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42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9 毫秒
91.
日光温室土壤生物学特性与施肥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对日光温室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叶面追肥增加了土壤细菌数量;施用化肥和沼肥增加了真菌的数量,施用有机肥降低了真菌的数量;施肥增加了放线菌的数量。施肥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影响较小。施用有机肥提高了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化肥和沼肥对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影响无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92.
渭北旱原陕229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对渭北旱原影响陕229小麦产量形成的播期,密度,施肥量(N,P,油渣)等5项关键性的高产措施进行了定量化的综合研究,建立了渭北旱原陕229小麦高产栽培模型模式,确定了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利用产量反应模型,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产量形成的单应以及各项农艺措施之间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93.
在防雨棚控制条件下,采用最优设计和盆栽试验,研究水分和肥料对冬小麦、春玉米、夏谷子的产量及生物学产量效应指数,作为评判旱地水肥关系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的水肥效应是水分大于肥料,谷子则是肥料大于水分,并提出了作物的肥水需要量  相似文献   
94.
黄土性土壤上作物秸秆还田的效应及其有效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和小麦秸秆在小麦上的增产效果以及对化肥肥效的影响,作物秸秆分解的最适C/N比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浇地秸秆的增产效果比旱地好,施用秸秆可以提高化肥肥效,增加小麦产量,减少化肥投入。  相似文献   
95.
【目的】作为最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50多年前华北落叶松就被引入陕西并造林,引种初期华北落叶松生长良好,而近年来生长势明显下降,地力衰退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研究了秦岭西部中幼龄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特征,以期为华北落叶松幼龄期人工林的合理经营、中幼龄林地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选取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5 a、10 a和20 a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每个样地设置20 m×20 m的标准地,用土钻在每个标准地沿"S"型采集5个点的0—20 cm、20—40 cm和40—60 cm的土样,各层混均,用四分法取样,分析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剖面的p H值、有机质及氮、磷养分和酶活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 H值在5 a林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而在10 a和20 a林地表现为先降低后显著升高(P0.05),不同林龄林地0—20 cm土层的p H值变化范围为6.21~6.71,表现为10 a5 a20 a;40—60cm和20—40 cm土层均表现为5 a10 a20 a。不同林龄林地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18.68~25.89 g/kg,均显著高于下层(20—40 cm和40—60 cm)土壤,随着林龄的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而在0—20 cm土层中,20 a林地的氮含量显著高于5 a和10 a林地的(P0.05),10 a林地的速效磷含量最高。不同林龄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20—40 cm和40—60 cm土层(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0—20 cm土层,不同林龄林地的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10 a5 a20 a,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0 a林地土壤中最大,不同林龄林地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93~71.07Glucose mg/g、0.15~0.52 NH3-N mg/g、0.28~0.41 Phenol mg/g和3.95~4.58 m L 0.01 mol/L KMn O4/g。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与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结论】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对土壤p H、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的变化产生了明显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土壤酶活性;由于该地区土壤的有效氮和速效磷含量较低,加上林木的快速生长,20 a华北落叶松林地力呈现衰退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该地区对于接近20 a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采取施肥措施,以补充土壤养分,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6.
用黑麦草进行两个主要目标的盆栽试验:(1)观察可浸提的有机氮对纯矿化氮和植物吸收氮的重要性;(2)研究施入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与可浸提有机氮的关系。可浸提的有机氮采用电超滤法(EUF)和10mMCaCl2溶液浸提。试验采用德国汉森冲积物和斑状沉淀物发育而成的13种砂土,试验土样采自生长黑麦的田间试验小区表层,取样时间为6月份。 CaCl2浸提有机氮与净矿化氮和黑麦吸收氮有明显关系(相关系数r2=0.60和r2=0.66,而与用电超滤法(EUF)浸提的有机氮关系不很明显(r2=0.16和 0.22);测定与土壤全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2=0. 23和 0.33。 施入土壤的甜菜叶子的分解和矿化增加了植物可吸收的有效N,这就明显表明增加了土壤的无机N和可浸提的有机态N,随后有机态N和无机态N的减少与黑麦吸收N有关。然而不同时间可浸提的有机态N含量决定于采用的浸提方法,加入有机物两week后取样电超滤(EUF)法可没提的有机态N最高。相反,当加入有机物4week时取样用CaCl2浸提法没提的有机态N量达到最高。虽然在开始时不同土样浸提出的有机态N相差较大,但加入有机物后的净矿化量几乎没有差异,这反映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7.
黄土高原设施农业与土壤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土高原设施农业与土壤环境效应的系统分析,从土壤pH、EC及NO3^--N含量的变化方面阐述了土壤环境质量的退化过程,提出了保持设施农业中土壤质量、维持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8.
在日光温室中研究常规灌溉、固定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溉方式对茄子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茄子生长初期,固定灌溉茄子的株高最高,常规灌溉的最低;常规灌溉茄子的叶面积最小,交替隔沟灌溉的最大;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叶片数最多,叶绿素含量最高,常规灌溉的叶片数最少,叶绿素含量最低。生育中、后期,3种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和叶数的变化与生长初期相似,株高是常规灌溉的最高,交替隔沟灌溉的最低。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光合速率最高,固定灌溉最低。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产量最高,为19.78kg,比常规灌溉和固定灌溉分别增产19.52%和25.35%。交替隔沟灌溉的水分利用率为21.98%,比常规灌溉和固定灌溉分别提高139.17%和25.39%。  相似文献   
99.
有机钾肥对西瓜、辣椒、烟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K2SO4和KCI做对照,用两年盆栽试验研究有机钾肥对西瓜、辣椒、烟草产量和品质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同一氮磷肥用量水平下,施用钾肥的西瓜产量及品质均比不施钾肥的好,尤其是有机钾肥(K2)的作用突出;辣椒在施用有机钾肥后,产量提高,昂质改善,随施用量的增加,其vC含量呈直线上升,粗脂肪也增加;有机钾肥对烟草生长也有促进作用.有机钾肥做为、种新的钾肥可以代替K2SO4、KCI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针对渭北旱原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但降水有限,且年季分布不均,旱灾发生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瘠薄,资源利用率低,土地生产力低等客观条件,陕西省农科院在合阳甘井建立旱地农业研究试验站,长期进行了渭北旱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和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攻关研究,先后构建了多种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和与此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实践证明,该项目研究成果对消除这一地区贫困,保证粮食供给,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土地生产力,优化农田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