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0篇
农学   9篇
  10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0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双峰驼指(趾)枕的解剖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了20个双峰驼前后脚标本。结果表明:双峰驼前肢指枕较后肢趾枕发达。指(趾)枕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指(趾)枕表皮角化,内有许多漏斗状角质小管,真皮乳头伸入其中。第3、4指(趾)枕结合形成一角质盘。真皮内有大量汗腺,肉眼可见其呈淡黄色颗粒,直径约1mm。每个指(趾)有3个脂肪垫和1个弹性纤维垫。第3、4指(趾)枕的深筋膜形成指(趾)枕垫包囊,其轴侧壁在指(趾)间隙结合,构成指(趾)枕中隔。在指(趾)枕真皮与指(趾)枕垫包囊之间有一发达的指(趾)枕静脉网  相似文献   
92.
牦牛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发情周期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子宫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子宫内膜)、肌层(子宫肌层)和浆膜(子宫外膜)。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在卵泡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黄体期上皮高度明显增加,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表面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亮细胞呈柱状,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暗细胞呈两侧压扁的细条状,胞质强嗜酸性。腺上皮的细胞组成与表面上皮相似。PAS反应可见黄体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和基质中阳性分泌颗粒较卵泡期的多。卵泡期固有层内偶见嵌套腺管、扩张腺管和弥散淋巴组织,但黄体期固有层内仅偶见嵌套腺管。此外,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厚度显著增加(P0.01)。黄体期子宫内膜腺管的平均直径、单个腺管的面积和周长、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总面积和总周长都较卵泡期的大,差异极显著(P0.01),而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数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见,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在发情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93.
1发病情况义县某养鸡户,养殖海兰蛋鸡20000只,47d时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炎和肾脏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混合感染,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小鸡扎堆、拉白粪。剖检主要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出血;法氏囊严重肿胀出血,像一粒"黑葡萄";肾脏发白肿胀,尿酸盐大量沉积,输尿管肿胀,肾脏基本变成白色,为肾传支的典型剖检变化"大白肾"。该养殖户初期进雏20000只,发病后投入一些抗病毒消炎的药物,但是效果不佳,死亡率接近于50%,后期投入高档特效药物,终于控制住了病情。但在149d时剩下的10000多羽蛋鸡却几乎没有产蛋,每天产蛋总数不超过15枚,期间投过增蛋及消炎药物,病情不见好转。经过笔者的详细询问及诊断,确诊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索牛乳中脂蛋白比在不同胎次、产犊季节、泌乳月份和测定季节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我国荷斯坦奶牛牛奶中FPR及乳成分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胎次、产犊季节、泌乳月、测定日产奶量、乳成分、测定季节等因素对乳中脂蛋白比的影响。[结果]该牛场脂蛋白比为1.26±0.19,胎次、泌乳月和测定月份对脂蛋白比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产犊季节对脂蛋白比无显著影响(P0.05)。第1胎奶牛乳中脂蛋白比(1.23±0.17)显著低于第4胎次奶牛(1.32±0.2)。第1个泌乳月脂蛋白比最高(1.49±0.26),2~6个泌乳月脂蛋白比逐渐下降,7~12个泌乳月脂蛋白比基本保持不变,此后又开始下降且达到最低(1.17±0.17)。[结论]胎次、泌乳月和测定月份对脂蛋白比的有显著影响,而产犊季节对脂蛋白比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5.
96.
棉蚜为阿克苏地区棉花主要害虫之一,按危害时期不同可分为苗蚜和伏蚜。伏蚜在入伏后危害棉花,具有繁殖速度快、暴发危害性大等特点。其危害性远比苗期蚜虫严重,排出的油状物污染棉叶,大大降低叶面功能,影响光合作用及养分运输的正常进行,致使棉花嫩叶卷缩、蕾铃脱落,对棉纤维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抓好伏蚜的监测及防治工作,是争取多产、早产伏桃,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措施。1阿克苏地区棉伏蚜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97.
为探索正常生理条件下IL-1β和IL1R1参与雌性牦牛生殖调控及早期胚胎发育的生物学作用,试验采集雌性牦牛主要生殖器官(卵泡期:输卵管、卵巢、子宫;黄体期:输卵管、卵巢、子宫;妊娠期:输卵管、卵巢、子宫),并生产孤雌激活胚胎。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IL-1β和IL1R1 mRNA在组织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并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WB)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蛋白水平分析IL-1β和IL1R1在各生殖器官的表达水平与定位。结果显示IL-1β和IL1R1在牦牛主要生殖器官和孤雌激活胚胎中均有表达。其中卵泡期输卵管中IL-1β和IL1R1表达均高于黄体期和妊娠期,卵泡期卵巢和妊娠期卵巢中IL-1β和IL1R1的表达高于黄体期,妊娠期子宫中IL-1β和IL1R1的表达高于卵泡期和黄体期,孤雌激活胚胎中IL-1β和IL1R1的表达桑椹胚最高,8细胞次之,2细胞和囊胚期最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L-1β和IL1R1在输卵管黏膜上皮、卵泡颗粒层、黄体细胞、子宫上皮和子宫腺体均有表达。研究结果表明IL-1β和IL1R1参与牦牛生殖周期和胚胎发育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究IL-1β和IL1R1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牦牛胚胎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98.
何俊峰  崔燕 《中国兽医科技》2005,35(11):900-903
利用屠宰牦牛卵巢,抽取其表面2~5mm的卵泡内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后分别用BO液和改良Tyrode’S液进行体外受精研究。结果表明,BO液受精6h和改良Tyrode’s液分别受精6h和18h,牦牛体外受精卵的卵裂率差异不显著(分别为52.48%、47.67%和50.00%,P〉0.05)。它们的4细胞发育率分别为75.47%、78.05%和64.10%,8细胞发育率分别为56.60%、56.10%和48.72%,使用改良Tyrode’s液受精18h的发育率最低,与其他2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受精时间同为6h时,2种受精液之间发育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9.
籽鹅生长期部分血液激素含量及IGF-ⅠmRNA表达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选择健康1日龄籽鹅100只,相同条件下饲养到12周龄。分析血清中IGF-Ⅰ、T3和T4变化规律。同时,利用RT-PCR技术研究IGF-Ⅰ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血清IGF-Ⅰ水平在出生后30 d内都较高,30日龄与其他日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T3水平在出生时最高,60日龄时低于其他各日龄(P<0.05);T4水平出生时显著低于其他各日龄(P<0.05);肝脏中IGF-ⅠmRNA在30日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日龄(P<0.05);30日龄各组织中IGF-ⅠmRNA以肝脏和生殖器官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0.
靶向狂犬病病毒N基因shRNA抑制狂犬病病毒复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干扰RNA(siRNA)对狂犬病病毒(RV)复制的干扰作用,以RVN基因为靶向目标,设计合成4对编码siRNA的DNA序列,然后分别连接到载体pRNATU6.3-Hygro上,转染BHK细胞,在潮霉素-B抗性压力下筛选出4个阳性细胞株(BHK-N1、BHK-N2、BHK-N3和BHK-N4)。用100TCID50CVS-11毒分别感染24孔板内的上述细胞,利用Real-time RT-PCR、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TCID50)、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抑制效率。接毒后48 h,在BHK-N1、BHK-N2、BHK-N3、BHK-N4细胞株中,Real-time RT-PCR检测到各细胞株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RV的增殖,其中BHK-N2、BHK-N1抑制效率高,分别为99%、67.72%,而BHK-N3、BHK-N4仅为38.59%和11.33%,抑制效果较弱;TCID50检测病毒数量比空载体表达细胞毒价分别低24、96.2、2.14和1.1倍;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4株细胞中RV含量为病毒对照的31%、1%、54%、82%,即BHK-N1、BHK-N2对病毒的沉默作用较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HK-N1、BHK-N2细胞株中RV N蛋白条带明显减弱。4种检测结果均表明BHK-N1和BHK-N2能有效干扰RV的复制。本研究在细胞水平筛选出具有高效抑制RV复制的2个靶位点N-489和N-701,为RV的基因功能研究、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