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98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38篇
  81篇
综合类   401篇
农作物   59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71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天然脂肪酸类物质对温室连作黄瓜和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和田间苗床试验研究了天然脂肪酸类物质棕榈酸和油酸对连作土壤环境下黄瓜、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就棕榈酸和油酸的抑菌性作了测定.盆栽试验包括对照(不添加任何脂肪酸)、低量处理(2 g棕榈酸·kg-1±2 mL油酸·kg-1土)和高量处理(4 g棕榈酸·kg-1±4 mL油酸·kg-1土).苗床试验包括对照(不添加任何脂肪酸)和处理(60g棕榈酸·m-2±60 mL油酸·m-2土).结果表明,添加油酸、棕榈酸可促进植株的生长,有利于壮苗的形成.盆栽试验中,油酸和棕榈酸高量处理对幼苗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植株茎粗、生物量、侧根数、壮苗指数和根系活力较对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番茄幼苗的矿质养分含量表现为处理条件下,植株地上部的钾含量显著升高和整株钠含量的显著降低.田间苗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脂肪酸类物质能够促进幼苗生长.抑菌性测定结果表明,棕榈酸有显著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作用.本试验表明在与其他措施相结合的基础上.天然脂肪酸物质将在苗床育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82.
当归不同发育期自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漳县当归为材料,模拟雨水淋溶途径,研究了当归不同发育期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当归具有自毒作用,且不同发育期自毒效应不同,其强弱程度为:营养期>幼苗期>繁殖期>成熟期;地上部自毒效应强于根部;各发育期自毒效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因此认为,自毒作用是造成当归连作障碍的因素之一,雨水淋溶是自毒物质释放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83.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与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体,将空气中的氮转化成NH+4供大豆使用,然而大豆生长后期固氮能力降低,因此选用绿色肥料复合菌剂检测大豆产量等是否提升,为农业上大豆生长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究不同根瘤菌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大豆生长、结瘤和产量的效果,通过大量盆栽试验,以前期分离、鉴定、纯化的快生型根瘤菌HH103、TY3-5-1 2株根瘤菌和3种单一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胶冻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为供试材料,对黑河43号大豆分别进行根瘤菌与菌剂的组合处理,研究不同根瘤菌与不同微生物菌剂下大豆结瘤数、根瘤干质量、鲜质量、株高、根长、单株质量、生物量、产量等数据。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均能促进大豆根系结瘤,提高农艺性状与生长发育,其中根瘤菌TY3-5-1主要提高大豆农艺性状;根瘤菌HH103主要是增加大豆的产量,2种菌株的结瘤数无明显差异;施入微生物菌剂后,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大豆的影响明显高于单一菌剂;将2种根瘤菌1∶1混合形成复合菌剂对大豆的产量、结瘤和性状的影响明显高于单一根瘤菌。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根瘤菌的配施下明显增加结瘤数,促进...  相似文献   
984.
为了明确生防菌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TF28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采用活菌计数及菌株特异PCR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度、含水量、pH、接种量、土壤类型和病原菌对其在离体土壤中定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于菌株TF28定殖的温度、pH、含水量范围较广,在20~35℃,pH 4.5~8.6,含水量5%~35%范围内均能有效定殖;25℃、弱酸性和中性、15%含水量更利于其定殖;接种量和病原菌显著影响其定殖,接种量越大,定殖能力越强;病原菌在接种后14 d内显著促进其定殖;另外,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高更利于其定殖。该研究为菌株TF28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5.
为了解不同类型小黑麦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差异,以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饲用型品种东农5305和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三种类型小黑麦主要生育阶段的平均叶倾角、天空散射辐射透过率、太阳直射辐射透过率、消光系数和叶面积指数的特点。结果表明,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的消光系数小,生育后期叶倾角过大,出现漏光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冠层结构造成太阳辐射的浪费,使籽粒产量形成受到限制;饲用型品种东农5303的平均叶倾角在营养生长阶段最大,孕穗期降低,营养生长阶段较合理的冠层结构成为其较高叶面积指数形成的基础;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的平均叶倾角、天空散射辐射透过率和直接辐射透过率均小,消光系数大,冠层结构合理,对光的截获能力强,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86.
2022年2月云南省元江县某农户饲养的山羊出现疑似羊痘病情,袭击率为16.91%(46/272),病死率为45.65%(21/46)。为确定病因,防止病情扩散,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综合病羊临床症状以及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本起疫情为输入性羊痘疫情。通过采取病羊与健康羊群隔开饲养、紧急免疫、对症治疗、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等干预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分析认为,养殖户疫病防控意识淡薄,缺乏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调入携带病原羊只混群饲养等是引发病情的主要原因。本次病情警示,养殖场应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做好未出售羊群返场的隔离检疫,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以预防疫病发生。  相似文献   
987.
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典型的杂食性迁飞性农业害虫,每年都给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测定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乙醇提取物对黏虫幼虫的毒力,并从细胞色素P450(CY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酸性磷酸酯酶(ACP)和碱性磷酸酯酶(ALP)等解毒酶系活性的角度研究黏虫幼虫对该药物的生理生化响应。结果表明,黄帚橐吾乙醇提取物对黏虫幼虫有较强的生物活性,LC50为3.655 mg/mL;CYP450活性在前8 h略有上升,12 h后显著降低(P<0.05);GST活性在4 h时被显著激活,随后受到极显著抑制(P<0.01);3种酯酶活性整体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上述酶活性变化表明CYP450和GST可能参与了黏虫对黄帚橐吾提取物的代谢过程,但其最终被显著抑制的结果提示黄帚橐吾源农药较难使黏虫产生抗药性,具备被开发成为新型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988.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要论述了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历程、编辑类型和作用原理,以及在功能基因验证、玉米产量、品质改良和抗逆育种方面的应用,说明了在玉米基因组水平上进行基因定向编辑改造对玉米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研究和应用价值。通过借鉴相关国家对基因编辑作物进行监管的措施,为不断完善我国的监管政策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9.
针对不良经济活动导致特色农产品品牌严重受损、传统农产品质量追溯技术数据易被篡改等问题,研究设计基于区块链的质量供应链技术,有效发挥追溯技术在保障特色农产品质量供应链中的作用。本研究以“门头沟京白梨”为例,系统阐述北京市门头沟区‘京白梨’产业现状及特色农产品质量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分析区块链应用于特色农产品追溯的技术可行性。基于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性等特点,设计了“门头沟京白梨”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总体构架,基于区块链的技术架构,阐述了在种植、仓储、流通、消费和监管等环节质量信息全程记录和追溯管理的实现途径,以期为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与实践提供支持。建立的特色农产品质量供应链体系,将会使特色农产品品牌和质量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990.
<正>陇中4号是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以选育圃F_2代杂交组合200616{F_2代200510(苏引10号×9715-2-2-1)}×{9767-1-1-2-1(88113-28-4×陇原935)}为受体,外源偃麦草DNA为供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回交,经过多年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选育而成的丰产、优质、抗旱、抗病冬小麦新品种,原代号200707-3。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