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20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890篇
林业   1773篇
农学   1677篇
基础科学   3916篇
  1910篇
综合类   14191篇
农作物   1095篇
水产渔业   1084篇
畜牧兽医   4796篇
园艺   1592篇
植物保护   460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520篇
  2022年   634篇
  2021年   729篇
  2020年   787篇
  2019年   841篇
  2018年   422篇
  2017年   828篇
  2016年   944篇
  2015年   1084篇
  2014年   2116篇
  2013年   2014篇
  2012年   2586篇
  2011年   2554篇
  2010年   2023篇
  2009年   1876篇
  2008年   1952篇
  2007年   1649篇
  2006年   1574篇
  2005年   1433篇
  2004年   1075篇
  2003年   1056篇
  2002年   656篇
  2001年   749篇
  2000年   539篇
  1999年   322篇
  1998年   259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81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7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石漠化严重,旱涝灾害频发。植被恢复是提升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固持的有效方式,但该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土壤碳氮动态监测的研究还很缺乏。本研究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对象,选取人工林、牧草地、人工林+牧草地、撂荒地自然恢复4种最主要的植被恢复方式为研究对象,以耕地作为对照,对比分析退耕前(2004年)、退耕10年(2014年)和13年后(2017年)土壤碳氮储量动态变化特征。其中2004—2014年研究区未发生极端内涝灾害, 2014—2017年连续发生2次极端内涝灾害事件。研究结果表明,退耕10年后, 4种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均显著增加,但退耕13年后,除撂荒地SOC持续增加外,其他3种恢复方式下SOC表现出下降趋势。植被恢复后土壤全氮(TN)储量提升相对缓慢,退耕10年仅牧草地显著增加,退耕13年后人工林+牧草和撂荒地TN增加,且撂荒地在退耕后呈持续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Ca~(2+)与SOC、TN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2014年相比, 2017年不同植物恢复方式下土壤交换性Ca~(2+)均显著下降,这可能与研究区2015年和2016年连续内涝灾害有关。以上结果说明,不同恢复方式均能显著提升喀斯特地区土壤碳氮固持,并以自然恢复最佳,其生态系统能有效抵御极端气候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2.
《安徽农业科学》2020,(4):20-23
介绍了不同的烟草施肥方式,并按施肥时期、肥料的田间分布、施用肥料种类及肥料施入形态对烟草施肥方式进行了分类,综述了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呼吸速率和酶活性、烟草生长发育、烟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对烟草施肥方式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3.
铁皮石斛是我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濒危中药材之一,随着组织培养和大棚栽培等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其人工栽培面积也逐年增大,但市面上铁皮石斛的种内变异类型混乱,品质良莠不齐,因而了解铁皮石斛品质性状影响因子、保障铁皮石斛的品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总结了铁皮石斛遗传因素对其品质的影响,评述了铁皮石斛功能基因的研究现状,综述了不同光照、温度、湿度、基质、肥料和栽培方式等对铁皮石斛品质性状的影响。分析表明,铁皮石斛的品质性状受遗传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和栽培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对铁皮石斛品质产生的效应各不相同,单纯改良某一因素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铁皮石斛品质良莠不齐的问题。因此,建议严把铁皮石斛高品质品种选育关、严把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技术关、严把铁皮石斛高品质生产技术关,进行系统性的综合改良。  相似文献   
94.
阐述了实施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入土作业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实施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入土作业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5.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机械作为科学技术载体,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创新和科技培训的作用尤为明显。结合农机技术培训的现状,提出农机技术培训创新方式方法,以此来解决农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研究,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小麦的产量和产值,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小麦净作,按照基肥施用N/P_2O_5/K_2O=15/15/15硫酸钾复合肥25公斤/亩的标准,要尽量采用30厘米窄幅撒播,此时小麦的实际产量为450.03公斤/亩,净产值为1870.15元/亩。  相似文献   
97.
以达里诺尔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基于国产GF-1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和传统目视解译的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土地覆盖遥感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取混淆矩阵对面向对象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充分利用了GF-1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面向对象分类采取试错法确定最优分割尺度为550,形状和紧致度因子分别为0.6和0.5,各波段权重均为1。(2)面向对象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98.22%,KAPPA系数为0.96;(3)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可快速准确提取类型较为复杂的土地覆盖信息,为内陆湿地精准快速提取研究区土地覆盖分类信息提供参考,以期为湿地遥感业务化监测提供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98.
不结球白菜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不结球白菜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8个不结球白菜品系的单株产量和8个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性状间的关联度排序为株幅>最大叶叶宽>最大叶叶柄宽>最大叶叶柄厚>叶片数>最大叶叶长>株高>最大叶叶柄长。株幅、最大叶叶宽、最大叶叶柄宽对不结球白菜单株产量影响最大。在不结球白菜育种过程中,注重株幅、最大叶叶宽、最大叶叶柄宽性状的选择,同时兼顾其他性状的选择,可以获得单株产量较高的不结球白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99.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设置4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BR)、秸秆直接还田(ZR)、秸秆粉碎还田(FR)、秸秆炭化还田(CR)。通过测定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全钾、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对各项指标数据与水稻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有显著影响。在水稻成熟期,ZR、FR、CR较BR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高9.19%~19.53%,差异显著(P0.05),且以CR处理增幅最明显;全氮含量平均高9.65%~20.83%,差异显著(P0.05),且以FR增幅最明显;全磷含量平均高2.66%~15.51%;差异显著(P0.05),且以CR处理增幅最明显;速效钾含量平均高3.18%~24.37%,差异显著(P0.05),且以CR处理增幅最明显。研究还发现,短期内(1 a)CR处理产量最高,达到了6 900 kg/hm~2,较FR处理产量提高了3.16%,较ZR和BR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5.64%和8.35%。综合来看,CR处理是短期内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最佳选择,关于长期的最理想选择还需要在田间试验开展长久的、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
为了解决北方低温地区秸秆难以降解的问题,应用秸秆降解菌剂对秸秆进行快速分解,起到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通过模拟秸秆还田的培养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比了3种不同秸秆降解菌在不同培养阶段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降解菌能够加快秸秆降解,尤其是施加混合菌剂的处理,在培养100 d时降解率达到了86%,明显高于无菌处理;同时,施入秸秆降解菌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明显,在培养末期,低温菌剂、常温菌剂和混合菌剂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是培养初期的1. 2,1. 3,1. 7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过氧化氢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各个处理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CK和无菌对照S;各个处理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pH值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均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因此,低温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降解菌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秸秆降解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