高,但不显著;重度干旱胁迫3、6 d,接菌‘凤丹’的Tro/CSo、ETo/CSo和单位面积反应中心数RC/CSm分别显著提高37.8%、41.1%、47.7%、73.8%、50.1%、141.8%;干旱胁迫下,接菌‘凤丹’的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均显著高于未接菌处理,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显著低于未接菌处理。表明,丛枝菌根可以提高干旱胁迫下(尤其是重度干旱下)PSII反应中心活性,增加对光能的吸收和捕获,提高电子传递能力和光化学效率,同时将剩余的光能以热耗散的形式散发,从而避免光损伤,进而提高干旱胁迫下油用牡丹幼苗的光化学活性和抗旱性。  相似文献   
6.
朱畇昊  张梦佳  彭淑萍  董诚明 《核农学报》2021,35(11):2528-2534
为探索不同浓度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与地黄毛状根共培养不同时间后,对毛状根的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制备地黄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溶液,加入已培养23 d的毛状根液体培养基中,使含诱导子的多糖浓度分别为0(对照)、10、30、50和100 mg·L-1,共培养0、3、5、8、11 d后,分别测定地黄毛状根的鲜重、干重、总环烯醚萜苷及毛蕊花糖苷的含量。结果表明,加入诱导子溶液的试验组毛状根的鲜重、干重、总环烯醚萜苷及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比对照组高。且通过变异系数权重法分析综合得分,得出最适宜诱导条件为诱导子浓度50 mg·L-1,共培养11 d。由此推测地黄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在一定诱导浓度和培养天数下能够促进地黄毛状根的生长,并提高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地黄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促进地黄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侯金伟  陈焘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21,30(3):129-136
为了探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病原真菌如何影响土壤种子存活,采用“种子袋埋藏与取回”的方法,对该地区3种常见植物胡枝子、长芒草和狗尾草种子进行杀菌剂处理、并且以不同方式(单种或者不同种混合)装入尼龙网袋后埋入土壤中,在田间分别埋藏1和3个月后取回种子袋,统计每袋种子的存活情况,并且进行萌发试验,检测种子生活力状况。结果表明:1)长芒草种子的田间发芽率最高,平均约为51.9%,显著高于胡枝子(14.6%)和狗尾草(26.1%)(P<0.05);随着埋藏时间的增加,3种植物种子发芽率显著增加;然而杀菌剂处理以及不同埋藏方式对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2)胡枝子种子的田间死亡率最低,平均约为1%,长芒草和狗尾草种子的田间死亡率分别为5.1%和4.4%;埋藏1个月后,杀菌剂未处理和单种埋藏条件下长芒草和狗尾草种子的田间死亡率分别为12.5%和11.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下两种植物种子的死亡率(P<0.05);胡枝子种子在埋藏1和3个月时,其种子死亡率在不同处理组合之间均无显著差异。3)长芒草种子的室内萌发率最高,平均约为64.3%,显著高于胡枝子(5.9%)和狗尾草(29.2%)(P<0.05)。随着埋藏时间的增加,胡枝子和狗尾草种子的室内萌发率显著下降,而长芒草种子的室内萌发率却显著增加。结果表明,病原真菌对土壤种子存活的影响因植物种而异;较单种埋藏相比,混合埋藏降低了种子的死亡率,可能是由于混合埋藏稀释了病原真菌的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8.
煤炭井工开釆造成大面积的地表塌陷,破坏了原有地表植被、土壤结构和地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为了研究井工矿开釆沉陷区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与开采时间序列的相关性,本文以补连塔矿区不同开采年份的采煤沉陷区作为样地,以AMF和土壤因子为研究对象,探索随着采煤沉陷时间的延续,AMF物种多样性、种群结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中共有AMF 5属12种,Glomus属种为优势种群,Acaulospora属种为常见种群。不同年份采陷样地中分离到的AMF种类数不同,且属种分布具有差异性。随着采陷时间的增加,AMF多样性没有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但是,开采时间与土壤含水量、pH值、碱解氮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AMF孢子密度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 < 0.05),物种丰富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AMF多样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与速效钾、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P < 0.05)。因此,开采时间影响部分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AMF多样性。本文结果有助于了解采煤沉陷后土壤及相关微生物的变化动态,为矿区植被恢复与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庐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AM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分布特征,为推动其地下AM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庐山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种常见树种[(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蜡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山橿(Lindera reflexa)、女贞(Ligustrum lucidum)、榆树Ulmus pumila)]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为材料,通过孢子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其多样性特征、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从庐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鉴定、分离出55个AM真菌类群,其中包括2个广布种、10个常见种与43个稀有种(按优势度水平划分),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属,24种)和球囊霉属(Glomus属,18种)为优势属。此外,不同树种根际AM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差异总体上不显著(P>0.05),且群落相似度系数较高,其中山橿(L.reflexa)与蜡瓣花(C.sinensis)根际AM真菌群落相似度系数最高(73.85%)。不同树种根际AM真菌种属分布存在差异,其中稀有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infrequens,稀有种之一)只在山橿根际有所发现,稀有种球囊霉17(Glomus.17)只在杜鹃(R.simsii)根际发现,稀有种亮色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fulgida)只在女贞(L.lucidum)根际发现,稀有种扭形伞房囊霉(Corymbiglomus tortuosum)只在蜡瓣花根际发现。不同树种根系侵染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蜡瓣花(45.72%)、榆树(U.pumila)(38.60%)、杜鹃和女贞(31.67%)、山橿(29.73%)。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土壤因子(全磷、全氮、氨态氮、硝态氮、有机质、pH和含水率)对土壤AM真菌群落变异的解释度为7.29%,而消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分析发现植物种类对土壤AM真菌群落变异的解释度为15.72%。【结论】庐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AM真菌是以稀有种为主的分布模式,该模式下的AM真菌及分布受宿主植物与土壤养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真菌)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类菌根真菌,能够与大部分维管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其在依靠共生网络维系自身生长的同时,也能为植物提供大量所需养分、水分,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因此,探究在施加外源有机磷的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油茶的合理施肥和菌根技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油茶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施加有机磷和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测定油茶幼苗的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①在8月和12月2个收获期,油茶根系中AM真菌侵染率为33.33%~67.00%;②施加有机磷对未接种AM真菌油茶幼苗的地上部、地下部干质量无显著影响,而对菌根化油茶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③接种AM真菌和施有机磷(AP)油茶的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78.56%、69.99%、45.23%、29.77%;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和施加有机磷可以提高2个收获期(8月、12月)油茶的叶绿素a含量(32.69%、44.73%)、叶绿素b含量(3.26%、66.67%)、类胡萝卜素含量(156.01%、6.67%)、净光合速率(41.87%、39.62%)、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54.5%、46.15%)、PSⅡ实际光合效率ΦPSⅡ(9.38%、65%)、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27.27%、44.73%),从而提升了油茶幼苗光合作用能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结论]在土壤灭菌的条件下,施加有机磷对未菌根化油茶的各项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表明油茶植株本身难以直接吸收外源有机磷;在有机磷和AM真菌配施下,促进了油茶生长,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了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结果为集约化经营油茶土壤中有机磷高效利用的微生物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